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新常态下金融风控的几大陷阱
2020-08-10陈宇柔
陈宇柔
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行业首当其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主要体现在产能过剩、房地产过度投资、影子银行以及企业供过于求等关联行业和产业带来的金融风险。
这些潜在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结合其历史与现实成因,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进一步落实好上级部门关于金融风险防范的具体要求。
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为更好地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首先要对风险的类型以及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与应对方案。限于篇幅,对于我们即将讨论到的各类金融风险以及其形成原因,简述如下:
一、产能过剩带来的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不少实体行业经过多年规模化发展之后,都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沉淀了一定的债务。其中,一些高排放、高能耗产业仍在加剧着我国的金融风险。
这些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才能维持正常的经营和发展,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当宏观和微观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不得不间接承受这些行业带来的风险。这种传导效应既加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也造成了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房地产过度投资的金融风险。
作为支柱型产业,房地产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动力和刺激。但是,就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总体处于过度投资的高风险状态,房地产过度开发、过度供给等问题在二三线城市中更为明显。过度投资导致了房地产销售量的下滑,进而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影子银行带来的金融风险。
近些年来影子银行的业务规模在民间借贷市场不断发展,这给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监管压力。这些影子银行的业务规模可能会在某些时间段发展到非常大,但是在风险管控上却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控制水平。同时,影子银行的预留资金也通常比较少,这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来临时的崩溃隐患。
四、企业供过于求带来的金融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扩大。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及产品竞争力,常常会对价格进行打压,从而导致了产品供过于求以及更激烈的价格战,极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资金活力。这种价格战加剧了企业对银行的“多付借贷”,进而将企业的风险转移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来。
规避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为了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要充分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和客户的需求,全面认识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以及业务发展的真实水平,从而不断完善金融风控的制度和措施,使自己在经济新常态下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来构建自己的风控体系:
一、进一步落实好金融行业的服务宗旨。从金融行业发展的本质来看,仍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做好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但是,在一些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中,仍过于侧重短期利益,比如强调贷款业务和短期利率等绩效考核指标。
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企业首先要针对主要的、风险较低的贷款业务逐渐扩大其规模,并对贷款规则进行调整。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做好金融业务政策的优化,要不断完善自身业务结构,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加速升级与转型,提高行业竞争力。加速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能力的重要课题。积极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转型与升级,是金融机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金融机构要对贷款业务进行调整,尽可能减少对过剩行业的金融贷款支持。
其次、在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提供时,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分析,综合考量企业的发展能力和运营能力,将贷款优先提供给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能够对贷款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从而有效规避自身风险,实现其在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金融风险监管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还需要政府部门针对金融机构作出有效的监管协调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针对民间金融风险的监控力度。同时,还要对民间融资活动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确保民间对资本监督的有效性。其次,政府部门要大力推动民间资本的规范化发展,要打造公开、透明的民间资本运行机制,积极推动我国民间资本向着规范化、体系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四、提高金融产品竞争力。
前文中曾谈到,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要做好长期发展的战略调整,进一步扩充金融機构的战略视野以及长期业务规划能力。
首先,金融机构要在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以及客户的需求基础上,积极完善自身金融产品,推动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发展。
其次,在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也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更好地推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五、打造金融风险数据共享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也是至关重要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速风险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针对每个独立部门与独立机构的金融数据信息实施统一管理,避免由于数据隔离所产生的问题。
同时,机构数据管理中,还要完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要推动金融行业风险信息的共享与使用。确保金融行业在面对风险时,能进行积极应对,通过金融风险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打破数据限制,从而确保金融行为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各个部门对风险数据信息的有效监控与获取,为后续工作的展开夯实基础。
同时,在面对客户时,也能够实现对客户本身存在的风险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在更大限度上减少风险问题的产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演变,金融风险问题已经上升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行业机构本身,政府部门也要强化立法与执法工作,完善市场监督管理,要打造出科学的网络安全技术,针对金融市场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还要结合人员问题,不断提高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风险辨别、防范以及监督能力,确保我国金融市场在总体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的自律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任何一个金融机构与金融平台,都要立足于行业的整体利益,从宏观角度制定发展战略,规避发展风险。金融机构要确保行业的自律性,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杜绝市场环境中的恶性竞争。
一方面强调发展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发展的规范与稳定。尤其是政府部门,更要在市场发展中发挥出自身职能,对恶性市场竞争行为进行合理的干预。以此来实现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促进金融市场整体的风险规避能力。
七、全面提高金融行业的人才队伍素质。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投入。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中,以及金融行业的风险防控中,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
首先,在人才专业化培养中,要制定规范的制度,确保人员的工作行为符合流程与标准。
其次,要结合各个环节工作展开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规范的个人责任制度,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不断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风控意识。最后,还要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种种挑战,对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培养,不断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与质量。从人员角度出发,全方位推动我国金融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在优化与完善金融风险防范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金融行业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