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PHILOS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2020-08-10樊伟衡立松王晓龙朱养均张堃
樊伟 衡立松 王晓龙 朱养均 张堃
肱骨近端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1],常由低能量损伤导致。肱骨近端骨折病人中女性居多[2],这可能与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70%的病人年龄≥70 岁[3⁃4]。Neer 分型为三、四部分的肱骨近端骨折被称为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对于此类骨折,非手术治疗很难获得满意疗效[5],应用PHILOS钢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已被广泛使用,并取得较好疗效。为了降低手术技术要求,简化手术操作,我们课题组对原有PHILOS钢板进行了改良。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采用改良PHILOS钢板结合可吸收缝线治疗的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拟探讨此方法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Neer三、四部分闭合性肱骨近端骨折;②年龄大于60岁;③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
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②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治疗的病人。
二、一般资料
共124 例病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其中男42 例,女82 例,年龄为60~83 岁,平均年龄为74.3 岁。按Neer 分型,三部分骨折80 例,四部分骨折44 例,其中32 例伴有肩关节脱位,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走路摔伤79例,骑自行车摔伤15 例,撞伤21 例,车祸伤9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 d(2~9 d)。术前常规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成像检查,评估骨折移位及骨折块大小,对于CT 平扫及三维成像检查不能明确骨折移位的病例进行3D 模型打印(图1),其中33 例行3D模型打印。
图1 四部分骨折病人3D打印模型
三、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行全身麻醉,沙滩椅体位。采用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切口长度为12~15 cm,暴露肱骨近端骨折,必要时暴露关节盂,对于四部分骨折的病人,利用克氏针将肱骨头固定于关节盂,以肱骨头及肱骨干为解剖标志,复位大小结节。许多时候肱骨头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解剖标志,主要依靠骨折远端提供大小结节复位标志,尽可能的保证关节功能。在复位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各骨折部位附着的软组织,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对于骨质缺损病人行人工骨植入,本研究中57 例病人进行人工骨植骨。选用合适长度钢板,于结节间沟后0.5 cm,大结节下0.5~1 cm 处放置钢板,于钢板滑动孔置入1 枚皮质骨螺钉固定肱骨干,肱骨头5~8 枚锁定螺钉固定,1 号可吸收缝线缝合肩袖,将缝线直接挂于改良PHILOS钢板上预留的缝线悬挂孔(图2),固定肩袖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图3)。
图2 改良后的PHILOS钢板成品
图3 改良PHILOS钢板术中应用照片
四、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采用外展支架固定肩关节,外展85°、屈曲45°,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术后第3天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主要是主、被动的肩关节的外展、后伸及前屈活动。术后2周鼓励病人进行肩关节正常范围内的活动。术后6 周避免外旋运动。
五、功能评价
应用Constant⁃Murley 评分表[6]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疼痛最高15分,日常生活能力最高20分,肩关节活动度最高40 分,肌力最高25 分,满分为100,将91~100 分定为优,81~90分定为良,71~80分定为可,70分及以下为差。
结 果
病人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15 min(80~15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42 ml,住院时间平均为7.4 d(5~11 d),所有病人均获得6~24 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5 个月。其中19 例病人在骨折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平均内固定取出时间为12.6个月。103例病人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获得满意复位,未发生内固定失效、肩峰撞击综合征、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有8 例发生肱骨头坏死,其中2 例三部分骨折,6 例四部分骨折。其余病人均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7周(10~14周)。有13例病人术后1个月复查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给予吊带固定2 个月后得到改善。术后3 个月复查时Constant⁃Murley 评分为(84.3±1.2)分,优42例,良56例,可19例,差7例,优良率为79.0%。典型病例见图4。
图4 病人,男,70岁,跌倒摔伤 a:术前正位X线片;b:术前肩关节CT扫描三维成像,提示为Neer三部分骨折;c:术后第2天肩关节穿胸位X线片;d:术后第2天侧位X线片;e、f:病人术后1年随访功能照,肩关节上举90°,肩关节后伸30°,基本恢复肩关节活动度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有许多种,最常用的分型为Neer 分型[7],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端(关节部或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骨干或外科颈)4 部分概念[8]。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是指Neer 三部分、四部分骨折,此类骨折损伤较重,骨折粉碎移位大,特别是肩袖损伤严重,肩袖对于肩关节的稳定性及传动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作用,对于肱骨近端骨折,不仅应固定肱骨头、大结节及小结节,更应在手术时尽可能的修复肩袖,以期使得大小结节得到骨性愈合,同时肩袖得到愈合,尽可能的恢复肩关节的功能[9]。标准操作为放置钢板前将缝线缝合肩袖,后穿入钢板预留的缝线孔内,在置入螺钉后结扎缝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切口大小的限制及骨折复位难度较大,很难在放置钢板前就完成此项操作。对于大部分骨科医师而言很难兼顾所有方面,只能先将骨折复位后钢板螺钉直接固定,不能在放置钢板前将缝线穿入孔内,由于PHILOS钢板为解剖钢板,钢板边缘与骨质严密结合,将失去缝线缝合肩袖与固定骨折的机会,而如果再次将螺钉松开,将再增加骨折移位的可能。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人,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螺钉的反复植入,将大大降低螺钉对于骨折块的把持力,增加内固定失效及骨折移位的风险。对四部分骨折的老年病人来说,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我们根据此种情况将原有肱骨近端接骨板进行改良,钢板上原有缝线孔做出一个缺口,并将钢板缝线孔与骨质结合处留出空隙(如图2)。
对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的坏死率大约为10%,特别是对于四部分骨折,对于大小结节均发生骨折的病人,软组织损伤必然较重,影响肱骨头血供,肱骨头无软组织覆盖,血运受损严重[10],容易造成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四部分骨折伴有较大的软组织损伤,良好的复位和坚强固定为肱骨头血供的恢复提供基础,避免在功能锻炼中再次发生损伤,所以对于这类骨折并发症,目前只能通过坚强固定及尽可能良好的复位来降低其发生概率。对于四部分骨折病人,有部分肩关节置换病人术后复查肩关节功能并不理想,鉴于此种情况,个人建议四部分骨折病人可以先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争取病人可以获得最佳疗效,出现肱骨头坏死再行关节置换。本组研究中有8例病人术后出现肱骨头坏死,平均术后6 个月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术后进行3~12 个月的随访,其中1 例病人出现习惯性脱位,术后6 个月评分为可,剩余7例病人术后3个月评分为良。所有病人均未出现腋神经损伤,本研究中有4例四部分骨折病人肱骨头游离于腋神经及臂丛神经下,术中仔细剥离周围组织,取出肱骨头,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所以术中细心操作是避免神经损伤的最有效方法。
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损伤严重,骨折复位困难,手术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较多。大小结节的复位对于骨折的愈合、术后肩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术中应用缝线对肩袖进行修补,同时加强大小结节的固定,可以增加骨折固定力量,减少术后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改良PHILOS 钢板结合可吸收缝线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并发症少,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