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康复方法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效果的对照研究
2020-08-10何金连
何金连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40)
前交叉韧带断裂作为膝关节损伤之一,一旦发生患者的膝关节便会失稳,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为了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临床医学通常会选择关节镜下前叉韧带重建术展开治疗,并采取科学的康复方法,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笔者将对我院2018年2月-2018年12月6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展开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关节镜下前叉韧带重建术治疗,患者年龄的均值是(47±2.18)岁,根据康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成31例对照组以及31例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恢复效果。排除标准:合并骨折患者;合并后较差韧带损伤患者;同时实施半月板缝合患者。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对所有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前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前对其采取连续腰硬膜联合麻醉,对患者是否存在其他损伤进行确认[2]。引导患者呈平卧位,在胫骨结节后内侧做斜切口,并逐层切开,采用血管钳将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止点端游离,待周径测量后在15-20N力下预张15分钟,提前备好盐水纱布,在关节镜引导下利用刨刀将瘢痕组织清除,并清理股骨残端,对胫骨侧残端予以保留。随后采用导引针对移植物进行牵引,并采取可吸收挤压螺钉对患者胫骨端加以固定,镜下对患者肌腱位置再次确认[3]。
2.2 康复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康复训练法,如:四头肌肌力锻炼、关节活动度训练。观察组患者则行本体感觉康复训练方法,详情如下:(1)平衡板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对患者进行平衡板训练,首先开展膝关节0°位训练,持续训练3周可选择0-30°膝屈曲位进行训练。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先睁眼后闭眼,先双腿后单腿的相关原则,训练频率保持在1天2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分钟[4]。(2)固定自行车训练。随后指导患者开展固定自行车训练,患者患侧与健侧轮流发力,并逐渐增加速度,每天训练2次,每次时间在15-30分钟[5]。(3)半蹲训练。手术6周后,患者便可开展单腿半蹲、双腿半蹲训练,为分散患者注意力可用手抛球,每天训练2次,每次训练20分钟。(4)步行灵活性训练。术后10周开始应指导患者进行步行灵活性训练,如:后退、前进、侧向跑步练习。每天训练2次,时间保持在15-30分钟[6]。(5)慢跑训练。术后10-11周后医务人员应引导患者实施慢跑训练,以此来提高患者机体能力[7]。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患者关节活动的范围进行测量,如果关节活动的功能恢复到正常,并且ROM超过80°为显效;患者关节功能有所改善,ROM在30°-80°之间为有效;患者关节功能没有改善,ROM在30°以内为无效。同时记录2组膝关节主动的屈曲活动度。观察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后的Lysholm评分。
5 结果
5.1 2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中10例为显效,占比32.26%、7例患者有效,占比22.58%、无效14例,占比45.16%,治疗有效率为54.84%;观察组中显效为15例,占比48.39%、有效为14例,占比45.16%、无效为2例,占比6.45%,治疗有效率为93.55%,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2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比较(n,%)
5.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为8例,占比25.81%、满意为8例,占比25.81%、不满意为15例,占比48.39%,患者满意率为51.61%;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为38.71%、满意为18例,占比58.06%、不满意为1例,占比3.23%,患者满意率为96.77%,2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5.3 2组患者双膝关节被动角度对比:见表3。
表3 2组患者双膝关节被动角度比较
5.4 2组膝关节主动的屈曲活动度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主动的屈曲活动度经比较以后,数值之间差异不够显著,组间比较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主动的屈曲活动度都有显著的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大,组间比较显示有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4。
表4 2组膝关节主动的屈曲活动度比较
5.5 2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对比:对照组患者评分为(82.12±1.45)分,观察组患者评分(92.31±1.23)分,2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5.6 2组护理前后BI总分与FMA总分对比:见表5。
表5 2组护理前后BI总分与FMA总分对比分)
讨 论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会加剧膝关节的不稳定,继发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的实施尽管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但依然存在不稳症状[8]。目前人们对本体感觉展开了深入研究,并逐渐意识到前交叉韧带不仅具备神经传入功能,同时还具有生物力学功能。现阶段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本体感觉方法相对较多,主要包括:手术促进本体感觉重建、护具重建本体感觉以及康复锻炼重建本体感觉,详情如下:(1)手术促进本体感觉重建。通常来说,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胫骨侧会存在残留的韧带组织,且这部分的血供相对丰富,为确保手术治疗的有序开展,应将部分残留韧带切除,保留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9]。(2)护具重建本体感觉。在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中护具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将其应用到手术治疗中可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损伤韧带的康复效果,避免患者膝关节的进一步恶化。值得注意的是,护具仅仅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医务人员应引起重视。(3)康复锻炼重建本体感觉。在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过程中,因患者下肢局部组织损伤严重,致使膝关节本体感觉逐渐降低,其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日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可恢复患者本体感觉,同时对受损韧带予以保护,从而提高患者康复水平。本体感觉训练通常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指导患者开展膝关节训练,对膝关节肌肉主动收缩力量加以控制,加快本体感觉的恢复速度,维持膝关节的活动度,避免膝关节粘连的发生[10]。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患者耐力与肌力上,通过半蹲、平衡板训练来强化膝关节的感知能力,提高动态感知能力[11]。在手术治疗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计划加以制定,同时对患者血压、脉搏、颅内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瞳孔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为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医务人员还应加大心理护理力度,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树立患者自信心。当患者出院后60天、90天间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出院后90天嘱咐患者回院复查,建立微信群,将疾病健康知识定期在群内推送,以密切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2]。2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中10例为显效,占比32.26%、7例患者有效,占比22.58%、无效14例,占比45.16%,治疗有效率为54.84%;观察组中显效为15例,占比48.39%、有效为14例,占比45.16%、无效为2例,占比6.45%,治疗有效率为93.55%,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膝关节主动的屈曲活动度经比较以后,数值之间差异不够显著,组间比较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主动的屈曲活动度都有显著的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大,组间比较显示有显著的差异,P<0.05。
综上,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取本体感觉康复训练方法辅助可改善不良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提高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受医疗机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