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导—理—练—评”复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09何晓瑜

中国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平均分平行四边形分类

何晓瑜

“复习课不好上”“复习课上不好”,这基本上是当前数学教师们已经默认的共识。复习课上,教师往往在整理环节匆匆而过,在剩下的课堂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练习,甚至只是反复训练教材中的习题,采用“罗列知识点(一带而过)—练习—评讲—检测”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毫无感觉,效率低,效果差。为转变这一现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能力,可以采用“导—理—练—评”教学模式,即“导入触发—梳理建构—练习提升—评价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互动交流,形成知识网络。

一、导入触发

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和教学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1.直入式

直入式导入即开门见山直指主题。这种导入方式要求教师用精准的语言,直接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给学生一种简明直接的感觉。此方式经常在高年级以及翻转课堂“先学后教”(课前整理)模式上采用。

2.情境式

教师在开课的时候,创设与复习内容相关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比之下,直入式的导入有时过于苍白直接,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不能完全诱发其复习的欲望。

如复习“平均数”一课时,刚好是学校进行了大课间评比,教师便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导入方式。

师:同学们,上周我们进行了年级大课间评比活动,我们班的得分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就是计算评委打分的平均分。

师: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平均分时,为了公平起见,克服最大数和最小数对成绩的影响,往往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对余下的分数求平均分。原来“平均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用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平均分”的知识,再一次认识“平均分”。

3.设疑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求知的内驱力,也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往往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设疑式导入,设置相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复习“圆的面积”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师:爸爸、妈妈和兰兰去必胜客买比萨,想买一个8寸的,可是,8寸的卖完了。售货员阿姨告诉她:“小朋友,你可以买1个6寸的和1个2寸的呀,厚度和价钱都一样。”兰兰想了想:“6+2不就是等于8吗?”于是就买了1个6寸的和1个2寸的比萨。同学们,你们认为兰兰这样买划算吗?(有的学生回答“划算”,有的学生回答“不划算”)

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这节课就来梳理“圆的面积”一课,看看我们能不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难题。

总之,复习课导入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教师只有根据复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导入的针对性、紧密性,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复习的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梳理建构

小学数学的整理和复习,就是进一步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再认识并进行巩固和深化,再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因而,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记忆,帮助学生厘清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1.知识列举

这一步是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整体回顾和把握的过程,学生通过书面、口头等交流方式把所复习的知识点逐一列举出来。

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复习,教师并没有按学习的顺序进行知识点的列举,而是先由学生自己回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把本单元的一些关键词一一罗列出来,如垂直、平行、垂线、高、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教师将这些关键词随机地呈现在黑板上,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再次回忆,加深理解。

2.知识分类

根据已列举出的零散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加工—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分类,从整体上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便于对比和记忆,并形成一条知识的主线。这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从本质上进行再认识和再理解的过程。同样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复习为例,学生对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内交流,并且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主线,为后面构建知识网络做好准备。单元的知识主线较多,可以按照图形分类,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可以按照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即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不管是哪一种,都要让学生明确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分类的结果是什么,以提高复习的效果。

3.知识梳理

学生已经通过分类形成了一条知识的主线,再以文字或图表等的方式展示出来,就形成了对知识点的梳理。此时,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对所梳理的每个知识点进行回忆,构建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完整的知识网络。如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学生经历了列举和分类的过程,并且通过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图表,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图表”(如图1)。

整理的最终目的不是记住多少个概念,背下多少条公式,解决多少道习题,而是要自行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优化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整”和“理”的思想储存和记忆知识,以此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

三、練习提升

本环节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形成,指向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即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由易到难。[1]以此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关注知识间的连接点,设计综合多个知识点的练习,因此,设计练习时可以做如下的尝试。

1.基本练习

基本练习要以简单基础习题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练习。如直接用公式计算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等,直接竖式计算加减乘除运算等,一般可以采用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

2.综合练习

设计综合练习时要抓住重点知识、难点问题,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计算时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设计各类判断題、改错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在进行“笔算除法”复习练习时,可以出示改错题,让学生通过判、改、说的过程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应注意的地方。

3.拓展练习

拓展,其目的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后,通过进一步地综合、延伸、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中感性地体验、理性地思辨,充分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2]。在内容设计上,可以设计综合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多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比例的应用”时,设计如下习题。

在比例尺是1∶50的地图上设计了一个圆形花坛,量得半径是8cm,如果每平方米需要种80元的草皮,4000元的预算够吗?

这里需要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实际半径,再运用圆的知识求出面积,最后算出实际预算,然后再进行比较。也可以先求出图上面积,再根据面积和比例的关系,求出实际面积,再计算预算,最后比较。这样,知识的运用不再单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四、评价反思

“评”要注重反思,渗透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单元(部分)的知识,自己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掌握或还存在疑问的?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如果出错,自己能发现并改正这些错误吗?等等。

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时,教师提出悬念式的评价总结。

师:同学们,复习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你有什么收获呢?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与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的问题?请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生汇报略)

师:老师手上有一块泡沫,形状不规则,你们有办法得到它的体积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相信大家利用本单元的知识,一定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评价反思要更多关注学生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复习课,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教师更应当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串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在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找到知识之间的关键联系点,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传统复习课被定义为“炒冷饭”,殊不知香味可口的炒饭,用料就是“冷饭”。“扬州炒饭”驰名中外,只要按照菜谱要求,结合配菜用料,用心思考创新,就一定能烹饪出学生喜欢品食的那份“扬州炒饭”。

参考文献

[1]刘贤虎.论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梳理”和“练习”[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1(2):82-91.

[2]邹立坝.忆、理、练—小学数学复习课三字诀[J].小学教学参考,2014(35):68.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复习教学实践与研究” (项目编号:2019YQJK3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平均分平行四边形分类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说说分类那些事
平均分一半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给塑料分分类吧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