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南巡图》及其背后的金陵轶事
2020-08-09周安庆
周安庆
满清王朝经历康熙、雍正时代,至乾隆朝以后遂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巅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登基后亦效仿皇祖(注:指康熙皇帝。以下“同”),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巡幸江南,所行路径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当年南巡时基本相似。此举除了从体察政情等监国战略需要出发外,还有是为了“观风问俗”“眺览山川之秀美,民物之丰美”(注:另有传说是为了探寻其身世之谜)。
《乾隆南巡图》绘制始末
乾隆皇帝平素好大喜功,对个人南巡活动及其影响等十分看重。他继效皇祖御制《康熙南巡图》绘画长卷的做法,下诏宫廷画家通过绘画形式记叙自己首次南巡之盛举。
据《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等记述:弘历帝首次巡幸江南始于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离宫后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线南下,途经德州、济南、泰安、曲阜、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然后经镇江折返至江宁,再返回镇江,沿着大运河一线回銮,至五月初四抵京结束,整个行程约5800余里,历時112天。宫廷画家徐扬奉诏绘制的《乾隆南巡图》共分十二卷,再现了清高宗首次巡幸江南期间的重要场景。
徐扬(生卒年不详),字云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幼酷爱丹青,传统功底扎实,善于人物、花鸟和界画,尤擅绘制宏幅长卷。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至姑苏,徐扬因为向其进贡画作而受到赏识,不久便被选作京华宫廷画师,官至内阁中书。在此期间尝受到郎世宁、艾启蒙、贺清泰等宫廷洋画家的艺术影响,个人画艺日臻完善,主要传世画作有《虎神枪图》《京师生春诗意图》《山庄清话图》《王羲之写经换鹅图》《花石珍禽图》等。除了《乾隆南巡图》,影响较大者还有《姑苏繁华图》(即《盛世滋生图》)《平定金川战图》等历史绘画作品。
乾隆二十九年(1764)、三十六年(1771)徐扬先后接受朝廷诏令,相继绘制出两套《乾隆南巡图》长卷,尽管其中绢、纸本长卷各一,但均各由12幅相对独立的画卷组成。每卷依次名称分别为“启跸京师”“过德州”“渡黄河”“阅视黄淮河工”“自金山放船至焦山”“驻跸姑苏”“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驻跸杭州”“谒大禹庙”“江宁阅兵”“顺州集离舟登陆”“回銮紫禁城”。徐扬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绘成的绢本设色画卷,第一、二、七、十一卷已散佚,其余八卷目前大多流传于海内外。而他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绘成的纸本设色长卷,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其中每卷纵为68.6厘米、长约10余米不等,全图12卷总长达154.17米。各卷首均存有朝廷大臣梁国治恭写乾隆皇帝的南巡御制诗,每卷画作均以此诗意为题材创作,第十二卷末另有画家1篇跋文。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徐扬对完成这些任务十分重视,事先曾绘有素材性草图《南巡纪道图》绘画长卷,经弘历帝过目审允后才开笔创作正图的。
