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唐光彩 海纳百川

2020-08-10潘钰

东方收藏 2020年6期
关键词:瑞兽铜镜纹饰

潘钰

2007年,长沙博物馆与宁乡县文管所进行了一次馆际调拨,一件极其精美的国家一级文物——海兽葡萄纹铜镜得以进入长沙博物馆收藏。以此为契机,长沙博物馆对该馆藏所有铜镜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梳理,并编撰成书。本文作者因此对唐代葡萄镜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和研究。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这面唐代孔雀葡萄纹铜镜(图1),出土于长沙宁乡县黄材镇的唐墓,该面铜镜直径18、厚达1.6厘米,重708克。狻猊钮,主题纹饰为以一饰细点纹之凸弦分割为内、外两区。内区主题为围绕狻猊之五只海马,海马造型生动活波,翘首张嘴、扬尾,以顺时针方向排列,造型稍有不同,其间以葡萄纹填充。外区为鸟蝶,鸟雀形态多样,计有八只,有作飞翔状、有盘旋长尾如长绶鸟、有啄食葡萄状,其间夹有蜂蝶五只,有作飞舞状,亦有作停息草叶状。蜂蝶间以葡萄、蔓枝、草叶填充。缘上翘,饰以连珠状花朵。镜面闪现着石黑色清冷的光泽,同时依然保持着唐代铜镜特有的浑厚、精致、大气、包容。这枚铜镜体型厚重,纹饰为高浮雕形式,瑞兽、鸾鸟、飞雀以及蔓枝、卷草等各种动植物纹饰尤为精美;海兽、孔雀与葡萄,这三种完全异质的文明因素,搭配和谐,相得益彰。葡萄茎叶、海兽孔雀的毛发细节,都栩栩如生。这面铜镜不仅是葡萄镜中精品,在所有铜镜中也属于佼佼者。

“海兽葡萄镜”这一定名时间较早,出自清代梁诗正等奉敕编修的《西清古鉴》。而此之前,这类铜镜在宋代的《博古图录》上称为海马葡萄镜,区别在于对这一外来兽类动物的不同称呼。大部分铜镜都是以海兽和葡萄为主题纹饰,长沙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加入了孔雀纹,区别于普通的鸾凤雀鸟纹样,因此更显得厚重且精美。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葡萄纹铜镜中最为流行的一类,出现于唐高宗时期,流行于武则天时期。这种说法按铜镜铸造与纹饰的演变发展史来说,是较为准确的。葡萄镜的种类较多,从初唐到中唐均有不同的变化发展,彻底消失则是在晚唐时期。以长沙博物馆馆藏的葡萄镜来分类,基本可以分为海兽葡萄镜和纯葡萄镜(图2)兩类。本文所介绍的海兽孔雀纹葡萄镜,虽然纹饰精美,但是布局较为中规中矩,表现出特别的是另外一面葡萄镜(图3),明显打破了六朝最为流行的分栏式布局——古镜图录称之为“过梁式”,同时葡萄纹饰的造型自由舒展,打破了圆形分割的束缚。六朝至隋唐早期的铜镜,多半还有分区,仍然继承汉代以来规矩纹铜镜的传统,然而过梁式葡萄镜打破了这一传统。这两类葡萄镜的年代先后仍待研究,以现在的资料来看,过梁式年代并未明显晚于分栏式。

葡萄枝蔓从铜镜内区蔓延到外区,与外区的葡萄枝蔓相交织呼应,因此这类葡萄纹又叫“过梁葡萄纹”。这时的葡萄纹已是圆形框架结构,由连续的波形作为骨架并将海兽围在其内,看上去好像瑞兽正在葡萄藤蔓之间自由奔跑,使瑞兽和葡萄纹之间有了较为自然的组合,各种姿态的瑞兽以自由填充构图方式穿梭奔跑于葡萄枝蔓之间,给人一种活泼灵动的视觉效果,整体风格丰富且和谐。同时布局还秉承了六朝以来的主流——纹饰图案呈中心对称式,从其铸造风格、造型布局、纹饰细节都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唐鼎盛时期的工艺品,是生产力水平和艺术审美完美结合的见证,其年代可以准确断定在唐代的武则天至玄宗时期。

海兽是唐代葡萄纹铜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纹饰。这些动植物都不是中原地区原生本地出产,而是由海外、西域丝绸之路流传进来,所以通称为“海兽”。鲁迅先生就曾在《坟·看镜有感》中说过:“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红花、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虽然名为“海兽”,但它却不是真的海生动物,只是古人的一种地域概念罢了。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称之为海兽,都是外来进贡动物,或者外来的动物寓意。

及至唐代,日常生活用品中装饰采用葡萄纹的逐渐增多,最常在织锦、壁画以及铜镜等物品上使用的图样,尤其是葡萄纹的铜镜,成为葡萄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葡萄纹也成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之一。而石窟、墓葬壁画上出现的葡萄纹,有的是作为主题之外的镶边纹饰,如敦煌唐代洞窟、云冈石窟等;部分是壁画内容的一部分,如永泰公主墓,有一捧果盘的侍女,果盘中的数串葡萄及叶子清晰可见;甚至在墓室石椁上也出现了葡萄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虞弘墓,其石椁上有浮雕的三男子边舞蹈边酿酒图。他们在六角台上手拉着手,脚一边踩踏葡萄,旁边的两个男子从左右两侧拉住垂下的葡萄藤蔓以保持平衡。

孔雀出现在铜镜纹饰上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一定是与葡萄镜一起出现,单独作为纹饰的情况并不存在。在这面铜镜上,四只巨大的孔雀,纤毫毕现,神态栩栩如生,与周边的葡萄纹与蔓枝纹一起,形成了赏心悦目的构图。作为铜镜纹饰,孔雀比不上凤凰、鸾鸟甚至鸟雀之类的传统吉祥鸟类,但是它与葡萄纹一起,“中西合璧”,这是唐代的旋律,也是盛唐的气魄。

学术界对葡萄纹是本土还是外来的纹饰有过争论。有日本学者认为海兽葡萄镜纹饰是来自于古罗马,也有人认为禽兽和葡萄纹的配置是把六朝末年在中国已流行的葡萄纹样与四神十二辰镜或四兽镜、五兽镜等纹样结合。这说明葡萄纹的图案确实最早来自于海外,西方传统装饰自拜占庭、古波斯等传到中国后,才渐与唐初兽镜和四神十二生肖镜等纹饰融汇一起。现阶段主流观点是唐人从外域已有的葡萄与动物组合装饰纹样上得到启发,以海纳百川的心态,突破性地将葡萄这一外来植物纹样与中国传统纹样结合、改造、融合,创造出的一种既新鲜又包含有中国自身纹样传统的新的纹样形式,才使其成为中国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评论:“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文化艺术上同理,隋镜未能脱六朝之窠臼,分栏分区一应俱全,唐代铜镜则吸收前代传统,又引入外来文化符号,包容并蓄,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唐代物质文化的巅峰。

猜你喜欢

瑞兽铜镜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瑞兽
鎏金瑞兽钟
玩转古铜镜收藏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铜镜
古代的铜镜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