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势借力 危中寻机 力促经济稳中求进

2020-08-09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北方经济 2020年7期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摘  要:上半年,面对疫情大考,内蒙古经济表现出较强的承受力、韧性和潜力,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企稳回升态势初显。下半年,全区经济复苏动能有望逐步增强,前三季度经济有望转正,总体呈“J”型复苏态势。下阶段,亟需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性中谋求发展,在危机逆境中借势借机转型,把对经济增长的量化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全力推动全年经济持续回稳向好。

关键词:企稳回升  “J”型复苏态势  稳中求进

一、当前内蒙古经济形势

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上半年,全球疫情呈多点加速扩散态势,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贸易持续下行,全球经济陷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二季度,WTO货物贸易晴雨表指数为87.6,低于上一季度的95.5,为该指数推出以来的最低值;5月,全球制造业 PMI为42.4%,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低位。面对疫情冲击,主要国家采取一系列超大规模的经济救助措施,保障经济恢复,部分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和零售业指标出现改善迹象。但由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复苏尤显艰难,甚至有可能呈现“W型”恢复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预测全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和5.2%。

全国经济运行呈现深V型恢复态势。上半年,我国经济经历1-2月份的“谷底”之后,逐步呈现深V型复苏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增速反弹、降幅明显甚至大幅度收窄的特点。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转负为正;上半年,全国工业、投资、消费及服务业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收窄7.1、13、7.6和3.6个百分点。但也应看到,主要经济指标回升速率呈现放缓态势,不少指標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指标累计值仍在下降,表明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下阶段,疫情仍是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变数,结合“六保”任务的落实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来看,推动经济全面回归常态化增长需付出更大努力。

内蒙古延续回稳态势。内蒙古经济持续恢复,但临时性失业、市场微观主体生存压力凸显,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受到较强冲击。从供应链看,受供应链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制约,全区部分企业面临复工无法达产问题,甚至陷入开工后被迫停工的窘境。如通辽霍煤车轮企业出口日本订单暂时取消,产量下降50%以上;科迈化工出口订单同比减少80%以上。且供应链不畅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如通辽锦联铝材、创源金属等企业外购煤炭占用煤总量的70%以上,煤炭供应不足致吨煤成本增加45元,转到电解铝成本增加400元/吨。从产业链看,受上下游产业链达产不同步影响,全区部分企业存在上游原材料供不上、下游配套跟不上的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形成较大压力。如,机械电子设备、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关键材料供给不足使产业链存在“断裂”风险。从资金链看,受库存高、资金沉积等因素影响,企业流动资金普遍紧张。据调查,部分企业原本30天的回款周期,现在一般在2个月以上。资金链不畅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形成较强制约,一季度全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679亿元,居全国第27位。

总体看,全区经济运行存在较大压力,复苏进程尤显艰难,预计上半年全区经济将逐季回稳,但回升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内蒙古下半年走势研判

面对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复杂环境,如何在逆境中借势转型,在危机中借机发展,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内较短时间内恢复至疫情前的合理增长区间是全区经济面临的重大考验,也是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下半年,内蒙古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疫情冲击下出现的短期问题交织叠加,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但也看到,国家扩大内需、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等战略加快实施,对内蒙古依托自身优势,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将提供重大机遇,且随着国家及自治区“促稳”“强保”“求进”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显效,经济复苏动能有望逐步增强,前三季度全区经济有望转正,全年经济总体呈现“J”型回暖态势。

从经济周期性变化规律看,内蒙古经济复苏轨迹慢于全国,全国经济V型反转态势明确,有利于内蒙古经济逐步回稳。目前,全区经济正处于“J”型的底部,下半年有望逐步回暖,但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的时间将滞后全国2-3个月左右。一是主要经济指标收窄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疫情冲击严重的2月份,尽管全区地产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后期主要经济指标恢复相对较慢。1-5月,工业、投资增速较1-2月收窄的幅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和2.9个百分点,升幅分别居全国29和18位。二是内蒙古产业结构决定经济回暖期相对较长。经济上行期,市场需求扩大由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传导尚需时间,内蒙古煤炭、电力、钢材等上游产业比重高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在经济上行阶段内蒙古经济走势变化要滞后于全国。

从经济活跃度看,经济先行指标逐步改善,预示经济回稳因素不断累积,后期复苏步伐有望延续。截至6月,全国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上,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持续回升,表明市场供需双侧均有改善。同时,全区工业用电量、货运量运行趋稳。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货运量降幅环比收窄2.3个百分点。6月份,内蒙古物流业景气指数环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持续回稳,对后期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形成支撑。

从工业看,工业经济持续回稳动能有待增强。在保增长政策逐步加码、市场需求逐步复苏、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小幅回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区工业品市场逐步改善。主要工业品价格方面,6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由降转升,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数量较上月增加12个。受此影响,全区工业品市场显露回稳迹象。6月上旬,工业和信息化厅监测的30种主要工业品价格中,价格环比上涨占比86.7%。其中,西部区高热值动力煤、电石、烧碱、PVC、钢材等大宗原材料环比价格普遍上涨。市场主体方面,市场需求和工业品价格双双回稳带动工业企业经营略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亏损深度明显收窄。但也看到,市场需求端修复速度仍慢于生产修复速度,市场“供强需弱”迹象进一步凸显。总体看,在市场“供强需弱”背景下,市场需求与主要工业品价格回稳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尚待加强,全区工业经济回稳态势需进一步巩固。

