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
2020-08-09张梅芬
张梅芬,童 彦,张 玲,施 玉
(曲靖师范学院城市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引言
国内外学者多数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与价值等基础性研究及旅游开发利用保护与传承等经营性研究。2010年后,不少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11],加入空间视角,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呈现。吴青等[2]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胡娟(2017)、李蕊蕊[8]、袁少雄[9]、分别对湖北、广东、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上研究为系统发掘、数据管理和动态可视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量化综合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理论方法。云南省多民族文化绚烂多彩,地域特色鲜明。2018年5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含“云南”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获得记录122条,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91条。大部分成果为定性研究,仅有1篇文献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析(郭向阳,2017),但研究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析且不够深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问题研究普遍较少(张建忠[6];张宏乔[10]),尚未将研究推进至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识别、图谱构建以及基因响应、感知响应及认同响应等层面。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扩展项目)项目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 c hina.c n),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扩展项目)项目数据来源主要为云南省文化厅官网(http://www.w hyn.g o v.c n)。截至 2018 年,国务院分别于 2006、2008、2011、2014年共颁布有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云南共计109项(116个项目保护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2009、2013、2017年分别共颁布有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501项(551个项目保护单位),因此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有610项(667个项目保护单位)。由于部分非遗项目所属多个地区,为更准确地研究云南省非遗的地理分布特征,本研究按行政区划的不同将同时分布于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拆分,将云南省的非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j为地区样本;Qij为j地区i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位熵;Gij为j地区i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分值;Gj为j地区的各种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分值;Gi为全省i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分值;G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分值。
2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1 云南省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域空间分布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寡和等级高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度”大小的一个衡量尺度。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量的集聚既体现其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分布意义又体现集聚经济意义。文章运用A rcGIS 10.0软件,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和省级两级)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市域空间分布状况图(图1)。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按照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量,结合16个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国家级以7为分割线;省级以38为分割线。高于分割线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低于分割线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匮乏区。其中国家级层面,楚雄、红河、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州市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昆明、玉溪、迪庆、怒江、临沧等州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区,而曲靖、昭通、文山、丽江、保山及普洱等州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匮乏区。省级层面,昆明、红河、丽江及大理等州市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玉溪、楚雄、昭通、文山及普洱等州市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区,而曲靖、怒江、保山、德宏、临沧及西双版纳等州市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匮乏区。
云南省16个州市中,非遗总体呈现四级结构:①以红河、大理数量最多属一级,非遗总数均为70项。②昆明、楚雄、丽江、玉溪、文山、德宏、普洱七个州市为二级,非遗总数大致在40~60项的区间内。③迪庆、临沧、西双版纳、昭通、曲靖为三级,其非遗总数均在30~40项的区间内。④保山、怒江的2州市属于四级,其非遗数量均低于30项。
2.2 云南省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位熵分析
由于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级别差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赋值为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赋值为1。根据区位熵计算公式得到云南省16个州市10种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位熵(表 1)。
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反映出云南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区位熵在2.0以上,德宏的遮帕麻和遮咪麻、达古达楞格莱标、目瑙斋瓦,普洱的牡帕密帕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比较典型,红河、文山、丽江和临沧次之,区位熵在1.0~2.0之间。
图1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市域空间分布状况图
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区位熵接近3.0,怒江的傈僳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省级非遗名录中有民歌开益、口弦乐、独龙族民歌怒族民歌“哦得得”、普米族四弦舞乐、傈僳族“期奔”演奏较为典型,玉溪、楚雄、昭通、红河、丽江、大理次之,区位熵在1.0~2.0之间。
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区位熵3.0以上,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仅有西双版纳的“傣族章哈”一项列入其中,省级非遗有楚雄的“彝族梅葛”、莲花落,昭通的“昭通唱书”、“车灯”等列入;文山、保山、临沧次之;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10个州市均无曲艺类非遗的分布。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区位熵4.75,整体而言,中国南方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要远远少于北方,昆明、玉溪、文山、保山、普洱、西双版纳次之,区位熵位于1.0~3.0之间;申报地为昆明市石林县彝族摔跤是唯一一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昭通清拳”、“兴隆高竿狮舞”、“苗族射弩”均为昭通申报的省级非遗。
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区位熵2.04,大理剑川的建筑彩绘、剑川木雕为国家非遗项目,大理的彝族刺绣、苗族刺绣、剪纸、白族刺绣、泥塑为省级非遗项目。昆明、曲靖、昭通、丽江、保山、德宏次之,区位熵在1.0~2.0之间,相对较为分散。
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区位熵在2.0以上,迪庆、丽江、保山、德宏、西双版纳次之,区位熵在1.0~2.0之间。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无敌治骨疗伤法、朱氏正骨疗法、管氏针灸疗法、姚氏中医妇科疗法是省级非遗项目,以上项目申报地均为昆明,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为云南经济文化中心,拥有较为优越的文化条件和非遗保护基础。
表1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区位熵
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云南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15个,不同州市均有一些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但怒江因为其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族仙女节、傈僳族刀杆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其区位熵值较高的主要原因。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最少。
2.3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序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云南省4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分布上不尽相同(见图2)。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分布在保山、德宏、临沧、玉溪及红河等州市,主要以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手工技艺及民俗为主。第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第一二批数量减少,但种类更为繁多,主要以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为主,其主要分布在楚雄、丽江、迪庆及普洱等州市。
3 非遗时空分布与旅游发展相关性分析
运用S P SS分析软件中的回归分析功能,对云南省16个州市2018年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海外旅游人次、国内旅游人次等数据(表2)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S P SS回归分析(表3,表4),得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回归方面,si g<0.05的仅有旅游外汇收入一项,其余均高于0.05,表明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回归方面,si g<0.05的有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业总收入4项,表明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变量)可以有效预测其它因变量的变异。尽管有4项旅游因数与非遗回归si g<0.05,但在省级非遗与国内旅游人次回归分析中,R2决定系数为0.45,在省级非遗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回归分析中,R2决定系数分别为0.342和0.345,代表回归方程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不高,双方拟合度较低。因此,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设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呈现出云南省非遗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真正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云南文化遗产内涵认同度,增加入境旅游人次,提高旅游收入。
图2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序空间格局
为了测定云南省内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文章以2018年国家旅游局统计的A级景区为依据,采用加权模型计算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5 、N4、N3、N2、N1 分别代表 A 级景点数。运用S P SS分析软件中相关性分析功能,对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旅游资源丰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省级非遗与旅游景区丰度回归分析中,R2决定系数为0.548,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昆明、大理、丽江及西双版纳等州市,其A级景区级别较高,总量也较多(表1),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核心;在旅游产品推出过程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成为云南省文化旅游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表2 2017年云南省各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相关数据统计表
表3 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回归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①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②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③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
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设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呈现出云南省非遗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真正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云南文化遗产内涵认同度,增加入境旅游人次,提高旅游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昆明、大理、丽江及西双版纳等州市,其A级景区级别较高,总量也较多(表1),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核心;在旅游产品推出过程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成为云南省文化旅游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表4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