《乾隆南巡图》整个画卷描绘了沿途一些山川城池、地理形胜、社会生活以及风土民情等,具有比较典型性的意义。图中城门墙垣、官府民居、店铺招幌、亭台楼阁、石拱古桥、船舶车舆,乃至工商士农世态、不同人等衣饰等大量视觉信息,在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堪称弥足珍贵,其中尤以江南地区为佳。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等缘故,江南一带土地丰沃,民众勤劳,人丁兴旺,享有“鱼米之乡”之誉。“自古皇粮(文才)出江南”,故该区域素为统治者所关重。
另因徐扬绘制《乾隆南巡图》系朝廷下诏所为,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粉饰社会太平、美化城乡繁荣以及颂扬朝廷威严之处,如弘历帝在每卷画作中均出现一次,所绘人物皆略大于他人,旨在突出皇帝个人的高大形象;而该图中所绘城市整洁美观,街巷井然有序,官民人等衣着得体,呈现出一派盛世祥和景象,看不到当时城乡客观存在的破旧房屋与穷苦民众景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徐扬在该图中对江南重镇苏、杭二地笔墨描绘较多,不知是否存有刻意迎合皇上“好大喜功”、乐于游玩等某种心态?这些亦蛮耐人寻味的。
就图式风格和绘画技法而言,徐扬在《乾隆南巡图》创作中主要采用俯瞰视角和散点透视法构图,工笔与写实兼备,设色明丽典雅,笔墨精湛老到,但亦隐含着一些西洋绘画如焦点透视等技法影子。全图主次分明有序,繁简疏密有致,气势恢宏壮观,不愧是描绘当时社会生活风貌的写实佳作。从中亦可窥见,画家明显地受到早先王翚等人绘制的《康熙南巡图》、以及宋人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等历史画卷的作用影响。但因《乾隆南巡图》画卷的总长度要短于《康熙南巡图》画卷,故图像信息容量相对来说要略逊一筹。尽管徐扬的生平事略史载有限,但该画卷却已成了世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情的重要图像文献之一。
第十卷《江宁阅兵》画面概观
据《清高宗御制诗》《乾隆帝起居注》及南京地方旧志等记载,弘历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下巡幸金陵的具体行程如下:
乾隆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他从镇江坐船逆江而上,当晚驻跸龙潭行宫;二十四日乘舆前往江宁府城,经过句容(注:当时归江宁府管辖)宝华山一侧,先到麒麟门外慈应(荫)寺(注:距府辖上元县“东三十二里”)拈香,途经孝陵卫、朝阳门,临幸大报恩寺、雨花台。当晚下榻江宁行宫(注:以江宁织造署为基础改建而成),一共在此住了4天;二十五日途经明故宫,前往钟山祭拜明太祖孝陵,还到城中覆舟山阳侧的小营演武场(注:俗称“小教场”)阅兵,巡视城南云锦机房,临幸鸡鸣、清凉两山;二十六日出太平门,游览后湖(即玄武湖)、观看渔民捕鱼等,踏访燕子矶一带,赴观音山永济寺拈香;二十七日,召见扈从王公大臣、两江总督等文武官员训话,赐食物、墨宝等予以犒赏,还游览钟山灵谷寺等;二十八日从江宁行宫出发,途经慈应(荫)寺,临幸宝华山(注:该山中有名刹慧居寺、今名隆昌寺),当晚驻跸龙潭行宫。二十九日返回镇江……
《乾隆南巡图》第十卷“江宁阅兵”图画(纵68.6、横915厘米),主要再现了弘历帝在金陵城内小营演武场检阅当地驻军的盛大场景,同时旨在营造一派承平祥和、国泰民安景象。人们坐西朝东、从右至左依秩展卷品览:
但见金陵城中,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于五代金陵城“杨吴城濠”上,桥南立有1座“尧天日月”三楹四柱牌坊,桥北与之呼应亦竖有1座“禹甸山河”三楹四柱牌坊。桥畔沿街两侧为商家店铺,桥南从东往西依次挂有“粮食发行”“南北杂货”“蒲城建烟发贩”“自造金陵美酒”店幌,过桥后往北一侧店家则依次挂有“八珍细糕”“嘉湖茶食”招牌。街道上人流来来往往,店主吆喝生意,挑贩沿街叫卖。一些民居错落其间,有的人家门前还设有焚香燃烛案台、贴有吉庆门联等,还有些民众正在远远地往北观看阅兵。
