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笔记
2020-08-10高艳
高艳
2020.2.10
昨天到社区报到,正式加入市直党员参加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活动。今天平安社区进一步分配任务,进驻位于东七条路新安街的红光小区。
这是一个老旧小区,八幢楼。我们值守的门其实只是出入口。在物业只看到一位老人家。
我们四个人负责红光小区封闭管控,分上下午两班,每班五小时。我和我们单位的葛雪芹一组,——八■后,秀气,不多言不多语,我很喜欢她。
我俩的班是12:00—17:00,早班也是我们单位同事,陈处长——党史专家。他七点就到岗了。我和雪芹说早点儿去,让他们早回。昨晚一场大雪,一大早值班肯定更冷。雪芹善解人意,我去接她已经在路口等我了。
我俩虽然都不是党员,但都报名参加了这次党员志愿援助社区抗疫情。
陈处长叮嘱了我们一些注意事项,又细心地告诉我们哪里有卫生间。其实来之前,我就没敢喝水。小区进出人很多,八幢楼两千多人,来来往往不停,登记的多是买菜的。小区里本来有个农贸市场,但已经闭店。一位大爷出去,进来,手里多了一瓶白酒。另有往来的是上班,买药,送饭……一下午有三个快递车,都让业主下楼自取。即使这样非常时期,也还有很多叫外卖的。和外卖小哥聊几句,他说从过年到现在,外卖也没减少。虽然辛苦,还是看出他满意的样子。
嗯,还真有不戴口罩的,提醒他,他说家离得近。唉!一个妈妈,居然拉着塑料爬犁带着两个女儿,这时候,还能去哪儿玩?也可怜了孩子们,被圈在屋子里。
东北的冬天,五个小时确实难熬。不到一个小时,手就不太好使,脚就冻僵了。肩也开始隐隐地疼。来往居民热心,一位大娘居然让我俩去她家暖和暖和。一个小伙子进出几次,四点多看到我们时,说,你俩怎么还没走。一位大爷指着旁边的房间说,给公家干活儿,让他们打开那屋,进屋不耽误。……生活里,朴实的总是那些不被注意的普通人,温暖也总是来自他们。
天佑人间,希望早些结束疫情,让尘世里的人们继续他们一饭一蔬的俗世生活,庸常,却不乏美好。
2020.2.11
今天气温骤然降低,天也阴沉起来。早上到岗不久,就开始冻脚。出行人多,顾不上冷,人少的时候,有些瑟瑟发抖。
昨晚区机关干部值夜班,没有房间休息,他们一直在车里取暖。
居民临时通行证发放两天,出行居民有所控制,但上班、买菜、给老人送饭、取快递、出去帮上班子女看孩子、进仓库取货……依然络绎不绝。
一户居民本不该双号日期出门,非要去买电池,说电视遥控器没电了。有的居民确实不清楚要分单双号出行,因为通行证上这个关键要素没注明。只能向他解释,放行,但下不为例。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里一个女居民,看我们天天在室外,送来热贴和一次性手套。我又一次看到芸芸众生里那些普通人的善念与慈悲。
(注:下午,在社区志愿者群里,我们岗的值守人员说,有不知名的好心人订购了许多热奶茶,让快递送到这里。)
2020.2.12
又调整了管控时间。今天从家里出发,才六点半。
路上只见环卫工人在路边清扫,他们一直是城市的坚定守护者,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可以看到他们。我居住的小区也是,干净整洁如常。当更多的人闭门不出,你不知道那些保洁人员什么时候来,什么时间走,他们留给你的是你习以为常的清洁。
去接雪芹,她早已在路边等我。这个文静的女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开始还坚持让她爱人送她。我说和我客气什么,她就每天早到,怕我等她。其实她孩子还小,她可以不报名。她也怕自己频繁外出影响孩子,想在外租借房子自己暂住。
这次疫情,突显出每个人的本性。
并不富裕的老人捐赠毕生积蓄,千千万万普通的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生死线上凝聚起磅礴的救援大军。我身边的几位老领导,有的马上退休,本可以以年事高,身体不适为托词不参加社区志愿,如此依然可以为自己的仕途完美收官,他们却以无比的热忱早出晚归。以他们的阅历和敏锐,他们比谁都清楚这种志愿活动的风险。
我和雪芹到时,陈处已经在和物业商讨什么。社区条件确实艰苦,今天终于有了简易桌子,登记总有了落手处。物业师傅说,这些天够你们几个忙的,八幢楼两千多人呢。
社区终于拿来了通行证。不仅登记,还要签字领证,验证。一早出行的人又多,一时有点忙乱。有的嫌麻烦想绕过去就走,他们就是觉得没啥事儿,没必要。更多的人理解,说你们这么辛苦为我们,有人管我们还不好吗?一位中年男人,签字时不在桌子上,他说还是离你们远点儿好。
天气照顾我们,似乎温度有所提升,没感觉太冷。可是回到家,消毒进屋,反倒觉得冷意侵遍周身。
