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仍在高位
2020-08-09张学庆
张学庆
疫情对物价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复杂的。通胀率虽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5%。
连续逾5%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上涨5.2%,高于市场平均预期的4.9%,涨幅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涨幅收窄0.6个百分点。
除鲜菜、蛋类等外,多数食品分项环比涨幅扩大;其中猪肉环比上涨 9.3%,影响 CPI 环比约 0.45 个百分点。非食品环比下降0.2%,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通信、衣着等环比下降。
“隨着疫情的逐渐减弱,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恢复到偏正常状态,通胀将在二季度末开启下行趋势。”中信证券表示。
数据显示,2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9%,较前月涨幅扩大1.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4.3%,较前月回落0.1个百分点。
据分析,食品价格上行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疫情导致的交通管控和人员配送成本上升;二是生产企业开工延迟导致供给阶段性短缺;三是居民隔离导致囤积部分食品,需求短期升温。
值得关注的是,2 月核心 CPI 同比增长 1%,创下历史最低值,充分反映出疫情对总需求的压制,也部分解释了货币政策在疫情期间阶段性进行的流动性补充操作。
PPI通缩
中信证券预测,3月供需格局初现改善,CPI继续小幅下降。疫情发生前,市场对今年CPI下行趋势的一致预期较强,但是疫情对食品价格的推升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预计3月CPI同比或小幅回落至4.8%~5%,CPI上半年的下降趋势将趋缓,下半年将加速下行。
长江证券认为,疫情背景下,油价下跌对CPI直接影响较小,而部分行业供给收缩、成本上升等,或阶段性加大通胀压力。
我国CPI中油价相关权重较低,食品、基本生活服务相关权重高,CPI主要由国内供需关系决定。疫情对部分行业的供给或成本产生不利影响。复工之后,供需缺口可能阶段性放大通胀压力。中性情景下,CPI或在3月小幅抬升,二季度继续停留在高位;悲观情景下,CPI可能二次冲高。
很显然,在疫情冲击下工业生产几近停滞,需求不佳导致价格出现较大回落,PPI重返通缩。2月PPI同比和环比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为-0.4%和-0.5%,基本符合预期。低油价使得下一阶段 PPI仍将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空间边际放开。
中泰证券认为,CPI同比看似很高,但主要受到食品价格的短期推升,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食品价格会大幅回落。而非食品和服务类CPI持续突破新低,反映国内整体需求面临下行压力,再考虑到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我们面临的不是通胀,而是全面通缩的压力。国内政策会更加积极,降息周期会继续,预算内财政、政策性银行会边际发力基建,房地产调控会边际放松。所以今年投资的主逻辑仍是政策宽松,并不是经济企稳,这一点并没有被疫情改变,反而被疫情加强了。
中信证券认为,3月初国际油价的深跌对PPI的影响相比CPI更大,再叠加后续3个月的高基数,短期内PPI可能仍在通缩区间徘徊。PPI转正可能要等到下半年,叠加需求的集中释放,PPI上行的幅度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最早3月中旬将迎来MLF利率的调降以带动LPR的下降,二季度准备金率和存款基准利率也有望调降,实体经济流动性充裕可期。
冲击较大
从目前看,1~2月整体经济活动收缩。虽然3月以来复工率已明显改善,但经济活动还远未恢复常态。瑞银预计一季度GDP环比下跌8.5%(折年环比增长率),同比增速仅2%。
在这之后,此前被抑制的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且今年整体财政政策支持的规模可能超过GDP的2%,因此预计二三季度GDP环比增速将大幅反弹。不过,一季度整体经济所受冲击较大,可能会拖累全年GDP增速放缓至4.8%,但2021年GDP增速有望反弹至6.2%。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即便未来3周复工率快速回升,一季度GDP增速仍可能会明显弱于此前预测。其主要拖累来自消费支出,尤其是在零售、餐饮、旅行和住宿等领域。尽管政府再次要求加大公共领域投资,但一季度整体投资可能依然较为疲弱。货物进出口可能双双下跌,出境游很可能大幅走弱,因此预计净出口会正面拉动GDP增长。
不过,虽然耐用消费品销售可能仅是推后一段时间,但部分其他消费或难以完全弥补一季度的缺口。
此外,部分居民收入可能下降、中小企业关停范围或扩大(导致失业率上升),这也会进一步放大需求端所受冲击。
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进一步扩散,中国以外地区的经济会受到更大拖累,而油价的大幅下跌则可能会影响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增长和需求,二者都会给今年中国的出口带来一定下行压力。
政策空间相对有限
汪涛预计政策支持会进一步加码,支持二季度整体经济活动大幅反弹。
除了已宣布的支持措施外,预计未来几周及几个月内,政府还会出台更多的支持性政策,特别是增加医疗和基建领域的财政支出等。这也需要货币信贷政策予以配合,预计央行会再降准100个基点,进一步下调MLF利率10个基点,从而推动信贷增速反弹。估计今年整体财政支持的规模将超过GDP的2%,今年整体信贷增速有望反弹至12.5%。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冲击较大,汪涛表示,政府并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推动GDP达到5.6%以上的增速、从而实现实际GDP在2020年翻番的目标,“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实际上,实现4.8%的经济增速已经需要整体财政支持规模超过GDP的2%,并且可能会推动整体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
鉴于和2003或2009年相比,目前的政策空间相对有限,而且政府也依然担心中期债务和房地产相关风险积聚,对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的担忧也在加剧,因此决策层可能会接受今年全年GDP增速放缓至5%以下。随着疫情造成的一次性冲击消退,预计2021年GDP增速有望反弹至6.2%。
汪涛判断,政策依然不会大规模刺激房地产活动。目前房地产销售和建设活动受到了较大冲击,但未来几个月有望反弹,部分抵消一季度的弱势。但地方层面房地产政策的边际放松可能继续推进,房贷利率可能会小幅下行,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条件也可能继续改善。如果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和建设继续大幅走弱,房地产政策放松的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强。
不过,也有经济学家不赞成央行进一步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有观点认为,中国若进一步降息,不仅不会刺激经济,还会使百姓难以应付日益高企的物价。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降息在目前可能是一剂毒药,不仅不能刺激经济增长,还可能引发货币贬值和恶性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