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深行远育全人
2020-08-09聂育松
聂育松
从教30年来,笔者先后任副校长、教育局副局长、区政府办副主任、校长,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源深行远”的办学理念,进而凝练出“源深行远育全人”的办学思想。
一、“源深行远育全人”的思想
1.“全人教育”的理论
全人,道家指道德纯备的人;善于契合天道而又应合人为的全德之人;圣人;完人。《庄子·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全人教育”有三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当人看,即生命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处于最底层的,是其他两层含义的基础。第二层,就是引导学生个体尽可能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不阻碍其任何发展的可能性。第三层,教育的整体目的是要使一个国家的人民全部获得发展。
2.“源深行远”的内涵
“源深行远”出自当代著名辞赋家潘承祥的《河南理工大学赋·百年校庆赞》:“谋猷靖志,源深流自远;勋华崇茂,行健天同功。”字面意思是,江水行海,只要源水能多方吸纳,形成汪洋丰沛之势,就能浩浩荡荡流向很远的大海。这一理念与学校的育人理念高度吻合。这一理念传达出一种思想:源流要深,需要广阔的胸怀,接纳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教师、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这时的相处、相知、相谐,最需要相互的包容、认同。同时,又传达出一种方法:日积月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最需要脚踏实地,从最基本的积累开始,通过实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目标,最终达成“行远”的大目标。
二、“源深行远育全人”的实践探索
1.管理策略
(1)年年有“重点”的工作策略
新办的学校需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又需要抓住工作的重点,从而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将具体的工作重点确定为:第一学年度为“校风建设年”,第二学年度为“师德提升年”,第三学年度为“教育质量年”,第四学年度为“学校文化年”,第五学年度为“团结共进深化年”,等等。
(2)“团结共进体”的梯级管理模式
“团结共进体”是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其实质是“合作学习小组”从课堂向课外、从学习到生活的全面延伸。“团结共进体”就是依照“组间同質,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将每班学生按每6人为一组,分成9个优化的合作小组,给每个“团结共进体”配备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等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导师的工作方针是两个“回归”:教学回归教育,教师回归导师。按照“一人进步,全组受奖;一人落后,全组帮助”的原则,在课堂学习、品德修养、智力提升、体魄强健、情商提高、劳动锻炼等层面,给予全面评价,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将学生“团结共进体”管理模式进一步延伸到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各部门,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各级各类“团结共进体”。
2.文化建设
学校立足“源深行远”的办学理念,以“上善若水”的传统文化为内容,以“源”“深”“行”“远”四个篇章为框架,构建校园“水品”文化体系,走内涵发展道路。
源篇—源头活水。这是学校文化的源头,主要包括地域性的东江文化、学校“源深行远”的办学理念等。
深篇—深积厚累。这是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深化积累的部分,主要包括人人争做主人翁的“精神文化”,格高志远严修身的“行为文化”,“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视觉文化”。
行篇—知行合一。这是在办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实行“团结共进体”管理、践行“十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慈善教育进课堂”活动和设计学校LOGO等。
远篇—志存高远。这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3.队伍建设
在全人教育看来,教育应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完整发展,使学生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充分发展。基于此,必须转变现有的观念。
(1)教师观:培养“全人教育”的师资队伍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全人教育”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经师”“能师”,更应该是“人师”。因此,就需要将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全人教育”上来,将自己培养成“全人教师”。
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全人教育”要求教师要有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为此,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会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活动。
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作为教师的授课能力、作为“团结共进体”导师的指导能力、作为班主任的管理能力。首先,每年定期举办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高效课堂教学比赛;其次,通过“走出去”“突点”的方式,进行参观学习;再次,通过“请进来”“带面”的方式,邀请各方名师进行讲座,全面提高。
(2)教学观:打造“三环七步”的高效教学模式
实行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团结共进体”为平台,以“三环七步”为操作程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力推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4.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科课程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全人”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不可或缺。学校根据“全人”发展的需要,在多年的课程探索中,根据学生的兴趣逐渐形成了“五大类别”课程结构,分别是人文类课程,如岭南韵味;语言类课程,如文化大师与高中语文;数学类课程,如TI手持技术;自然科学类课程,如学校绿化植物种类及数量调查;艺术类课程,如学唱英语歌曲。
“全人教育”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健康快步地走在路上了。
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第二批项目结业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