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研究
2020-08-09蒋海棠
蒋海棠
摘要:2019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进入3.0阶段,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新金融业态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可借鉴经验、高校人才储备不足、教学资源限制以及行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现有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构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符合行业人才需求、资源共享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为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行业培养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57
1研究背景
2010年前后,在新一轮信息科技浪潮的助推下,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几乎覆盖了金融业所有领域,其中非银行支付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更被网民们戏称为“新四大发明”。
在“2019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金融发展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19年)》并指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目前已经进入3.0阶段——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该定义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迅猛发展的新金融业态,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基础金融专业知识又有金融科技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今后高校金融专业应着力培养的方向,而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需要高校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设置。
2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2015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互聯网金融专科专业;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首次获批设立互联网金融本科专业。2017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泰州学院等19所高校设立互联网金融本科专业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1所高校设立金融科技专业。2018年,山西工商学院等21所高校设立获批互联网金融本科专业。为适应金融业态的新发展,国内高校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不断探索。但由于缺乏可借鉴经验、高校人才储备不足、教学资源限制以及行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上还没有较为统一、完善的体系,因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对比最先设立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对于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目前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各家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都是基于其原有的优势专业或优势师资来设置,导致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差别较大。
电子科技大学以其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为依托,侧重于整合信通、计算机、数学、金融、材料等几大学科的资源,课程设置上以“互联网+”相关学科方式开设本专业核心课程,电子信息技术类课程占较大比例。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学院的前身均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由于学院的工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中包含了较大比例的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及电子商务类课程。安徽财经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均以其金融学科历史积淀厚重的优势以及学校师资的相对比较优势,设计突出金融与计算机互相交叉渗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传统金融理论课程的数量基本相当。而安徽新华学院和铜陵学院则是在其原有的财务管理、经济与金融、会计等专业基础上,设计以经济、金融、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中传统金融理论课程比例较大。
总体来看,现有的课程设置主要倾向于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创新金融理论课程缺乏,传统金融理论课程占比较高;交叉课程设置不足,操作实务性课程相对较少;实训课程主要以校内模拟为主、企业体验为辅。
3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3.1构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在市场规模、应用创新等方面处于全球前列,但同时也面临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相对不足、核心技术特别是底层技术研发存在短板、全链条专业配套服务有待加强、风险管控和信息安全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跟上行业发展趋势,应瞄准当前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瓶颈问题,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教材的建设进度,加大创新金融基础课程、交叉课程、实践课程的比重,充分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性。
3.2构建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发展态势重塑金融行业生态。行业发展急需大量既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熟稔各类金融产品定价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各类金融量化分析工具,又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够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符合行业人才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可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等模块,分别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等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
3.3构建资源共享校企共建的实训课程体系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仍在实践中飞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创新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最直接掌握着行业发展的各类资源,且对行业人才需求最有发言权。各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为满足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一直致力于内部人才的培训与储备,但也存在着培训体系不完善、理论培训较片面、培训师资不足、培养周期较短等问题。另外,如上文中提到,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实训课程仍然是以校内模拟为主、企业体验为辅的形式开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升,也很难实现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业务岗位的实际操作“无缝衔接”。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拟订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实践能力体系标准,共同搭建实践实训平台,共同分享各类师资资源,从而构建资源共享校企共建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实训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金融服务业态和方式,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顺势转变培养理念、拓宽培养思路、拓展培养资源,努力创新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输送到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行业中去。这是各类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19年)[R].北京:2019.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R].北京:2019.
[3]高蓉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趋势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2):97100.
[4]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6468.
[5]钱瑛,杨定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子商务,2017,(8):5758.
[6]沈金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实践课程体系研究[J].亚太教育,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