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融合视角下的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路径研究

2020-08-09叶三梅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皖南小镇特色

贾 丽,叶三梅

(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引言

生产、生活、生态是小镇发展过程中的三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条件,生态良好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引力,生活富裕是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三生融合发展,不是单纯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改善小镇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小镇生态环境,而是通过三者有效融合,实现特色小镇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发展目标。

1 特色小镇概述

1.1 特色小镇提出

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李强在考察云栖小镇时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2015年5月,浙江省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特色小镇是一个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各种功能的有机复合体。2016年7月,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并由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全国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的特色小镇。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当时的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发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建制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聚焦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优美,人们拥有高品质的生活水平,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互融合发展的区域。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将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把地区特有的产业、旅游或文化特色体现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平台上。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城市的建设风格千篇一律,并且由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较强,导致其过度紧张、治理日益困难、环境逐渐恶化。相较于大城市,特色小镇以旅游特色吸引人、以产业特色留住人,并且在城乡结合点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化融合,促进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1.2 三生融合内涵

我国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这一表述科学的表达了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澳洲学者比尔莫里森(b ill mollison)试图通过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来构建人类永久文明。三生融合是指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生产是基础,产业生产决定经济基础,是实现富裕生活目标的物质保障,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精神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为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机遇,产业的优化又可促进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生产主要是指小镇的产业兴旺度,由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生产水平高低影响着小镇居民的经济收入能力;生活是指小镇居民的富裕度,由物质宜居和非物质文化宜居两部分,包括小镇居民生活便捷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幸福指数和民俗文化等精神方面满足程度;生态主要指小镇环境宜居度,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三生融合发展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美好和生态优越的三位一体发展,是实现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生”空间的总体要求,2017年“首届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论坛暨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与运营模式研讨会”提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发展。

1.3 二者关系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曾说:“特色小镇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它的产业定位,功能设计,实现生态、生活与生产之间互相融合,这样的小城才是真正成功的特色小镇”。由于我国小镇多地处城市郊区或者偏远的农村地区,原有基础环境较差,部分小镇由于盲目开发和外来消费群体的到来产生了更多的垃圾与污染,使得小镇环境日渐变差,这对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很大挑战。要想使得特色小镇健康长久发展必须坚持三生融合理念,平衡好产业发展和减少生态破坏之间关系,在充分挖掘当地自然人文等资源的基础上,以保护小镇生态环境、实现小镇居民品质生活为目标,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个三生融合的城镇聚落形态,既有作为自身发展动力支撑的特色产业,又有适合人居的宜居生态,还能实现人们的最终目标品质生活。可以说,三生融合是特色小镇建设方向与目标,特色小镇是三生融合的存在形态之一。

2 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概况

2.1 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安徽省致力于塑造一批体现徽风皖韵、凸显“专、精、美、活”的生态美好、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截至2018年,安徽省已建成15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5个省级特色小镇,其中皖南地区(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特色小镇共20个,具体如下表1所示。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囊括旅游发展型、历史文化型、特色产业型、文旅创意型、新兴产业型等类型。

2.2 皖南地区特色小镇的优势

2.2.1 资源优势突出。皖南地区自然资源优越。佛教圣地九华山、道教名山齐云山、旅游胜地黄山、太平湖等名山秀水均位于安徽省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此外,皖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加上多样的地貌形态和区域类型,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旅游和农业等资源也为皖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旅游+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特色产业”、“旅游+文化”等类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2.2.2 政策扶持力度大。安徽省政府从资金、土地、人才等多个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省政府给予特色小镇建设专项资金,通过“借转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特色小镇发展中的资金扶持。还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赋予先行先试权、创新投资融资方式[1]。此外,各地市也采取相关措施,支持本地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运营。

表1 皖南地区特色小镇数量

2.2.3 区位优势明显。皖南地区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同时,安徽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特点[2]。安徽省与周边六省接壤,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不管是铁路、公路,还是航空,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其中,皖南地区已有黄山机场、九华山机场、在建芜湖宣州机场,合福高铁途径皖南地区铜陵、宣城、黄山,宁安高铁途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黄杭高铁贯穿黄山,在建的商合杭高铁途径芜湖、宣城,因此,皖南地区发展特色小镇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2.3 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2.3.1 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皖南地区目前建有的特色产业型小镇,比如无为县高沟电缆小镇、泾县中国宣纸小镇、东至县尧渡袜业小镇、当涂县黄池镇、和县香泉小镇、旌德县灵芝健康小镇、绩溪县雕刻时光小镇等,有一定的特色产业支撑,但是产业缺少技术性和前瞻性,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一些特色小镇的入驻企业较少,无法形成集聚效应。而且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都较为匮乏,缺乏创新升级的动力来源,进而使得市场的竞争力弱化。芜湖市无为县高沟镇凭借着其特色鲜明的电线电缆制造产业链被评为“电缆小镇”,但该小镇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开始显现出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以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色产业即将不再特色。马鞍山市和县香泉小镇是以青山、碧水、古寺、温泉为特色的旅游小镇,小镇虽有“温泉之乡”的美誉,但并未较好地发挥其温泉特色使其在全国温泉产业中发光发热。

