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灌溉定额对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耗水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2020-08-10雷成霞王振华

山西水利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蕾期耗水量土壤水分

雷成霞 魏 闯 王振华 李 莎

(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运城 044004;2.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3.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0 引言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如何实现农业高效节水?通过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将水浇地改旱地,田间有效节水方式的应用,灌区改造等方式,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对于节水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有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已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主要包括地膜覆盖、干物质积累、灌溉制度、灌水次数等与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技术,无膜减少了因塑料引起的环境污染,且能发挥移栽技术和地下滴灌的集成效益,但棉花封行前(从移栽-棉花渡过缓苗期-蕾期),根系吸收水分、土壤水分的运动等必然与常规的地下滴灌不同,而研究作物耗水规律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之一,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地点

连续两年(2009年3-10月、2010年4-10月)试验均在节水灌溉兵团重点试验站,位于石河子市郊区农市场二连,海拔412 m。试验大田地下水的深度大于8 m,土壤基本物理指标见表1。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小区按由南向北的走向,按由西向东的排列顺序,共十二个,规格均为:长18.6 m,宽4.5 m,具体设置见表2。文中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技术用NFT-SDI 表示。棉花品种惠远710,供水系统以水泵加压,各处理均有独立球阀控制灌水。在NFT-SDI 各处理分别布设五根滴灌带,均选自澳大利亚T-Tape,埋设深度为地表以下35 cm 处。水分监测:选取棉花各生理阶段,每5 天一次,采用中子辐射和取土烘干结合的方法,地面以下每20 cm 测定一次,测到120 cm 处。尤其在灌水前后、降雨后要进行加测,并记录相应的灌水量和降雨量,以及整个生育进程棉花的生理参数(含产量)。

表1 土壤基本物理指标

表2 试验小区灌水处理设计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耗水量计算理论依据

根据《灌溉试验规范》(SL13—2004)规定[10],作物耗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T1-2——计算时段内作物耗水量;

i——土壤层次号数;

n——土壤层次总数目;

γi——第i层土壤干容重;

Hi——第i层土壤的厚度,cm;

Wi1、Wi2——第i层土壤在时段始末的含水率;

M、K——分别为时段内的灌水量、地下水补给量,mm;本试验K=0;

P0——有效降雨量,P0=αP,P<5 mm,α=0;5 mm≤P≤50 mm,α=0.8~1;P>50 mm,α=0.7~0.8;

C——时段内的排水量(地表排水与下层排水之和),mm,本试验C=0。

2.2 NFT-SDI 棉花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以灌溉定额450 mm 为例)

由图1可知,NFT-SDI 棉花苗期(即6月23日前),根系吸水主要为地表以下40 cm 内的土壤水分,这与棉花生长初期计划湿润层深度(一般30~40 cm)相一致。在40~60 cm 的土层深度,土壤水分也有少量被吸收,这可能与上层土壤含水率的降低,使得土水势减低有关,60 cm 深度以下的水分变幅很小。棉花蕾期(6月24日-7月15日),根系主要吸收水分的土层为20~60 cm,土壤含水率变化显著,逐渐降低;土壤含水率,在土层60~80 cm 有不同程度的降低,80~100 cm降低的幅度在增加;100~120 cm 基本稳定不变。NFTSDI 棉花花铃前后期(7月16日-9月5日),也是决定棉花产量的关键时期,明显20~60 cm 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已无法满足棉花根系对水分的需求,前期80~100 cm 土层储存的水分开始得到利用。而花铃前期水分消耗主要集中在土层20~80 cm,后期土壤水分变化主要为20~100 cm,100~120 cm 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变化幅度较小。9月6日-10月9日为棉花吐絮期,棉花需水量较小,95%以上的棉桃基本完成发育并吐絮,部分叶片逐渐脱落,土壤耗水量几乎很小。