过桥往北不远之处,就是小营演武场正门前的高大影壁(注:俗称“大影壁”)。与之正对着的北侧立有1座“德备中和”三楹四柱大牌坊,该牌坊东南、西南两侧各立1座“敷文”“宣武”三楹四柱大牌坊,坊前站有一些官兵持械警械。再继续往北行,可见三千余名八旗满汉军和绿营兵整齐列队于宽阔平坦的操练场上,步兵手持战刀、藤牌(注:指用藤制成的盾牌),肩扛火枪,骑兵手持长矛、腰挎弓箭、手牵僵绳立于战马旁,队列旁边整齐地摆放着“拒马”(注:系1种防御骑兵的军事障碍物)。教场周围旌旗猎猎招展,东西两翼队伍外侧整齐地搭置着一些兵营帐篷。
在操练场南北向通道上,八位勇猛的骑兵相继由南向北驰骋、开弓箭射通道上预先放置的三个矢标,一些落箭散布地上。而“德备中和”牌坊旁,数十位骑兵正待依次出击,相互奋力比武争胜。如此张扬高强骑射武艺,一展大清军队之威武雄姿。通道中段演武厅里,四位军人各自锤击大鼓,旨在提振场上官兵士气。画面左端描绘乾隆皇帝威然端坐于高大庄严的阅兵台上,聚精会神地检阅官兵。该台上还搭有黄色帐殿,扈从王公大臣及两江总督黄廷桂、江宁将军保德陪立两侧,御座后侧及台检阅旁都有侍卫持械守护……
检阅台后方所绘乃太平门一带的街巷民居图景,“各种茶食”“上桌点心”“加长大布”“子净棉花”“隆盛号”“估衣老店”“三元斋(帽店)”“标扣梭”“布店”“□制松江飞剪”等招幌,张挂于沿街店铺前。沿街小贩叫卖,还有人好奇地张望着路上的军人。民居内外,有人在相互聊天,亦有的在聚神对弈,还有的在照应小孩……卷末图绘的是玄武湖南畔的树木与烟霭等。
弘历帝特地为此御制《阅兵》诗:“曣 晴午丽光春,暎日晶晶组练陈。天堑长江称地利,省方要务重安民。放牛归马承平久,踞虎蟠龙指顾新。我适孝陵禋谒罢,当时创业想艰辛。”此第十卷《江宁阅兵》在描绘皇上盛大阅武场景之际,也呈现出当时金陵百姓生活的一个侧影。
参照清代关于阅武的一些图文史料可知,该图中所绘当时阅兵操武形式、戎装军械等信息,与现存文献以及某些清代实物等较相吻合。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廷绘画已经明显地受到当时入宫的洋画家西方写实画风的影响。
弘历帝首次巡幸金陵逸闻
南京是六朝、南唐旧都,又是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之京师,这里山秀水美、物丰人憨,而反清复明文人不断拜谒的明太祖孝陵又在此地……故颇受清廷重视。清朝入关问鼎中原后,朝廷先是采取高压政策,大肆镇压各地反清势力和不满群众,竭力巩固自身专制统治,后来又实施一些缓和矛盾与高压并举等监国举措。随着岁月不断流逝,江南地区强烈的反清倾向逐渐消退,当地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而朝廷对此监管能力亦有了进一步增强。
据《南巡盛典》《清高宗御制诗》《乾隆朝上谕档》等记述,乾隆皇帝平生注重学习,嗜好吟诗作书,吟诗不下43000余首。首次南巡所到之处均留下了不少匾额、楹联等御笔墨宝,仅吟咏金陵的诗文就逾20首。如《过明故宫》《报恩寺六韵》《登报恩塔作歌》《雨花台》《登鸡鸣山即事》《清凉山》《元(玄)武湖即景杂咏》《永济禅院花笑轩小憇》《观音山》《灵谷寺六韵》《曲水用谢惠连韵即效其体》《宝华山慧居寺》等。其中散发出一些历史信息,值得后世学者研究关注。
体察政情民生、巡视“河工(指水利工程)海防”、监督文武官员、选拔录用人才等,借以不断巩固大清江山,乃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正如其首次巡幸江南时在《江宁驻跸恭依皇祖诗韵》中坦言:“下民疾苦厪清诹,晏处遑安慎一逰。祖徳巍巍期仰法,俊材济济切旁求(原诗注:‘试江南生监于会城将加録(录)用。)。六朝文物资凭揽,数日慈宁奉豫留。问俗平康宜正直,无须式克用刚柔。”
