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氨甲环酸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中的疗效分析
2020-08-10陈志坚刘世桢蔡立民刘先银陈庆槐谢荏棠陈沛芬
陈志坚 刘世桢 蔡立民 刘先银 陈庆槐 谢荏棠 陈沛芬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剂量氨甲环酸(TXA)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失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組患者给予小剂量氨甲环酸治疗, 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失血量(835.28±143.50)ml、术中失血量(316.6±87.4)ml、术后引流量(48.5±28.7)ml、隐性失血量(55.3±21.2)ml均少于对照组的(1008.62±168.68)、(426.0±90.4)、(179.0±27.3)、(101.2±26.3)ml, 输血率7.50%低于对照组的37.50%、手术时间(72.50±9.42)min短于对照组的(80.30±12.04)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两组Hb及HCT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48、72、120 h, 观察组患者Hb及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 两组均未发现静脉血栓。结论 将小剂量氨甲环酸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行THA围手术期失血的治疗中, 可以有效降低失血量, 且不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 安全性较强。
【关键词】 氨甲环酸;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1.06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式, 但手术需要切断旋后肌群、股骨近端截骨、打磨髋臼和股骨近端、扩髓等操作, 发生失血情况[1]。氨甲环酸( tranexamic acid, TXA) 是赖氨酸的合成衍生物, 使纤溶酶不能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单体结合, 从而阻止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 达到止血的作用[2]。但是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可能会增加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风险[3]。本文选择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探究小剂量氨甲环酸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THA围手术期失血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63~80岁, 平均年龄(70.15±13.85)岁。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4例;
年龄65~78岁, 平均年龄(71.24±11.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4]:①患者均诊断为单侧股骨颈骨折, 并且需要行THA;②患者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均显示正常;③患者髋关节既往无发育异常史、既往外伤手术史, 无髋关节炎症病史;④无其他部位合并伤。排除标准:①患者凝血功能、造血功能等指标异常;②患者对氨甲环酸过敏;③既往血栓性疾病、癫痫病史;④术前1个月内使用过抗凝剂治疗。
1. 2 方法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为同一手术团队进行, 采用硬膜外麻醉, 后外侧入路, LINK 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 术后留置无负压引流管。观察组患者采用氨甲环酸治疗, 术前15 min给予患者100 ml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含有1 g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100 ml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两组患者24 h拔除引流管, 并记录引流量。术后1 d根据患者情况开始助行器辅助下行走锻炼。手术后6、24、48、72、120 h测定Hb、HCT值, 当Hb<80 g/L且合并明显贫血症状时给予输血治疗[5]。术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片至术后35 d。在术后第5天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 了解是否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并随访6个月。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和手术后(6、24、48、72、120 h)Hb、HCT水平。总失血量根据Mercurialis计算法进行计算, 其公式为:总失血量=BV×(Hctpreop-Hctday 5 postop)+Vt;隐性失血量的计算方法为:隐性失血=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失血量、引流量、输血率及手术时间对比 观察组总失血量(835.28±143.50)ml、术中失血量(316.6±87.4)ml、术后引流量(48.5±28.7)ml、隐性失血量(55.3±21.2)ml均少于对照组的(1008.62±168.68)、(426.0±90.4)、(179.0±27.3)、(101.2±26.3)ml, 输血率7.50%低于对照组的37.50%、手术时间(72.50±9.42)min短于对照组的(80.30±12.04)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和HCT水平比较 术前, 两组Hb及HCT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48、72、120 h, 观察组患者Hb及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第5天, 给予两组患者双下肢静脉进行超声检查, 均未发现静脉血栓。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 而THA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标准术式得到业内广泛认同[6]。但是THA创伤大, 出血量可高达1500 ml, 且输血率较高, 而需要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对失血耐受性差, 异体输血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等副作用, 导致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7, 8]。在临床上应用氨甲环酸对降低失血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刘舰[9]通过大量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认为, 静脉滴注3 g和1 g氨甲环酸在THA后均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与输血率, 但是1 g氨甲环酸减少出血量与输血率有着更好的效果, 因此本文选择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失血量(835.28±143.50)ml、术中失血量(316.6±87.4)ml、术后引流量(48.5±28.7)ml、隐性失血量(55.3±21.2)ml均少于对照组的(1008.62±168.68)、(426.0±90.4)、(179.0±27.3)、(101.2±26.3)ml, 输血率7.50%低于对照组的37.50%、手术时间(72.50±9.42)min短于对照组的(80.30±12.04)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两组Hb及HCT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48、72、120 h, 观察组患者Hb及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 两组均未发现静脉血栓。由此证明氨甲环酸对降低失血量有明显作用。在给药时, 经过小剂量静脉滴注氨甲环酸, 未发现导致其他并发症出现[10]。在本次研究中, 术后第5天, 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未发现静脉血栓, 术后随访6个月, 也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出现。由此证明氨甲环酸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体现其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安全性[11]。
综上所述, 将小剂量氨甲环酸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行THA围手术期失血的治疗中, 可以有效降低失血量, 且不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但是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 设计过程中未采用双盲法, 下肢静脉彩超的检查只是在术后第5天, 远期则主要采用临床观察, 且缺少更长时间随访, 可能对血栓发生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偏倚, 因此关于THA中氨甲环酸的安全仍有需要大样本, 长时间临床实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闯, 刘明廷, 孟涛, 等. 氨甲环酸局部与静脉应用在初次单 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中国 矫形外科杂志, 2017, 25(15):1377-1383.
[2] Dowd NP, Karski JM, Cheng DC,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tranexamic acid during cardiopuhnonary bypass. Anesthesiology, 2002, 97(2):390-399.
[3] Fiechtner BK, Nuttall GA, Johnson ME, et al. Plasma tranexamie acid concentrations during eardiopulmonary bypass. Anesth Analg, 2001, 92(5):1131-1136.
[4] 危杰, 王军, 高明, 等.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8, 17(2):104-107.
[5] 赵良军, 劳山, 赵劲民, 等.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6, 18(11):
945-949.
[6] Liu X, Zhang X, Chen Y, et al.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total hip arthoplasty. J Arthroplasty, 2011(26):1100-1105.
[7] Klugarova J, Klugar M, Mareckova J,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inpatient physical therapy compared to outpatient physical therapy in older adult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the post-discharge period: a systematic review. JBI Database System Rev Implement Rep, 2016, 14(1):174-209.
[8] Bierbaum BE, Callaghan JJ, Galante JO, et al. An Analysis of Blood Management in Patients Having a Total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t Surg, 1999(81):2-10.
[9] 劉舰. 氨甲环酸不同用法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吉林大学, 2017.
[10] Bruce W, Campbell D, Daly D, et al.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and the reduction of 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in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ANZ J Surg, 2013, 83(4):222-229.
[11] Mccormack PL. Tranexamic acid: 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fibrinolysis. Drugs, 2012(5):585-617.
[收稿日期: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