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08-09谭祝寿
谭祝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为学校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技术教育的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学科使命和学科优势。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包含两方面基本内涵:一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在劳动价值观培养方面,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劳动素养养成方面,学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充分利用技术发明和应用案例,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形成对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和劳动人民尊重的价值态度。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人类在劳动中发明、改进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世界、创造财富。通用技术课程中有许多关于技术发明应用的案例,教学时,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提倡教师不就技术讲技术,要突出技术发明和应用的劳动场景,彰显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正确观点和积极态度。
例如,在通用技术必修1中“发现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引用了关于锯的发明案例:鲁班上山的时候,偶尔捋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手被划破,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竟这么锋利,折下野草细心观察,发现草的叶子边缘长有许多细齿,鲁班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锯。工匠们用锯子伐木头,又快,又省力。锯子发明至今已两千多年,发展有木工锯、金工锯、电动锯等多个种类,但都没有脱离开鲁班发明的锯子的基本原理。锯的发明过程是鲁班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动手制作、反复试验、不断优化的过程,是劳动和劳动创造的过程。如果鲁班当年只是发现草的叶子边缘长有许多细齿,而没有后来坚持不懈、不断试验的劳动,就不会有锯的发明。纵观人类技术发展,从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生活需要,在长期的劳动中,学会了缝制、纺织、栽培、饲养、制造、建筑等技术。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劳动创造着美,人类一切艺术的起源,音乐、文学、美术等都离不开劳动。
教师引入案例的目的是强调学生要有主动意识,突出了案例中的劳动意蕴。案例教学是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学校鼓励教师通过案例中所体现的劳动场面,引导学生懂得技术发明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擅于变革、勇于创新,需要亲身经历劳动过程,不畏艰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而产生劳动光荣的高度认同和自我内化,摒弃“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
2.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尊重劳动是对待劳动的基本态度,包括尊重劳动者、节约劳动资料、爱惜劳动成果等。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学生亲历设计、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性课程。“实践”和“行動”是通用技术和劳动教育的两大共同特征。在通用技术学习中,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采用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等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劳动,在劳动中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养成尊重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例如,在“技术的发展”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模仿原始人钻木取火,学会钻木取火的操作技巧以及了解不同木材取火的难易,体会技术产生的同时也体验了钻木取火艰辛的劳动过程;在“设计的一般过程”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全过程,从需求调查、信息分析、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开始,进行设计分析、构思方案、制作出模型等。
教师充分挖掘通用技术劳动实践的特征,让学生用不同材料设计,使用工具制作“孔明锁”“多功能笔筒”,可以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设计桥梁的承重结构等,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动手动脑,经历劳动过程。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既有传统的生产劳动也有新兴的非生产劳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身体力行,手脑结合,创造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快乐。当学生反复尝试终于钻出火种的时候,当学生把问题“劳心劳力”变成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加工,在加工中学会合理规划材料、料尽其用,零散的材料在自己手中最后成为产品的时候,学生深深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就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合理使用材料的可贵,开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良好的劳动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二是具有创造性劳动的潜质;三是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的通用技术课程中,学生掌握了激光切割、3D打印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了简单图样识别绘制,掌握了常见材料的特性、加工工艺以及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设计的基本技能,这为学生从事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打下基础。反过来,学生在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中,又更加娴熟掌握劳动的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激发创造潜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在创造性劳动中增长才干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以技术设计为载体,创设劳动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在创造中劳动,在劳动中增长本领。
例如,在“控制与设计”中,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设计项目—光感窗帘装置,由学生自行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开展需求分析,查阅资料,确定控制方法,绘制系统框架图,了解与掌握光感传感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选择器件和关键模块,动手制作,测试安装等。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有的学生将项目应用到自己家庭窗帘上,实现了窗帘根据光线强弱自动开合功能,方便了家居生活;有的学生进行改进,用于教室窗帘控制,解决了投影效果受光线影响的问题。当学生掌握了一项劳动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激发他们创造性劳动的热情和欲望。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创造性劳动机会还有很多。例如,为班级设计班服,将班级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通过样式、颜色、文字和图案等展现班级精神风貌,学生动手绘制图纸,裁剪布料做成样品,然后联系厂家加工,当学生穿着自己的班服参加集体活动时,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作品的发明创造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这些作品在学校使用受到好评或参加科技比赛获得奖项,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功感,创造的热情被点燃,创造潜质得到发展。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内化劳动认知,固化劳动习惯。
通用技术实验需要课前分发工具和材料,课后需要将工具放回原位,需要将材料重新整理不浪费,需要将课室清扫维护,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可以由学生承担此项工作。在实践中,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制作工具、材料和清洁情况检查清单,由学生自我完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学生分组开展技术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分工,明确工作内容,既分工又合作。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经历劳动过程,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劳动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交流思想;教师进行点评,对优秀作品成果给予表扬,树立学习榜样,对于有待改进的地方,指出问题所在和提高的方向。通过不断强化劳动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劳动习惯。
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着紧密的基础性关联。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创造性地实施劳动教育,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