弘历帝每次巡幸江南,途中日理万机,时刻不忘政事。为了发现培养饱学之士、进一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他这次初到江南便开始破例,除了三月十一日对为其此行进献谀颂诗文的浙地才子在杭州举行专门考试,还让苏、皖两地迎銮才子于三月三十日聚集金陵钟山书院,亲自出考题《蚕月条桑赋》《赋得指佞草》(得忠字五言八韵)、《理学真伪论》举行诏试,最终蒋雍植、钱大昕、吴烺、褚寅亮、吴志鸿、孙梦逵等6名苏皖籍才子被“钦取一等人名”,召授为中书舍人,因孙梦逵已为乾隆七年(1742)进士,其余者皆赐举人。钱大昕后来因为学术成就显著,被称为乾隆、道光朝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者之一。而吴烺则乃清代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之子,亦由此步入仕途,对清代经学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时寓金陵的吴敬梓此刻却并未参与到争相迎銮献诗的人潮中,由此亦折射出父子俩对之的不同心态。此外,弘历帝这次南巡特赐钟山书院1部武英殿所刊十三经廿一史,以后南巡时大多仍在此诏试江南才子。
三月二十五日,弘历帝效仿皇祖康熙皇帝,以三跪九叩之礼祭拜明孝陵,沿途围观民众不少。他在《谒明太祖陵》吟道:“金陵莅止为廵方,展谒龙蟠奠桂浆。保护遗规崇胜国,绍承家法礼前王。开基洵是过唐宋,继叶无能鉴夏商,形胜不须矜壮丽,惟天佑徳慎周防。”如此拜谒被满清王朝推翻的前朝太祖,其实从表面上仍有收拢汉人民心之意。这从其御制诗《题太平箭》中亦可窥见其真实意愿:“金陵太平门,其左扇一箭饮羽,又余箭痕者二,为顺治年间取江宁时澹台都统所射,驻防人不忍湮其迹,故常整葺存之,经过朅览,辄成近体:人心天命向清时,江表安能一木支。况复处堂仍燕乐,岂能怒臂拒雄师。鹰扬三箭皆饮羽,乌合千军尽倒旗。应胜天山树邉绩,英名长共石城垂。”他巡视秦淮河畔云锦机房,一睹锦缎制作过程,不禁吟诗《阅织机者有作》:“皇祖勤民务,早题耕织图。亲看成帛者,更惜授衣夫。经纬丝无紊,朱黄素后殊。云门土鼓始,大布慢嫌麤。”其实机杼声声云锦出,背后是无数云锦织工劳动智慧与心血的艰辛付出呀!
乾隆皇帝首次巡幸南京,尝“狩至于”东北郊栖霞山。江南地区绅士还在金陵南郊报恩寺建坛,恭贺一同前来的皇太后寿辰,弘历帝特赴该寺拈香并为母亲祈福、登临佛塔眺览金陵山川城阙,又在《雨花台》中吟道:“崇冈跋马晚春晴,凭览遗台触慨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燕子矶乃“万里长江第一矶”,弘历帝登临矶头极目四望,浩荡江水滚滚东流,不仅御笔“燕子矶”,还放怀感叹:“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为矶下的关帝庙赐额“气摄怒涛”。距此不远处便为永济寺,他前往拈香后得知兴洞和尚(别号黙黙)50岁遁入空门,现已101岁了,但仍“清健如少年”,特地赐诗《赐永济兴洞和尚》一首:“不会诗文不觧禅,果然黙黙以全天。半生尘世半生佛,可号山僧可号仙。”一时传为佛門趣事。
弘历帝此行曾为慧居寺赐匾额:“光明法界”(大雄宝殿)、“宝网常新”(铜殿)、“精进正觉”(戒坛),又赐寺联:“地控秣陵(系南京之古称),金殿香浮华鬘动:山蟠句曲,石坛月朗戒珠圆。”还为慈应(荫)寺题有匾联:“慈云普应”“地近秣陵飞法雨,江连天堑听潮音”。惜该寺现已不存……
弘历帝首次南巡期间当地接驾开销较大,曾经下令“免江苏江浦等十五州县被灾额赋有差”,还免除了自乾隆元年至十三年(1736—1748)“江苏积欠地丁钱粮”。尽管他南巡时要求各地接待从简,但因当地官员借机挥霍讨好皇上,故尚未能够如其所愿,由此加重了江南民众之苦。
再以第十卷“江宁阅兵”为例,弘历帝首次南巡阅察江宁驻军,尽管《乾隆南巡图》中表现的场面尤为壮观,但现场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江南地区驻军又较长时期处于和平松懈状况,军力士气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一些腐败现象,一些将领不事骑射武功,外出巡察乘坐马车或抬轿,士兵游手好玩……据《乾隆帝起居注》等云:当时弘历帝得知安徽寿春镇总兵常岱竟然“不能骑射”,如此而来“何以表率营伍”?因此十分气愤,遂下令革去其职,借以整饬军务。再次南巡时还下令文武官员将领,一律不得让人抬轿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