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对比研究

2020-08-10谢荏棠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1期

谢荏棠

【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根据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1例。观察组行后外侧入路, 对照组行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踝关节酸痛等)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11±1.04)d、(9.63±1.75)周, 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47±2.47)d、(10.62±2.16)周,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钢板螺钉内固定;后外侧入路;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后内侧入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1.035

踝关节骨折功能恢复与关节面解剖复位、固定效果及早期功能锻炼有密切关系[1]。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脚踝肿胀、疼痛、踝部外翻或内翻畸形等, 关节活动受到影响,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会引发踝关节不稳、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等 [2]。为进一步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对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根据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21例。对照组中男13例, 女8例;年龄34~79岁, 平均年龄(47.91±10.37)岁;Ⅲ度12例、Ⅳ度9例。观察组中男14例, 女7例;年龄32~78岁, 平均年龄(46.41±

10.54)岁;Ⅲ度12例、Ⅳ度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3] ①患踝出现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②踝部有暴力受伤史;③经X线片检查显示三踝骨折。

1.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3. 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③闭合性、新鲜性骨折;④经

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⑥患者均了解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并自愿参加。

1. 3. 2 排除标准 ①代谢性或病理性骨折者;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③不能坚持试验者。

1. 4 方法 术前协助患者行X线片、CT扫描检查。观察组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行内踝弧形切口, 暴露内踝骨折端, 以克氏针内固定。在跟腱外侧缘与外踝后缘连线中点作9 cm纵行切口, 逐层切开。将踇长屈肌向后牵拉, 腓骨短肌向前牵拉, 复位骨折。在后踝复位时注意保护胫后血管、神经, 保持关节面的平整。对胫腓稳定性以Cotton拉钩检验, 稳定性不理想则以全螺纹皮质螺钉进行固定, 如果稳定性良好, 逐层缝合。对照组行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术, 操作方法同观察组, 手术入路以骨折断端为中心, 于胫骨内侧棘向后1.5 cm和内踝与跟腱中间连线处切开。

1. 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踝关节酸痛等)发生情况。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该量表满分100分, 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1例踝关节酸痛, 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中出现6例踝关节酸痛, 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踝关节是由胫骨、腓骨下端、距骨骨性结构及韧带等组成, 包括外踝、内踝及后踝三个骨性突出, 以保持踝关节的稳定, 限制距骨的移位[5]。踝关节属于典型铰链关节, 为人体承重最大关节, 在跑步跳跃状态下承重力为人体的5倍左右。踝关节与矢状位下活动度最大, 能够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旋后外旋型骨踝关节骨折机制主要为足在旋后位, 受外力影响, 距骨外旋、过分外旋导致下胫腓前联合处韧帶损伤、外踝骨折及内踝骨折, 按照病情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度骨折[6]。因Ⅳ度骨折创伤严重, 患者受伤后踝关节会肿胀, 若此时进行手术, 会导致皮肤组织水疱, 严重时可引发皮肤组织感染, 甚至坏死, 对急诊手术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武京伟等[7]研究指出, 对于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一般行保守手术或择期手术, 手术方式较多, 因此寻找一种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的手术方式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李嘉等[8]研究指出,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效果优于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术, 证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效确切。

对于Ⅲ、Ⅳ度旋后外旋型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时, 选择后外侧入路还是后内侧入路尚存在一定争议[9]。Nikkhah等[10]通过对40例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 治疗有效率为87.5%。本研究对观察组采用外后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結果显示,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证明外后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效果更为确切。此外,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证明外后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性更高, 更利于患者康复, 原因在于 [11]:①外后侧入路能够充分暴露后踝、外踝术野, 避免损伤踝管内血管及神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②可以保护肌肉及神经组织, 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③可以提高内固定的稳定性, 利于患者早日活动, 促进患者康复;④可以避免螺钉由关节面穿过, 避免出现皮肤坏死。

综上所述, 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Proposed standard nomenclature for new tumor necrosis factor member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bone msorption. Bone, 2017, 27(6):761-764.

[2] Kim JH, Gwak HC, Lee CR, et al. A comparison of screw fixation and suture-button fixation in a syndesmosis injury in an ankle fracture. J Foot Ankle Surg, 2018, 55(5):985-990.

[3] 刘志伟, 关岚, 王梦琴, 等. 2009 年至 2016 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8):860-864.

[4] 严文琪, 王凯. 手法整复与手术治疗老年人踝关节旋后外旋ⅳ型骨折.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6):25-27.

[5] 何河北, 董伟强, 孙永建, 等. 修复三角韧带与不修复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术效果的meta分析.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4):497-501.

[6] Cho BK, Kim YM, Kim DS, et al. Outcomes of the modified brostrom procedure using suture anchors for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between single and double suture anchors. J Foot Ankle Sur, 2016, 52(1):9-15.

[7] 武京伟, 刘利民, 胡怀建, 等. 踝关节旋后外旋、旋前外旋Ⅳ型骨折三角韧带修复效果比较.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3(6):684-687.

[8] 李嘉, 孙晋客, 王晨霖.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 中国骨伤, 2017, 30(6):499-502.

[9] 李岩松, 邓雪峰, 林利忠, 等. 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研究, 2017, 30(7): 931-932.

[10] Nikkhah D, Ruston J, Toft N. Refinements in 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optimal fracture distraction in pilon- type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16, 69(8):1153-1155.

[11] 谭志锋, 黄浩波, 李国洪. 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效果评价. 黑龙江医药, 2016, 29(1): 146-148.

[收稿日期: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