2.3.2 旅游特色小镇同质化明显,品牌知名度不高。皖南地区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旅游和历史文化型小镇较多,比如黟县宏村镇、休宁县齐云山镇、休宁县齐云旅游小镇、繁昌县孙村镇、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青阳县朱备禅修小镇等,皖南地区旅游文化型特色小镇的风格重复率过高,没有自己优势,盲目的按照其他地区的特色小镇模式发展,黄山宣城等地旅游小镇出现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加之皖南地区靠近江浙等地,江浙地区旅游型特色小镇发展程度高,品牌口碑好,导致皖南地区旅游型特色小镇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国内竞争力较弱。在运营过程中,会出现部分特色小镇盲目模仿、复制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运营模式,利用政策利好强行建设,脱离当地的自有资源、乡俗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定位模糊,失去特色,盈利模式虚假,使得小镇空有名头但无实质产业支撑,出现了“空壳小镇”或“小镇地产化”倾向。长期以往,社会资本也将不会继续投资推动小镇运营,会导致特色小镇缺乏内源驱动力,产城融合发展沦为空谈,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3.3 资金来源有限,融资困难大。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涉及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资金需求量大,融资时间长,投资回报期长,前期投入资金量大,因此很多特色小镇在刚开始开发时热情高涨,但是因此后期资金短缺而导致项目有始无终,半途而废,这对特色小镇长期发展来说十分不利,导致小镇土地利用率低,经济回收差,后面即使有企业有接盘想法也会因为涉及很多资金问题而瞻前顾后,踟蹰不前,所以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特色小镇建设的瓶颈。安徽省及皖南地区各个地方政府虽然在特色小镇发展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地方财政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小镇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且受制于土地权属、后期开发经营等问题,特色小镇的融资渠道单一。

2.3.4 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在开发过程中较重视前期开发,不重视后期产品的运营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的优势。特色小镇前期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后期运营对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后期的运营、营销有助于帮助特色小镇形成品牌优势。现在是网络社会,自媒体的推广,网络营销对特色小镇宣传推广很重要,但是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在这方面投入较少。特色小镇前期的规划、建设、开发和后期的运营、推广都需要专业人才,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中缺少专业人才,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不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皖南地区经济不太发达,难以留住专业人才。

2.3.5 小镇规划缺少前瞻性。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对小镇文化、旅游、产业、社区的必备功能未能全面规划,导致小镇运营时功能整合度不高,过于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社区中的某一方面,功能较为单一。这种将特色小镇单纯地划分为某一功能的方式有悖于特色小镇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三生概念。黄山市休宁县齐云旅游小镇位处中国道教圣地齐云山脚下,青山绿水马头墙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小镇在规划设计中忽视对自然要素和特色构筑物的灵活运用,原生景观很美,但是整体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2.3.6 生活设施不完善。从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来看,小镇交通、医疗、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较为落后,各项保障体系也不完善,相关建设项目未成气候,尚未起到推动作用。池州市青阳县朱备禅修小镇地处九华脚下,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给特色小镇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由于对外交通不便利,小镇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跟不上,给小镇发展带来了瓶颈。

3 三生融合视角下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路径

3.1 生产上,确定特色产业定位,使其成为发展特色小镇的动力支撑

没有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就像地基没有建好的大厦,最终是走不久的。对于特色小镇而言,产业的选择和定位异常重要。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中,旅游、文化小镇占比53%,但是第二批明确规定,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文化产业不应超过特色小镇推荐比例的1/3,对新兴产业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就是因为产业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1.1 产业定位要“特”。挖掘特色小镇的产业,“特”是关键,是区别其他特色小镇,形成小镇独特品牌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特色的竞争,一个鲜明的特色可以形成小镇长期的竞争优势。特色小镇的“特”,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也可以是特产资源,或者是特色工艺,并注意其挖掘、保护、继承和发展,反映出该镇的地方性和独特性[3]。

池州市青阳县朱备禅修小镇主要特色是禅修小镇,在朱备镇,永远不会缺少佛教的痕迹。金地藏的第一个修行地在九子岩,后来开辟了西藏道场,并且有九华山这个闻名天下的莲花佛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佛学院—华严大学,就坐落在此地,月霞、虚云等法师均出于这所学院,孕育传播着华严文化。小镇还拥有“九子泉声”、“莲峰云海”,九华十景、阳山、花台、青峭湾、天华峰、将军湖等自然景观。因此朱备镇应当紧紧抓住“佛教文化”这杆大旗,依托佛教名山九华山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强势打造佛教文化品牌(图1)。

3.1.2 产业定位要“准”。找准产业定位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很多特色小镇盲目上项目,缺乏合理规划和思考,一味模仿别的特色小镇产业定位,没有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方向。皖南地区特色小镇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底蕴、消费群体等方面找准特色小镇的定位。芜湖县六郎镇殷港艺创小镇以创意文艺为产业定位,在运营中需要突出产业创意,围绕现代文化创意核心产业,通过企业构建艺术课堂观摩区、手作体验区、非遗体验中心、文创品游玩街区等,吸引企业多开发如手绘地图、漫画包装、带有铁画工艺的香炉等艺术设计产品,实现文创产品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图1 池州市青阳县朱备禅修小镇

