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学院图书馆周边海绵化改造研究
2020-08-10张宇涛李诚智吴松维
张宇涛 李诚智 吴松维
摘 要: 海绵化改造是指通过改造,使城市能像海绵那样具有吸水的性质,既能留住雨水、减少径流,又减少了水体污染、净化污水,从而提高城市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新方法。该文以衢州学院图书馆周边海绵化改造为例,分析了改造过程中使用的透水铺装、跌水池、雨水花园和植草沟等措施的特点,通过打造生态友好的“海绵空间”,为高校海绵化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早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便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城市可以自我调节适应环境,从而减少外界环境改变对城市造成的影响。它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指城市能像海绵那样具有吸水的性质,一方面留住雨水、减少径流,另一方面减少水体污染、净化污水,促进水的循环利用,它提供了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新方法。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是浙江省的地级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1 665 mm,3~6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7%。夏季多暴雨、大暴雨、冰雹以及雷雨大风等天气。衢州学院图书馆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于2008年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无污水进入雨水管,但雨水排沟堵塞严重,并且已出现多处破损,易造成积水情况。每到雷雨季节,图书馆周边的硬化路面积水严重,加上雨水排沟的堵塞,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出行。对此,学校对图书馆周围设施进行了海绵化提升改造,旨在打造一个生态友好的“海綿空间”。衢州学院图书馆的改造一方面是防涝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存在提升校园景观的需求。改造成功后图书馆周围雨涝情况大大改善,方便了师生出行,美化了校园景观。
1 图书馆周边海绵化改造前
1.1 原有下垫面条件
如图1所示,改造前,每到雨季,图书馆周边内涝严重。改造前原有的下垫面大部分采用沥青路、不透水性硬质铺装、绿地等。硬质铺装老化,沥青路面裂缝较多、损坏严重;绿地标高高于硬化路面,地形未调整,坡度较缓且排水慢,缺少雨水储蓄设施。
1.2 竖向与管网条件
图书馆地下一层有下沉式广场,其他部分地势较平坦且高。下沉式广场提高了美观度,但周边雨水易汇入。该处管网于2008年实施了雨污分流改造,但目前雨水管破损严重,排水不畅,易造成积水。
1.3 原有设施存在的问题
排水管破损严重,管径较小,不能及时排水。原有设施直接将雨水排入市政管网,雨水未进行有效利用。且水质情况不能保证。
2 图书馆周边海绵化改造后
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减排”为原则,对图书馆周边进行海绵化改造。通过管网改造、地形调整以及下垫面LID设施建设等手段,搭建场地内雨水循环系统。通过这次提升改造,清理和维修了排水沟渠,增大了雨水的排水管径,提高了雨天的排水能力,消除了积水情况。在西北、东南角设置了蓄水模块,用来灌溉绿化和补给地下水。在场地内增加了一处跌水池,美化了图书馆周边环境,总体提升了图书馆周边的生态功能和景观。
3 图书馆周边海绵化关键节点改造
3.1 透水铺装
图书馆透水性铺装的改造地点正对衢州学院西大门,对景观要求较高。以往图书馆的水泥硬化路面裂缝较多,不仅与学校提升自身形象的要求不符,而且这种路面不吸水,不能对雨水进行有效的下渗,且排水坡度设置不合理,极易造成积水。该次改造主要采用了透水砖,在两侧排水口放置鹅卵石。同时,在修建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横向排水坡度,保证未能有效渗透的雨水排向两侧管网。
透水铺装是一种新型户外地面铺装材料,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1]。透水性铺装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通过渗透作用补充地下水源,保持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平衡,同时还可有效缓解路面积水,减少雨季排水的压力。透水铺装雨天无积水,避免了地面湿滑和反光,提高了行人步行的舒适度。改造过程中使用的不透水性砖造型新颖,营造出丰富的视觉环境,给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2 植草沟
植草沟是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底部由沙石层、种植土层、透水土工布层和砾石层等组成。植草沟目前技术比较成熟,都具有渗透性和过滤性。通常根据地表径流在植草沟中的传输方式,可将植草沟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标准传输植草沟、干式植草沟及湿式植草沟[2]。图书馆周边绿化面积较大且分布均匀,原有绿地下渗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吸收和滞留雨水,雨天易内涝。将植草沟用于图书馆周边大面积绿地内,可代替绿地中的雨水管渠排水系统,与透水铺装、蓄水模块和排水管网联合使用,起到延缓峰值的作用。另外,雨水经过植草沟时,通过土壤和植被的渗透、沉降和过滤作用,能改善径流水质[3],如图2所示。
3.3 雨水花园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把雨水花园界定为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设施中生物滞留设施,指的是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渗蓄、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4]”。雨水花园这一生物滞留系统可以持续控制雨水,对减少地表径流效果显著。
衢州学院图书馆周边绿化为18 000 m2,面积占比很大。雨水花园是通过选用耐涝和抗性强的植物,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减少径流和净化雨水的目的。采用雨水花园措施一方面可以调节雨洪,净化雨水水质,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内涝;另一方面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5]。雨水花园改造过程中通过植物截留和土壤渗透,有效净化雨水,将其用于灌溉等其他用途,雨水花园还能有效积蓄水分,调节空气的密度、湿度和温度;同时,将雨水花园的建设与周边蓄水池、下沉式广场等相结合,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师生出行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衢州学院图书馆周边地块进行海绵化改造,可以有效解决图书馆周围雨天积水问题,增强了图书馆周边设施的蓄水和排水能力,在适应环境变化和灾害方面提高了弹性。也为日后其他校园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该次改造充分发挥了自然植被存储净化的作用,将净化后雨水收集回用,真正意义上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利用。”
参考文献
[1]朱文丽.透水铺装材料再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17(9):100-117.
[2]王健,尹炜,叶闽,等.植草沟技术在面源污染控制中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34(5):90-94.
[3]潘姣.植草沟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的研究进展[J].城市供水,2015(5):62-66.
[4]蒙小英,刘砾莎,邹裕波.基于生态认知的校园雨水花园设计[J].风景园林,2018(7):95-100.
[5]赵雨霏,杨佳一,史宝胜.雨水花园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19(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