2020.2.13
早晨出来,大霧异常,能见度低。前面三四十米就已经模糊不清。
东光小区居民密度高,七点就来往出行一直不断。即使发出入证,隔天一次,八百多户两千多居民,一天出入量也很可观。进出车辆也频繁。小区内有快递仓库,有外租车库,今天居然还有搬家的。
不让人员聚集,要相隔一米。我们却天天一直被居民围着,各种解释,沟通,叮嘱……薄薄的口罩很快湿透。我们都在口罩里加一层面巾纸,因为一个口罩要坚持用两三天。
昨天向我居住的物业借了除冰铲,本来想借镐,人家说我拿不动。除冰铲轻,但这里门前的冰非一日之寒,似乎积了几层,硬实得像石头。
这几天之所以一直惦记除冰,是之前读到四川一位骨科医生文友的科普文章,他说,老年人摔倒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不只是骨折这么简单,对老年人来说,死亡率高达50%,这种发生在髋部的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平时真是缺乏劳动。回家手不好使,吃饭筷子拿不住。
从社区回来快十一点,行驶至江桥,早上的大雾仍没有完全散尽,沿江的楼群虚无缥缈地笼在白色雾气中。
很久没去江边,便想去走走。
眼前的牡丹江,是一条静止的江。江边空荡,越显开阔,纯净。树枝缀满白绒,走近,细碎,晶莹,一种薄薄的凉意。宽阔的江面铺满一个冬天的积雪。远处,一个挪动的黑点越来越近,是一位女子带着口罩,提着包裹过江而来。
如果不是口罩提醒,会真的以为世界安然如常。
2020.2.15
气温持续下降,早上到岗站了不多久,身体就有了冷意。从脚底到膝盖,颈部。单位昨天送来热贴,贴到肩上还好些。雪芹实在受不了,到车里贴了足贴,回来说垫上热贴太挤脚了。
应该说小区出入秩序越来越好。给一位出去买菜的大爷验证,老人家说,没错,咱得守纪律,只是每天倒一次垃圾,不出小区门,总不能从窗里扔。我说您慢点儿走。他说,想快也快不了了。
一位妈妈衣服没穿利索急着跑出来,说家里网断了,孩子着急上网课,就去马路对面的电信。
这时,你能让她停下来签字吗?
几乎每天九点左右,一位中年女性开车停到小区门口,下车手里提着三个大不锈钢饭盒。这是她固定的“道具”。有时另一只手里是一箱奶,或一盒饼干、一袋蔬菜,有时满满的不知道装些什么。
她每天定时来给母亲送饭,这样的“外来人”,这样的女儿,你怎么能不让她进?看着她两手总是费劲地提着那些带给母亲的东西,你有的只能是感慨和钦佩。那该是一位怎样有福的母亲。
一位阿姨特意下楼来问,自己和老伴都八十多,儿子不在这个小区住,她告诉儿子以后不能来了,这里禁止外人进。我们说,没关系,只要您有事,随时可以让儿子来!
回家路过超市,控制人流量,门口排着长队,每人间隔着距离,都在安静地等着。
2020.2.17
牡丹江已经多日没有新增确诊病例,让人安心不少。
昨夜轻雪。一早上路,开阔的西三条路已经有交警执勤,虽然人车都很少。行至新安街,看到路边熟悉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汽车也渐渐比前几天多起来。无论如何,这意味着小城安好。而另一些城市,还在疼痛与煎熬。
昨天开始换岗木材小区值守。从上班通行证看,这里住户多为牡丹江木材加工厂职工。八十年代初建厂的这家森工企业,曾是牡丹江知名企业,和多数国营企业一样,曾经辉煌一时。后来负债千万,职工十几个月开不出工资。企业改制后,职工入股,变生产型为服务型,总算有了生机。
承平之际,虽时有维艰,毕竟有机会去努力,去改变。而病毒摧残的是健康,掠夺的是仅有一次的生命。这是最大的哀恸与无情。
疫情期间,木材加工厂应该有部分人员上班。一位中年男人说,他每天都要去厂里打扫卫生。
小区安静。早上几位居民匆匆下楼,把垃圾扔到大门口,又匆匆返回上楼。偶尔有车辆进出,要开门验证,放行。不时地有人在这个小区不大的空间里遛狗。一位老人家没办通行证,执意要先去到银行开支,回来补证。一位妈妈带着八九岁的孩子要去超市溜达。一位奶奶每天要去儿子家看望孙子……人们习惯了以往的日子,灾难太远,他们固执地想要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
是的,人们都有些焦虑,急切。我也是。我从没像今年如此地盼望春天,盼望春天带来的转机。微信里看到杭州的月牙发的图片,西湖的梅开了,粉红粉红的一片……
2020.2.20
早上听见外面的鸟鸣,望向窗外,天气晴好,难怪鸟们也出来啦。这几天新买的小米,黄澄澄的,抓了两把,出去撒在小区有阳光的地方,鸟们容易看见。
感谢它们,希望它们把春天更早地唤回来。
这么明媚的天,预告说明天有中到暴雪,怎么也难让人相信。
今天下午班,三点半到岗。这几天滚动时间值班,恍惚回到二十年前的倒班时光。
小区里雪化了,冰变得湿滑,要走得小心翼翼。验证时,一位阿姨说,你穿高跟鞋,可要当心!
