APP下载

盔帽艺人董涛山 巧手裁剪王侯冠

2020-08-10白英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剧团手艺戏曲

白英

盔帽,也叫盔头、戏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杨门女将》中,众女将头戴七星额耍起翎子功威风凛凛;《徐策跑城》中,老徐策意气风发,将纱帽两侧的翅子甩得虎虎生风;《打金枝》里,公主凭借头上珠翠闪烁的华丽凤冠震慑全场观众……舞台上的戏曲绝活让人拍手称奇,而头上的盔帽无疑增彩不少。其实,盔帽与脸谱一样,是识别戏曲人物的标签,上到“皇亲国戚”,下到“贩夫走卒”,不同的身份,都有着特定的盔帽,可以说,盔帽为塑造各色人物划下“点睛之笔”。

那么这些做工精细、品种繁多的盔帽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在有着文献名邦美称的古州山西平定,就有一位至今仍坚持采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戏曲盔帽的老艺人董涛山,几十年来,他匠心传承,与戏曲头饰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身梨园,对盔帽制作情有独钟

1945年,董涛山出生在乡村文化氛围深厚的平定县董寨村,村里有闹社火、跑马排的习俗,男女老少都爱唱戏习武,他从小就跟着大人们舞枪弄棒、学拳练手。让董涛山记忆深刻的是,父亲经常把破损的盔帽拿回家修补,父亲手上的功夫极为精细,用简简单单的几块布、几枚珠子和一些常用的物件,就能让破旧的盔帽重新焕发出新姿,变成各式各样造型漂亮的盔帽。父亲说:“戏剧盔帽制作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咱一定得传下去,不能丢!”至此,父亲的话和盔帽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董涛山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初中毕业后,董涛山因为喜欢文艺,加入了宣传队,多才多艺的他不久就绽露头角,被县晋剧团看中招去做了一名花脸演员。唱戏之余,他最喜欢的就是研究唱戏时所用的各种道具,尤其是那一顶顶精彩绝伦的盔帽,最是让他痴迷,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制作出一顶漂亮的盔帽。

为了有机会能够真正动手制作盔帽,董涛山几乎每天唱完戏都会找到看管帽箱的人,替人家值班,并在值班的间隙绘制各种各样盔帽的图。他把每一种盔帽都分解开来,潜心研究,将盔帽的每一个细节都烂记于心。天长日久,几乎只要是能看得到的盔帽图样,都被董涛山积累下来,这也为他以后制作盔帽奠定了基础。

掌握了第一手数据,董涛山便开始按照图纸悄悄地尝试着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一次,正值团里演出时,一顶盔帽坏了,剧务急得团团转,古道热肠的董涛山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马上赶到后台,几下便修好了。直到这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董涛山还有这般“手艺”!慢慢地,董涛山顺理成章地揽起了团里盔帽头饰修修补补的活计。他不仅给自己所在的剧团做,别的剧团也闻讯找上门来,实践中,他的手艺日渐成熟起来。

乐于创新,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

离开县剧团后,董涛山便开始专门研究起盔帽制作的手艺来。盔帽制作是一门冷门的技艺,无法带来可观的收入。可冷门也好、少利也罢,董涛山依然沉心静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沉浸在盔帽的制作过程中。这份执着与对这门手艺的怡然自得,令人敬佩。

对于董涛山来说,制作盔帽的原则一是要功夫做足,二是用料考究,三是做工严谨、细致,在这种基础上每一件盔帽都要做得天衣无缝,难度可想而知。刚开始做盔帽时,董涛山是按照传统老样式做,但他并不满足固有的经验。平日里,他会看很多与戏剧相关的书籍,研究戏剧人物的方方面面;赶庙会看戏的时候,他会仔细观察外地剧团演员的行头,默默将其可取之处记在心里,回家后尝试着去做;他还在电视和网络上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及动态。随着经验的积累,董涛山在继承古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技艺,推陈出新,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以期在造型和创意上有所突破。

在材料方面,比如以前的盔帽造型是用毛头纸一层层的裱糊,他改用了牛皮纸,这样做出来的更加平展挺阔。再如女将戴的七星额上的绒球,传统做法是用毛线,但光泽度不够。为了能将绒球的色彩、光泽以及蓬松度达到最佳,他自己买来蚕丝和颜料,自己调色、染色,缠为球状制成绒球,成型效果更好也更加漂亮。在工艺方面,做一顶文官纱帽,帽翅上的弹簧是演员展示帽翅功的关键,制作时软硬度的把握最重要,他特意买来钢丝,用钳子固定在一根细铁棍上一圈圈缠成想要的密度,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较老式纱帽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董涛山看来,做盔帽不仅是一个手艺活,更是一个良心活。他不仅考虑到外型的美观,还从道具保管、耐用,以及演员佩戴轻便舒服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以王帽为例,原来上面镶嵌的宝玉是固定的,存放时不能拿下来,易于损坏,他便做成了可镶可取的活动样式;王帽两侧的两条龙,分离各立,一戴就东倒西歪,他便将两条龙组成一体的。再如蝴蝶盔,过去的做法是只有正面嵌一只蝴蝶,显得不够威武丰满还容易散架,他在两侧又加装两只蝴蝶,后面还做了带穗的蝴蝶,满头的蝴蝶形成相互支撑之势,这样不仅美观,还更加耐用牢固。