2.3 不同灌溉定额对棉花耗水的影响

图1 不同深度土层棉花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

图2 不同灌水处理棉花各生育期耗水强度变化图

从图2可以得出,虽然各处理不同生育期内耗水强度变化幅度不一样,但总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上升后下降。从变化幅度来看,以各处理的苗期为基准,其耗水强度蕾期增加了33%~53%,花铃前期增加了47%~62%,花铃后期增加了53%~64%,吐絮期增加了-75%~-55%。即棉花生育前期主要进行生殖生长(苗蕾期),蒸发作用大于叶片蒸腾作用,耗水强度变化幅度较小,直至花铃期耗水强度达到峰值,之后又下降。以T3 花铃期为标准,比T1、T2、T4 分别增加了-39%、-24%和23%,灌水量为450 mm(T3)和510 mm(T4)耗水强度相当,灌溉定额大的处理耗水强度也较大。

2.4 不同处理NFT-SDI 棉花全生育期内耗水特征值

不同处理的棉花各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模数及耗水强度见表3。

表3 不同灌溉定额处理的棉花各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模数及耗水强度

由表3整体看出,灌水次数一定,NFT-SDI 各处理棉花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从棉花生理期分析,棉花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NFT-SDI 各处理花铃期最大,蕾期次之,然后是苗期,吐絮期最小。对于NFT-SDI 棉花,移栽后到棉花成活期间,土壤表层蒸发强烈,耗水量很小,仅占全生育期的11%~12%,苗期耗水强度值为1.41~2.99 mm/d。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棉花枝叶的发育,各处理蕾期的耗水量都逐渐上升,比苗期增加38%~40%,耗水强度介于3~4.97 mm/d 之间。花铃期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存),也是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棉桃和伏桃的多少关系到最终的产量,耗水量最大,其值为194.2~344.2 mm,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49%~55%,耗水强度可达3.88~7.32 mm。棉花进入吐絮期,叶片生长发育基本停止,部分叶片已脱落,耗水量逐渐减少,耗水强度下降到0.63~1.18 mm 之间。

2.5 不同灌溉定额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棉花产量及灌水生产效率见表4。

表4 不同处理棉花产量及灌水生产效率

由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棉花的耗水量均大于灌水量,这说明在棉花各生育阶段,每一次灌水,不同深度土层均有水分储存,灌溉定额越大,储存水分越多,且在棉花生育后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以T3 籽棉产量为标准,比T1、T2 和T4 分别增加了1 921.24、1 103.3、183.27 kg/hm2,增产幅度为-32.27%、-18.53%和-3.08%,T3 和T4 相差较小。灌水生产效率,T3 比T1、T2 和T4 分别增长7.6%、6.1%和14.4%。此外,随灌溉定额的增加,NFT-SDI 各处理籽棉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也有所增大,但并非成直线。当灌水量超过450 mm(T3)时,籽棉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说明灌水量为450 mm 左右的临界值时,更利于棉花获得较高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的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对于NFT-SDI 而言,棉花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主要集中在20~100 cm 深度的土层;各处理总耗水量均大于灌水量,花龄期的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4.2~344.2 mm 和3.88~7.32 mm/d,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49%~55%;其次依次为蕾期、苗期和吐絮期。灌水次数为19 次,不同处理的籽棉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差别较大,这与其灌溉定额有关。T1和T2 籽棉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变幅较大;T3(中等定额450 mm)处理对应的籽棉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均最大,分别为5 952.87 kg/hm2和1.32 kg/m3。当超过450 mm 时,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变幅较小,属于“报酬递减”现象。综合考虑水分生产率的情况下,灌水量临界值为450 mm 左右时,更利于作物获得较高产量。对NFT-SDI 土壤水分动态全生育期变化的研究,文中以450 mm(T3 处理)为研究对象,对于小定额土壤水分的监测,应再向下10~20 cm 土层。此外,为了制定NFT-SDI 棉花灌溉制度并进行推广应用该技术,后期还需要增加灌水处理进一步试验,并进行水分生产函数分析和模型验证。

猜你喜欢

蕾期耗水量土壤水分
不同阶段干旱胁迫对新陆早4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滴灌对苹果和梨树周年耗水规律的影响
不同灌水模式下玉米耗水量和节水效益分析研究
西藏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耗水量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分析
吉朗德露天煤矿高耗水量计算
棉花萌发期抗旱性与苗期干旱存活率的关系
棉花田间管理技术
蕾期盐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覆盖措施对枣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