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拆迁中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8-09葛安乐伊兴畅
葛安乐 伊兴畅
摘 要:农村拆迁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此需要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完善顶层设计;增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健全法律法规,优化乡村文化保护的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引导职能,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关键词:农村拆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体系
基金项目:泰安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旧村改造中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20-YB-176)
十九大提出“加大力度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拆迁过程中,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主题搜索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共获得172条信息,其中保护与开发26条相关信息,文化传承23条相关信息,乡村文化建設9条相关信息;主题或关键词搜索“农村拆迁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没有结果,且学界针对农村拆迁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也是寥寥无几。因此,掌握农村拆迁和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理论,对初步了解改造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一)相关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国旧村的改造应立足于适度、合理的基础上,保护和传承好乡村的文化,带领农村居民过更好的生活。
2、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理论
加强对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促使不同地区、不同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可以得到保护和传承,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和文明,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变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精准扶贫理论
农村拆迁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做到优先改造存在生命威胁的房屋,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对旧村进行改造,逐步实现美丽乡村计划。
(二)研究综述
王忠伟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中提出,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农民缺乏主体性,其中包括相关政策缺乏尊重保障农民意愿的意识,且在文化保护中大量存在政府行为,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应当注重农民在农村拆迁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农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强调农民积极参与的重要性。陈雯昳在《对农村住宅建设拆旧建新的思考》中指出,我国在对农村住宅进行拆旧建新的过程中,相关的审批流程过于烦琐且没有效率,这使农村拆迁进程受到影响,使改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严格且简化审批流程,做到每个环节能够有效进行。刘正阳《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表明,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缺少良好的文化环境,农村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国家对顶层设计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应注重建立乡村文化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促进乡村文明的永续发展。
二、农村拆迁中存在的相关关系
农村拆迁中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任务,为了促进旧村更好地进行改造和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把握好农村拆迁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关系。
(一)农村拆迁过程中拆旧与建新的关系
农村拆迁是推进郊区城市化、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好农村拆迁工作必须处理好拆旧和建新的关系。
1、拆旧促进建新
拆旧,主要是针对村中房屋常年失修的房屋,已经不能为村民提供日常保护,并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房屋。
2、建新立足于拆旧
建新,就是在原来拆除旧屋的土地上重新规划建造新的房屋。
(二)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保护传承关系
1、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美丽乡村的建设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积极探索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做好农村拆迁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人力,需要专业指导的介入,因此在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提供物质基础。而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为村庄带来多种多样的发展契机,以此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
2、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乡村文化是几千年来的乡村人民生产生活的记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优秀的乡村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掘乡村的内在发展动力,将优秀的乡村文化传承下去,才能推动内在发展动力发挥作用,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促进美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拆迁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拆旧与建新的关系、美丽新乡村与文化保护传承关系,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更加符合现代乡村发展的乡风文明和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
三、农村拆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拆迁中拆旧建新存在的问题
1、摸清搞准旧房屋的文化价值
搞清旧房屋是否有文化遗传价值,是否为文化遗存。
2、建新过程中管理要规范
农村的建新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需要科学保护、有效监督管理。
(二)农村拆迁中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1、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注意力集中于建新而忽视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
2、传统文化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本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缺乏完整、系统、长远的规划,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清楚,当地居民无法在生活中做到挖掘乡村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不够完整,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来保护乡村文化。
四、农村拆迁中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口流出
农村人口的外流,使得农村中多数具有开创精神的居民走向了城市,留下更多的是思想守旧、不愿创新的居民,其宁愿停滞在当前状态,也不敢创新。
(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农村居民思想难以转变是乡村文化传承式微的内在原因,他们比较守旧并习惯于原来的生活。
(三)乡村文化保护政策不健全
针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管理政策仍存在严重的缺失,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体系,使我国缺乏对农村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利于农村居民文化自觉、文化保护意识的形成,致使乡村中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虽然存在,不能有效的传承乡村文化。
(四)缺乏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实践和经验
我国农村的相关规划以及相关制度缺乏一定的实践,加上可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导致了我国虽大力发展乡村的建设,但是建设进程很慢且缺乏完整的指导。此外,很多村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就遭到了破坏,导致很多文化古迹难以复原,使村庄新建的过程中不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构建农村拆迁的相关保护体系
农村拆迁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农村拆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相关的保护体系,才能促进乡村建设的有序进行。
(一)提升农村拆迁规划的科学性,完善顶层设计
大力提升农村拆迁规划的科学性,完善顶层设计。鼓励地方发掘当地的优秀文化,并且依据当地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二)严格审查流程,确保危房改造精准扶贫
将村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乡村改造的第一步,为拆旧和建新打好基础。
(三)充分引导、注重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论是在乡村破旧房屋的拆除和建新,还是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前,人们都应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四)增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
农村居民是农村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主体,因此,要建设好美丽乡村,必须发挥农村居民的作用,为乡村建设提供宝贵的内生动力。
1、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觉
建立在对“根”的寻找与继承上的,应该使农村居民立足于村中之“根”,促使其自觉挖掘村中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
农村居民是乡村的长久居住者,其对农村的相关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在农村拆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要培养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促使农村居民形成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文化自觉内化于心,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重任。
3、帮助农村居民改变陈旧观念
帮助农村居民打开心结,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帮助农村居民摆脱原有的陈旧思想、放下守旧观念、灌输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村居民积极配合拆旧和建新工程。
(五)建立乡村文化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法律法规
1、建立乡村文化保护机制
建立完整系统的文化保护机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2、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
在农村拆迁的过程中要用立法和普法的方式,向农村居民宣传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从而帮助农村居民形成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意识。
3、清晰的对乡村文化进行定位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色,保护当地的特色和民俗文化。将富有特色的人文符号保护和传承,从而避免出现过高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现象。
(六)发挥政府引导职能,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1、发挥政府引导职能
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对旧村情况的考察、寻找旧村中存留的文化遗产,并且加大对旧村的改造力度以及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开启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为农村拆迁提供大力支持。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保护经费的纳入,对旧村中部分破坏的古建筑、文化遗产等尽力修缮。要建立相关的扶持基金,适当引入民间资金,即合理引导社会各界的组织、团体等加入农村拆迁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劉正阳.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18(07).
[2]胡启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3]王忠伟.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2018.
[4]王英.针对农村拆迁的乡村文化调查分析与研究,2017(11).
[5]金鑫.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保护,2018.
[6]任启栋.泰安市农村农村拆迁过程中农民利益再分配问题研究,2018(04)10.
[7]陈雯昳.对农村住宅建设拆旧建新的思考,2018(09).
[8]陈颖.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对建设的规划策略探究.
[9]赵阳.村民群体心理对中国村民自治影响探析,2020.
[10]江晓勇.试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2018.
作者简介:
葛安乐(1969.10-),男,汉族,山东肥城人,硕士,泰安市体卫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
伊兴畅(1997.6-)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