手藝精湛,作品颇受剧团青睐

小小的戏曲盔帽,凝聚着董涛山太多的心血。华贵高雅的凤冠,老成儒雅的相貂,俏丽可人的蝴蝶盔,威风凛凛的夫子盔,面对着一顶顶精美的盔帽,董涛山如数家珍,在他心中,每一顶盔帽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做了几十年盔帽的董涛山,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式盔帽,成就感油然而生。“盔帽不仅制作工艺复杂,与戏装的搭配也相当讲究,不懂戏是做不来的。不要看做成后是一顶帽子,在戏剧表演中,每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年纪等,都是通过穿着不同形制、不同色彩的服装,佩戴不同的盔帽来体现人物个性。这其中要画图、裁剪、雕刻,还要具备很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戏曲盔帽。”董涛山说,“比如王帽,是戏中皇上的行头,黑色为底,沥粉描金龙纹,顶上有橘黄绒球一对,帽上满饰珠子,左右耳子挂一对杏黄穗子,造型富丽堂皇,威严高贵,极具皇家气派。”

董涛山介绍到,做这样一件盔帽,首先要按照剧情和人物的要求设计样式,用细铁丝网扎制成头盔的罩子;接着绘出各个部件的样式图案,并把图样印在硬纸板上拓板,用刻刀按着图样雕刻成型;随后把细铁丝分别盘在盔帽的合适部位压平粘好定型;然后经过沥粉、贴金和点翠美化,增强立体感;最后晾干、组装,用绒球、珠须、流苏等做好装饰。

盔帽虽小,却融合了美术、服饰、刺绣等各种文化和艺术元素,历经雕、刻、挖、嵌、堆、塑、染、绣、扎、贴、胶、漆等多种制作手法,由于这些工序操作复杂,只能依靠纯手工去完成,要经历20多道大工序和无数道小工序,一顶令人惊叹的戏曲盔帽方才成型。虽然辛苦,但一想到台上的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地表演,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地欣赏、鼓掌,对董涛山而言,就是最大的激励。聚光灯下,一顶顶盔帽就是一个个有生命的道具,让戏曲表演变得更加多彩生动。

凭借着对这门艺术的痴迷,董涛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许多剧团都纷纷购买他制作的盔帽。2013年,阳泉市晋剧团移植排演意大利著名剧目《图兰朵》,盔帽的设计制作成了难题,剧团只好求助于董涛山。“近30顶盔帽,既要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还要和晋剧里的生旦净丑联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为此,董涛山专门去看了排练,又找来相关的视频仔细研究,边看边画边构思,为每个人物量身定做了帽饰,就这样,一个生活在太行山里的老人,设计出了异域风情剧目的头饰,博得了满堂喝彩。

心系传承,为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耐得住寂寞,几乎是每一位手艺人的必修课;然而如何把手艺传承下去,更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是行业的变迁。在过去,铿锵的鼓点和悠长有力的唱腔,为人们的生活注入许多轻松与乐趣。但随着各种新兴文化和各种娱乐项目的兴起,听戏的人少了,唱戏的人也少了,戏剧盔帽制作的手艺人更是寥寥无几,甚至不为人所知。

董涛山一辈子做盔帽,心心念念的都是盔帽,随着年岁渐高,他曾担忧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因为一顶戏帽的制作过程还是相当复杂的,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坐不住。”但慢慢地,他打消了这种担忧,因为他发现在盔帽艺术的熏陶以及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家中年轻一辈的孩子渐渐对盔帽产生了兴趣,并愿意加入到盔帽制作的行业中来。

他们不仅跟着老人学习手艺,还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门古老的艺术。董涛山是欣慰的,他不仅整理保存了各类传统盔帽的样板模具,还把制作好的盔帽拍照存了档。“我年龄大了,以后没办法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看着这些资料也能把手艺都学会。而且我做些,不仅是为了把盔帽制作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也是要为传统文化大发展尽上一份力!”董涛山感慨地表示。

(编辑 鲍琦)

猜你喜欢

剧团手艺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老手艺
传统戏曲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春·手艺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