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2020-08-10邓光茂
邓光茂
(广东省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骨科,广东 惠州 516081)
外固定架是一种骨折患者外固定操作方式,尤其对于四肢骨折外固定架的操作更加便捷,能达到理想的固定效果,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非常低[1]。外固定架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内固定2种方法,如何选择一直是临床比较争议的一个问题。下面本文以5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患者的内外固定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方法抽取了5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均来自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按照1:1的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女11:14,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5.50±2.00)岁;观察组男女12:13,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6.00±3.00)岁。患者一般资料通过x2及t检验显示无差异(P>0.05),公平对比条件满足。
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治疗,清创止血常规处理后,患者骨折复位,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术前患者常规牵引,根据患者骨折的特征和现状,选择适合的钢板进行内固定,术毕常规止痛及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实施外固定架治疗,取仰卧位,牵引骨折线,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在X线透视下,在骨折近端、远端穿刺2枚外固定螺钉,于骨折端呈垂直角度,复位满意后外固定架治疗,安装外固定架,调整至合适的压力,处理开放性创面并缝合,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端愈合情况。
3 观察指标:临床骨折愈合治疗优良标准[2]:优:患者骨折完全愈合并且达解剖位,未见畸形或感染;良:患者骨折基本愈合,接近解剖位,表皮组织轻微感染,无畸形,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与正常角度差10°-30°;差:骨折愈合时间延长,且关节功能活动仍然受限,存在明显功能损伤。比较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优良率结果比较:观察组优良率总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优良率结果比较(n,%)
5.2 2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讨 论
骨折创伤中,良好的固定术对于患者骨折愈合和骨折复位有着非常直接的决定作用。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对于骨折移位矫正产生明显的作用,并且对于骨折愈合和复位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并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通过外固定架固定,能很好的固定肢体[3],并且不损伤周围的软组织,创伤部位固定后,保证部分损伤的正常供血,灵活调节固定压力,保证正常的血流及组织循环[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升高,且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降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固定效果理想,能快速止血,还能降低并发症,通过压力调节杆灵活调节压力,最终能达到更加理想的固定效果[5]。对于外固定术患者在术前一定要全面评估患者的骨折情况,并且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对患者的骨折伤情进行全面、准确、综合的评估,术后,一定要持续观察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观察骨折修复效果。
综上所述,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