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企业如何改变赛道
2020-08-09邵宇
邵宇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2个月中国举国上下关注的头等大事。1 月 20 日前后,疫情攻坚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封城、交通管制、延时复工、加强安检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使得疫情扩散在2月4日至5日便出现了二阶拐点。
未知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恐慌,虽然新冠病毒病死率相对较低,但传染性依然存在,所以即使疫情结束,其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还会存在一定延续,尤其是旅游产业链、影视娱乐等服务型行业的修复需要更久。
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相比于2003年的SARS,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2002年服务业在 GDP 中的比重仅为 46.5%,但 2019 年已经接近60%。更重要的是,与2003年相比,今日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截然不同,曾经的红利已变成今日的掣肘因素,2003 年中国拥有全球化和人口双重红利,而今天国际上是逆全球化、国内是老龄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遇到公共服务不足的重大短板。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增速换挡、动能转换和化解债务等多重挑战。所以,以 SARS 对 2003 年中国经济的影响为参照系,来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一种静态思维,犹如刻舟求剑,得到的结果偏乐观。当然,实际数据还要看后续政策的调整。
从长计议,我们能学到什么,这才是关键。我们相信对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思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国家治理体系的效率离不开有为政府,而政府作为的方向是由官员集体行为的逻辑决定的。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要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人的行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概括到:“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剩下的都是补充。”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理解政府官员的行为,关键在于理解背后的激励机制,而想要纠正行为,就得改变激励机制。
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而言,本次疫情都是对其危机应对能力的挑战。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当务之急自然是复工、订单和现金流问题,但对有些行业来说,从大的战略布局出发,生产的服务化以及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紧迫性也有所提高,企业组织管理转型,建立弹性工作制,提高远程办公效率,都需提上日程。在这方面,新一代的互联网企业走在前列,传统企业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节奏。
从经济长波的角度来说,2010 年前后,世界进入人类史上的第六个长波。按照“研究—开发—扩散”的基本演化规律,本轮长波的基础性创新或已经进入开发阶段,代表性产品已经进入扩散的早期阶段。华為董事长任正非曾在《经济学人》上发表文章认为,未来 20~30年,人类将进入“智能时代”,关键性的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纳米医疗)、分子技术(新材料,如纳米)、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
智能时代是建立在信息时代成就的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词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所有企业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在智能时代的位置,如何利用新一代技术升级产品,提升组织运营效率,转变盈利模式,甚至是改变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