老旧小区,居民里老人相对多些,不时有给老人送饭、送日用品的。一个女孩提着一袋羊肉片来看姥姥,登记时,发现前面有她妈妈的签字,是刚才捧着一大兜蔬菜的女人。
有这样的子女,无疑是有福的;而父母在,也是有福气的。
五点多,天渐渐黑下来,路灯,各家的窗户亮起来。灯光,让世间变得异常柔和,安宁。
晚上,家里的亲友微信群不停地响。等我看时,已经有好多留言——原来表弟媳要参加黑龙江省医疗队援助湖北,舅舅、姨、弟弟妹妹們纷纷留言送行。
A:只要精心地保护好自己,才能全力抗疫护患,这是你的神圣使命。愿你成为一名最美的巾帼卫士,大家都期望你平平安安回来,我们等着你。
B:嫂子,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加油!
C:嫂子加油!照顾患者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等着你凯旋归来——致敬最美逆行者!
D:谢谢亲人们,我一定会不辱使命,平安归来。
E:要做好防护,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
D:大姐,走之前医院给我们打提高免疫力的针了。
F:你去执行国家任务,但是首先必须完成咱们全家交给你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平安顺利归来。只有做好家人交给的任务,才能完成其他工作。
G:向最美的逆行者致敬!保护好自己!我们等待你的平安归来,请你吃大餐!
H:保护好自己,祝平安归来。你是我们的骄傲!
D:家人们放心,我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
I:给英雄弟妹点赞,祝平安归来。
J:国家有难敢于挺身站出来是勇敢,有担当;整装待发赴武汉就是英雄;认真救护感染者是责任;保护好英雄(自己)是祖国的命令。
要明白,你不但是咱家的,更是国家的!
切记,切记!
…………
2020.2.21
昨天天气预告有雪,今早天就阴沉,下午开始扬起雪花。
从家出来时,雪已经很厚了,雪地上不多的脚印,看来出门的人并不多。路上行车并不难,清雪车一直在各个街道来回清扫。
换岗又回到东光小区,进出的人依然不停,上下班,买菜,取快递外卖,送货……我们俩人验证、办证、解释不闲着。
一位中年男人在小区门口见他的老父亲,问还有没有菜。老人说自己刚买,够吃的。男人从兜里掏出钱夹,拿出三百元递给父亲,老人接了。男人想了想,又拿出二百。我说,大爷,您真福气呀。男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我给人家送菜,也说不准什么时间回来。”
这段特殊日子,让我看到那么多顧念父母的儿子、女儿,这人间最朴素的伦理情感,却有着触动人心的温情的力量。
这几天,浙江广东陆续复工。昨天,市里也发布部分服务业复工复业的通告。这意味着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有序加快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其实这是对疫情防控的自信,也在说疫情正在缓解,向好。
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因为希望。
在“金山记忆”群里,看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正在征集战疫实物,人家果然事事先觉先行,值得学习借鉴。
当下即历史。今天的点滴留存,都会成为见证,成为记忆,成为另一种历史叙事。
2020.2.22
今天黑龙江省迎来2020年首场大雪。
防控小区人来人往,毕竟是两千多人的居住地,不知道没有疫情时,它是什么样子。
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十年,总有你没到过的街路。偶然经过一个地方,就像遇见一个人,有时会记得,更多的时候会忘记。
这个叫红光小区的地方,若在平时,一定是不被留意的。而这特殊的十几天,你不能不记住它,记住那些普通人,他们的良善如微弱之光,照耀曾经阴冷沉寂的城市,和那些寒冷中的守夜人。
一路走过,但愿我们都不会忘。
责任编辑 韦健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