3.1.3 产业定位要“久”。产业定位一方面需要考虑小镇自身产业优势,还需要结合周边产业形成一定长度的产业链,这样的特色产业才可以发展长久。2002年宣城泾县被确定为我国宣纸原产地区,2006年宣纸制作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宣纸制作工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县中国宣纸小镇,依据这个优势发展特色小镇,产业定位特色明显,单独依靠宣纸这一种产品可能带动产业集聚效应,所以以中国宣纸集团为龙头的一批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先后形成了“红星”、“汪六吉”、“汪同和”、“曹氏”、“三星”、“曹鸿记”、“千年古宣”等十几个著名品牌。目前,泾县中国宣纸小镇共有宣纸、书画纸及加工艺术品企业350余家,生产宣纸、手工书画纸、吊帘、喷浆和机制书画纸等五类主要产品,是全国最大的手工纸生产基地。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生命,特色产业的定位对特色小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皖南地区特色小镇现状,特色产业可以是一个独特的核心产业,也可以是自然景观主导的旅游业,还可以是“旅游+文化”业,或者是信息、健康养生、时尚、金融、环保等新产业,凸显特色产业,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定位和宣传,实现小镇因特而名,游客因特而来。

3.2 生活上,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使其成为实现小镇居民的最终目标

3.2.1 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硬件生活条件。皖南地区现有的特色小镇受制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不仅降低了小镇本土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影响外来消费者对小镇的认可度,因此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和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对小镇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小镇品牌形象。第一,着力发展对外交通设施,特色小镇主要还是为了吸引游客前往参观,因此完善对外交通尤其重要,特色小镇需要加强道路和公路与省级干线的连接。第二,大力改善小镇基础设施,特色小镇应利用多方渠道,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增加小镇承载能力。第三,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特色小镇的优势除了可以吸引外来人口的消费,更可以让本土居民享受到与城市相同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因此,特色小镇应该加大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实现小镇居民的美好生活愿望。

3.2.2 提升小镇居民精神文化软件生活条件。特色小镇作为小镇居民的生活休闲场所,不仅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还应该潜移默化地丰富小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经济的富裕是基本目标,精神的充实才是最终目标。皖南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包括古徽州文化,九华山佛文化,红色文化等,可以通过微视频、自媒体、文艺活动、歌曲杂艺等宣传皖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加强对小镇居民进行文化宣传熏陶,提升小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3 生态上,提升绿色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引力

3.3.1 对小镇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和生态景观的打造。保护特色小镇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4]。皖南地区黄山、宣城、池州等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是地产化现象导致短时间对特色小镇开发过度,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在对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不损害现存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为前提。加强外来游客对旅游相关资源的价值认知,与此同时要规范强调游客的行为与责任,增强生态环保宣传,为当地社区和行业提供长远利益。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是以运动休闲为主题(图2),依赖太平湖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的特色小镇,“旅游+体育”、“旅游+休闲”的模式迎合了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体育场馆、体育活动、观光渔场、垂钓中心、景观栈道、亲水平台及水上娱乐项目不断增多,景区容量不断扩大,原本相对冷清的北岸也有了乡村游、农家乐、生态游等新业态。但是在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发展时,应该坚持对太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污染源控制、流域生态保护、水土资源调控等方面入手,在利用特色小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对太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更清,山更绿。

在保护小镇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了提高小镇的高辨识度,对小镇生态景观进行打造很有必要。生态景区设计关键在于将小镇要素和小镇的环境有机融合,入口是人们对小镇的第一印象点,可以根据小镇主题适当的加入旅游要素;中心广场是人们公共活动的主要区块,可以在这里规划建设小镇的大型标志建筑,增加特色;街区是休闲化商铺的群集点,应着重管理街区的卫生和安全,围绕小镇特色打造特色景观;景观小品体现的是小镇的细节品质,游线设计是景区规划的重要依据。

图2 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

3.3.2 对现有产业的绿色化升级,实现产业与生态良性互动。产业是小镇长久发展的生命,但是产业发展绝对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借助现代化建设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改造原有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消耗型产业。

池州市东至县尧渡袜业小镇位于池州市东至县城关镇,作为传统制造业,乘着特色小镇的快车,进行产业绿色升级。小镇分步建设袜业硅谷、袜业制造基地、袜业展示区、袜业文化风情街、袜业众创空间、仓储式现代化物流基地等,建成后产值将达10亿双/年。在规划上利用汉唐电商产业园打造“小镇客厅”,兼具形象展示、袜业文化、电商销售等功能;以瀚青生态园为载体,拓展小镇文旅功能,将小镇打造成3A级旅游景区,实现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4 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之一。在三生融合理念下构建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使特色小镇在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既符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美好期望,又能实现生产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皖南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皖南印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