从投资看,工业、基建、房地产投资有望集聚发力。工业投资方面,市场需求逐步改善、部分工业品价格回稳,对工业投资形成支撑。其中,经济基本面改善对煤炭需求的拉动力度将有所增强,且夏季用煤旺季来临将推高沿海地区电煤需求,在进口煤配额不足背景下,煤炭需求回升对内蒙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扩容将形成利好。同时,国泰君安监测的39个行业景气指数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24个行业景气值(超过2/3)较一季度改善。且从产业链景气传导看,地产与基建的建筑链条、汽车链条、内需链条有望延续改善态势,对内蒙古黑色冶炼、有色冶炼、装备制造、文娱教育类投资将形成拉动作用。此外,受“中美产业链局部脱钩”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将迎来“进口替代”机遇,对内蒙古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筑底回稳形成支撑。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两新一重”建设将托底投资。国家密集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加快发行步伐,上半年专项债券发行22313亿元,且全部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预计三季度将全部发行完毕,对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回稳形成重大利好。房地产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下半年,存准率和利率均有下调空间,定向或部分降准预计1-2次,这对降低房企融资成本,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形成重要利好。且房地产投资受到复工和土地成交的双重支撑,以呼和浩特为例,5月,呼和浩特市共有8宗土地成交密集入市。同时,全区房价仍呈涨势,受“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因素影响,前期对市场持观望态度的购房者有望积极入市。

从消费看,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将推动消费持续回稳。下半年,商务部将举办全国性促消费活动,帮助外贸企业对接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企业,拓宽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内销渠道,这对内蒙古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激发潜在消费将形成重要利好。7月,全国消费券开始发放,有望掀起新一轮“派券促銷”热潮。同时,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远程办公、“互联网+医疗”等逆势上行,将成为后期推动全区消费扩容提质、融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力量。此外,三季度是旅游市场的“黄金周”,疫情后周边游、短途游、周末游等消费趋势显露,文旅休闲消费有望加快回补。国务院出台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且随着疫情的好转,下半年将迎来车市新车上市高潮期,车企有望降价拉动销量,全区汽车消费有望延续回稳态势。

三、对策建议

(一)以人民为中心,全力稳就业保民生

一是落实落细减负政策。及时调整政策工具箱,加大政策对冲力度。贯彻实施好国家和自治区“保障就业28条”,落实好援企稳岗补贴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贫困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工作。二是创新稳岗举措。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行企业职工适岗培训及企业新型学徒制。做好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开发,开展公益培训活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强化线上供需对接。三是善于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潜力。围绕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和新服务,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聚焦就业服务管理,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的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二)以融入国内市场为导向,全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链长制”,按照“一位自治区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位厅级负责同志、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模式,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招商地图,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二是“融合+集聚”力促产业链提升。依托八大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本地化、集群化、数字化、协同化趋势,打造智能型、创新型、敏捷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聚焦首位产业、主攻产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聚力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三是打通产业链大循环。充分考虑区内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统筹区内外产业链配套企业资源,确保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闭环运作。实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动,强化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引导中小企业主动与行业龙头协作配套,促进大中小企业集群集聚。

(三)以增强发展后劲为出发点,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入。聚焦新基建,加大技术基建、消费基建、云上基建投入。实施补短板工程,推进医疗物资储备基地、传染病专门隔离治疗场所建设。大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康扶贫工程、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扩大新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技术研究投入。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输变电与储能装置、生命科学与基因工程等领域设计高质量项目,谋划绿色产业链创新工程项目。充分发挥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作用,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长效机制,破解能耗、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三是创新招商引资。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招引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引,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下游延伸。

(四)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全面完成剩余任务。坚持“一户一案”“一户一策”,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强化产业就业帮扶,确实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多渠道开发公益岗位,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没有劳动力的,统筹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确保收入水平达到现行脱贫标准。对脱贫不稳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二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建立产业脱贫长效机制,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注重培育肉羊、肉牛、生猪、家禽、玉米、饲草料、蔬菜、马铃薯等8大扶贫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带贫减贫,将贫困人口吸附于产业链。

(五)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全力稳预期谋未来

一是全力稳预期。全面、辩证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剖析全区经济的优势和潜力,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切实落实中央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涉企政策时充分汲取企业家意见,及时回应民营企业诉求,恢复企业家投资信心。二是长短结合谋发展。将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重点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北方样本”。加快推进东北四省区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中国(内蒙古)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泛口岸经济,让更多“蒙字号”产品走出去。推动民生保障由保基本、兜底线转向推普惠、提质量,突出打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医药健康产业支撑的“三大攻坚战”。

(执笔:田晓明 徐盼)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