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助力泛在化翻转课堂建设研究
2020-08-09尹瑞新李袆
尹瑞新 李袆
【摘要】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是“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内容。“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学习空间”+“翻转课堂”将泛在化的网络学习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了泛在化的翻转课堂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从支撑泛在化翻转课堂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与翻转教学的融合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 泛在化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网络学习空间”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从“十二五”开始,教育部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通工程”的核心。“网络学习空间”的持续建设与普及应用,更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根本目标是引领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转型,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
作为当代西方课堂教学改革的经典之作——翻转课堂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为流行的课堂教学形态之一。翻转课堂是将教学任务中最容易的部分即知识的传递移到课堂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进行积极的社会化的互动,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高水平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育目标。近年来,我国涌现了诸如山东省昌乐二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一批运用翻转课堂进行课程改革的榜样学校。但由于缺乏购买学习终端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还无法参与到翻转课堂的改革中来。
唐山市开平区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优秀试点单位,自2014年推出区域网络学习空间后,不断创新应用模式,将网络学习空间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打造出泛在化翻转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依托无所不在网络学习空间及空间的互动交流、数据统计反馈系统,泛在化翻转课堂将学习、评测、交流融入了更加深入的信息技术特质,有效促进了翻转课堂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二、支撑泛在化翻转课堂的网络学习空间特点
开平区的网络学习空间基于教育城域网云公共服务平台,具有一级(教育局)建设、二层(教育局、学校)管理、三极(教学、研修、管理)应用、四方(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服务的特征。其支撑泛在化翻转课堂教学的功能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覆盖区域全体师生
开平区每位师生都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其账户信息来自开平教育基础数据中心。基础数据中心对接各应用服务,具有统一认证、单点登录功能。新学期初,学校管理人员完善教师人事及学生学籍系统后,教育基础数据中心会自动更新账户信息。
(二)集成更多应用服务
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中的20余项应用服务以模块化形式集成到网络学习空间。根据不同的身份权限,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应用相应的办公管理、教育教学、研修学习等服务。此外,开平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对接。使用开平区的实名账户,学习者可以直接调用国家及开平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发送给指定人员。
(三)完善的权限及关系设置
不同的权限就有相应的功能应用。通过权限设置,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分别拥有不同的应用内容。使用者可以通过下拉菜单有选择的使用这些内容,并且随意調换位置及布局,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应用。
此外,师生关系设置是开展有组织教学的关键。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将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学生关联起来,以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四)对接数据统计决策系统
开平教育大数据统计与决策系统可以将网络学习空间中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数据汇总统计,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五)支持移动教学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的移动APP程序让手机、平板电脑可以直接使用空间内的各类应用服务。
三、网络学习空间与翻转教学的融合应用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先学后教、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这要求每位学习者都拥有自己的学习终端,而绝大多数的课堂因为没有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一对一”教学系统,因此就不能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而泛在化翻转教学并不要求在课堂中必须使用学习终端,只要在家庭里利用手机、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登录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了有效的自学,教师就能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翻转教学,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变革。
(一)教师推送 预学资源
利用布置在互联网的学习空间,教师将微课、导学案、检测题等学习资源推送给所任课学生。
(二)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学生使用家庭或学校的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登录学习空间,按教师要求学习微课,完成检测题。
(三)学习情况自动反馈
学生进行自学后,其学习情况自动反馈到学习空间的后台。包括是否完成了学习、学习成效的检测结果等信息。
(四)教师查看反馈情况
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反馈汇总,教师可登录网络学习空间即时查看反馈情况,或在规定完成时间后,查看整体学习情况。
(五)进行课堂教学备课
通过汇总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有针对的进行二次备课,在课堂上交流展示,查缺补漏,巩固性学习,实现翻转课堂教学。
四、泛在化翻转课堂的优势与问题
(一)泛在化翻转课堂有其存在的意义及市场
目前,中小学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个性化学习只能是使用学校提供的个人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但绝大多数的学校不能实现“人手一台”,翻转教学不能广泛性的应用。泛在化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家庭进行前置学习,而通过对开平区2294名中小学生的网络调查,发现80%的家长支持这种形式的学习,44%的家长能够陪同孩子学习,泛在化翻转教学推广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二)泛在化的翻转教学同样适用于标准课时内的教学
泛在化的翻转教学并非仅限于课外学习,只要学生的学生终端能够登录网络学习空间,泛在化的翻转教学也适用于课堂内的翻转教学。而且课堂上翻转教学的前置学习,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课堂教学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的特征。课堂上的翻转教学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前置学习,教师也需要对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快速处理,以实现针对性的精准教学。
(三)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是翻转教学的关键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刻影响,并非依赖高端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教师和学生的应用才是关键所在。因此,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就是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过程。翻转教学等课程改革需要持续加强师生的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努力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已将粗放式的“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升级为精细化的“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泛在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正是从PPT演示等简单的课堂应用拓展为平台推送预习资源、空间进行在线学习、后台汇总反馈数据等深层次的信息化应用。这其中,教师常态化地开展翻转教学、学生培养网络自主学习习惯都是以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支撑而实现的。
(四)泛在化的翻转教学也需要线下教学的有力支撑
有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不在于让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而是在于学生在课前看过视频后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都做了什么。翻转课堂中观看教学视频属于被动学习中的视听学习,按照学习金字塔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来看,其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要达到主动学习中较高效率的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内容,就需要相关教学活动的支撑。因此,泛在化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设置相关活动内容,特别是线下课堂活动,如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五)支撑翻转教学的网络学习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推送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是教师授课所用的课件,因此,相关资源要以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建立,这类资源以微课、习题、任务单或导学案为主,同时还要明确的知识点指向,便于教师根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确定教学方向。
其次,要提升学习情况反馈的精准性。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多个层面,学习成绩的反馈比较容易实现,而学习进程和分析评价体系却较难实现。比如,观看微课的时长、完成檢测的时长、进行学习的时段,等等。通过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对比,给予学习者有针对性的指导,可能比以学习结果定方向更重要。
最后,要增加智能推送功能。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可以为教师指明课堂教学的方向,但接下来的教学还是需要教师的人为判断、操作来完成。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沉浸式的英语、数学等学习系统都具备针对学习薄弱点,自动推送进一步学习资源的功能。如果网络学习空间中加入针对学习反馈情况的个性化资源智能推送,那么泛在化的翻转教学将如虎添翼。
五、结语
“融合创新”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的基本原则。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翻转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机融合,将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同步推动起来。虽然这种泛在化的翻转教学还较为鲜见,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只要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勇于改革发展、融合创新,泛在化的翻转课堂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常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EB/OL].
[2]郝森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5):80.
[3]张萍,张文硕.翻转课堂的理念、演变与有效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7,(2):46.
[4]杨现民,赵鑫硕.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30.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区域云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特色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713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