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0-08-10黄金艳
黄金艳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突发心肌缺血所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前区疼痛和濒临死亡感,若未及时救治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临床首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后由于应激水平高增加患者负面情绪,会影响心脏功能恢复效果。结构式心理干预根据心理问题实施相应健康教育、应激处理及应对技巧等综合式心理护理,而为促进和增强患者心脏功能,本研究在结构式心理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实施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临床康复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200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发生动态改变;既往发生缺血性胸痛病史;入科时精神状态和意识表现正常,且未发生心肌梗死并发症。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合并出血倾向或造血功能异常;哺乳、妊娠期妇女。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3~67岁,平均(60.37±5.48)岁;发病至入科时间(61.75±7.29)min。研究组:男24例,女20例 ;年龄55~70岁,平均(61.02±4.85)岁;发病至入科时间(62.09±7.31)min。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结构式心理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由于情绪紧张、焦虑、恐怖等负性情绪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和家属建立友善的护患关系,沟通过程中保持友好、亲切语气,着重告知家属日常沟通过程中应避免采用敏感、刺激性词汇,家属重点讲解家庭支持对疾病康复和预防的重要性,对情绪控制欠佳应建立全方位心理支持系统,告知本人负性情绪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机体本身的影响。引导通过看书、听音乐、咀嚼木糖醇等转移注意力和降低负性情绪程度[1]。(2)减少负性情绪。讲解病情治疗原则、病情程度及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对和家属的疑问进行详细讲解,并就治疗进展进行剖析,提高对治疗效果和自身管理的信心,将注意事项、疾病相关知识制成海报、宣传手册发放给患者和家属,每周组织一次知识讲堂,详细讲解休息、膳食及良好心态对配合治疗和保持治疗效果的重要性[2]。(3)应对技巧。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鼓励和督促负性情绪的处理,对于正确的认知、行为等应给予鼓励与表扬。(4)应激处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什么是应激源、种类及相应危害,避免回避,指导应急预案进行分析,制定相应化解措施化解应激反应,使得接受现实和病情症状[3]。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高强度间歇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中间歇期的运动强度为恢复强度[4],且分为主动与被动恢复,其中主动恢复时训练保持非“0”负荷的低强度主动恢复训练,而被动恢复保持“0”负荷间歇运动,两者相结合组成高强度间歇训练,从而在不同强度促进产生不同生理反应。通过心率贮备(HRR)占比计算运动靶心率明确运动强度,其中靶心率=HRR%+静息心率,HRR%=(最大心率+静息心率)×EI,最大心率=220-年龄,其中EI为运动强度占比[5]。列举有氧运动跑步运动项目,在准备训练前和后5 min进行35%~40%运动强度的热身和放松运动,热身结束后保持80%~95%运动强度进行缓慢加速跑3~5 min,间歇运动保持45%~50%运动强度的原地踏步3 min,反复重复5~7个循环,每日1次,连续训练2周,训练过程中通过遥测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护下进行,若发生动态心电图异常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实施相应抢救[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接受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后心脏功能恢复效果和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情况,量表包括15个正向评分和5个反向评分,总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即为重度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情况,其中正向和反应各10个项目,总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即为重度抑郁[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SAS和SDS量表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SAS和SDS量表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心功能各指标比较(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各指标比较
3 讨 论
结构式心理护理作用是向进行影像疾病康复的个体心理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及死亡率高等特点[8],即使经溶栓和PCI治疗,仍可因为情绪、经济、疾病症状因素影响,加重应激反应,增加机体肾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激素的释放,最终加重血管阻力、水钠潴留、心率加快等,影响近远期恢复效果[9]。结构式心理干预是整合医学模式理论,通过健康教育、应对技巧及应激处理进行心理干预,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陌生环境和突发疾病所产生的负性心理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对紧急事件的处理措施和技巧,有效控制应激源造成的不良反应[10]。而这一干预过程需护理人员帮助和家属建立正确认知,增强对疾病认知和健康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和自我管理依从性。但该护理方法仅开展行为和认知上的约束,机体免疫、内分泌、血液循环等机制并未发生改变,其远期干预效果受限[11]。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肌供血障碍和心脏耐受刺激降低所致,而临床研究发现长时间运动可增加心肌收缩范围、改善心肌收缩力和缩短心肌舒缩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中间歇运动中可提高无负荷和低负荷状态下心脏电磁场刺激,缩短舒缩进程可增大最大输出功率[12],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的原因有以下:(1)改善交感神经兴奋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效果与静息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存在密切关系,当高强度训练与间歇运动交替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和周围血管张力降低,增强心室纤颤阈值,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发生风险[13]。(2)改善血流动力学。高强度间歇可调高NO生物利用度,改善血浆中抗氧化状态,降低氧化应激反应,组织应激压力对心血管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刺激[14]。(3)心肌细胞适应性。高强度训练和间歇运动增强反复交替刺激游离Ca2+释放,而游离Ca2+可在钙离子介导下进入细胞内,刺激心肌细胞收缩,增加心肌射血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大心室射血分数和血管内径[1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经治疗后在结构式心理干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有效指导控制和缓解心理负性情绪,增强各项心功能指标,促进和保护心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