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驻地是吾乡 决胜脱贫奔小康
——记赫章县中山社区“第一书记”王乾兴
2020-08-08周操
周 操
在神秘古夜郎王国腹地、磅礴乌蒙山深处脱贫攻坚战场上,有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白天,他和社区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问农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晚上,他常常停留农家小院,和老乡唠家常,讲解政策和科技知识,共谋社区发展大计;夜深人静时,他还静坐在书桌前,围绕群众的所需所盼,整理项目资料。他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加点研判脱贫攻坚短板和问题,汗洒一方热土,用初心谱写了一曲为民务实的帮扶之歌。
他,就是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与群众打成一片、被群众亲切地喊作“老王同志”的统战系统干部——毕节市委统战部派驻赫章县结构乡挂职副书记、中山社区“第一书记”王乾兴。
一、缘起:心怀一种情结,肩担一份责任
结构乡位于赫章县西北部,是全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今年46岁的王乾兴,有20多年的乡镇工作经历。“群众朴实厚道,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没有做不通思想的人。”谈及做群众工作,王乾兴有独特的方法,他常说,“干部也是干出来的,只要做到心里有所想、嘴上有所讲、带着群众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2017年11月,在得知市委统战部将选派干部入驻深度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时,王乾兴凭着一腔热血以及对乡村群众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自告奋勇来到了结构乡,开启了他挂职驻村帮扶之旅。
王乾兴跑遍了结构乡8个村(社区)85个村民组,把走访调研作为发现问题短板、探寻解决措施、推动工作落实的敲门砖。挂任结构乡中山社区“第一书记”后,王乾兴成为该社区8个村民组900多户农户家中的常客。他挨家逐户了解家庭人员信息、收入来源、生产生活、饮水安全等情况,帮助群众谋划产业发展,向上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走进田间地头带着群众搞起了蚕桑、蘑菇等种植……
对于群众的情况,王乾兴如数家珍,时刻把群众所需所盼、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民情日记》上、记挂在心尖头,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办妥。他把在走访中了解的情况,整理形成社情民意,在2019年的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他提交了《关于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助推脱贫攻坚的提案》并发言,提出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搭建联引扶贫模式,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实问题的建议,用事实说理,用真情感人,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委员们的赞同。
“王书记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谋幸福的人”,贫困户马艳明感动地说。4月14日,王乾兴到中山社区海子边组走访,得知马艳明的丈夫文兴在赶牛时被绳索勒断了手指,正在医院治疗,她家经济比较困难。一家人正在为筹钱焦头烂额时,王乾兴马上帮忙联系,为文兴家争取到1500元的临时困难救助。
二、履责:理清一条思路,铆足一股干劲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王乾兴勤于走访群众,用心了解社情民意,理清了工作思路:产业好,农业则兴;有活干,农民则富;机制顺,农村则活。
紧扣“产业覆盖、精准帮扶、联结机制”要求,积极联引七彩乌蒙农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发展,培育形成了中药材、经果林种植、生态鸡、肉牛、土猪、蜜蜂养殖和食用菌等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探索出一系列扶贫新模式,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实现了互利共赢,为贫困村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脱贫致富闯出了新路。实施了道路交通、人饮工程、美化亮化、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王乾兴把转变干部作风与创新工作模式相结合,提出“周计划、日清单”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社区群众办事难、工作欠账大等问题。在他的协调争取和带领下,组建了乡、村(社区)两级统战联盟,探索建立了捆绑贫困户分红的利益连接机制,为中山社区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2万元,按户均2万元标准捆绑26户87人到中山易地半夏种植项目经营分红;以“乡平台公司+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蚕桑基地1154.11亩,建成养蚕基地1个,聘用公益性岗位50名帮助贫困户就业脱贫;购买洋芋种150吨,完成马铃薯种植2500亩,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户们分到了红,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点燃了勤劳致富的希望。
海子边组村民李永军,一家8口人,老父老母年迈多病,3个孩子还在读书。为给患有白癜风病的小儿子治病,李永军夫妇几年来走南串北跑遍了各地的医院,养牛喂猪积蓄下来的几万元花了个精光,也欠下了一大笔债务,夫妻俩只能常年在外奔波务些零工,毫无精力照顾家庭。在王乾兴的劝说和帮助协调下,李永军来到市委统战部引进的中天集团援建项目基地从事建筑施工,每天工资130元;他的老婆翟培敏来到村里刚建的蚕桑基地打工,又参加社区公益岗位就业,每天收入100元。一年下来,李永军夫妇就可挣到四五万元的收入,还能挨着家里照顾父母、管教子女。李永军一家现在已还清了债务,还给大儿子买了轿车。每每说到回家打工的事情,翟培敏开心地笑着说:“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挨着家就有事做、有钱赚,做梦也想不到还能住上大平房、开上洋汽车。”
三、寄望:情系一次结缘,胸怀一生坚守
三年结构人,一生结构情。自从来到结构乡挂职帮扶的那一天起,王乾兴就把结构当成自己的家,人在结构、心为结构、情系结构。
王乾兴常常勉励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多辛苦一点,群众的幸福就多一分。”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中山社区已完成907户农户集中供水管网到户工程安装;易地扶贫搬迁(含生态移民搬迁)解决住房安全72户336人,实施危房改造解决安全住房5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10户1392人已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53名大病慢病患者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脱贫249户118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27.24%锐降至5.55%,2020年1月零问题顺利通过了国务院第三方脱贫攻坚评估。
王乾兴(右二)在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交谈春耕春播
为了让结构乡早日摘掉深度贫困的标签,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王乾兴全身心扑在了结构乡的脱贫攻坚上,埋头苦干,家里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父母妻儿的冷暖安危无暇顾及,回家的时日屈指可数。想念妻儿了,他只能趁休息前的空档,隔着手机微信视频与家人说说话,或是哼唱着那首彝族歌谣安慰自己:云上结构云自来,夜郎花园花常开。高原煤海高原梦,风情彝乡等你来……
信心,在感恩中凝聚;希望,在奋进中升腾。谈到脱贫攻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深情地说:“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要感谢组织给我提供了这个施展拼劲的锻炼平台,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
面对今后的帮扶工作,王乾兴信心满满地表示,将团结带领中山社区“两委”等脱贫力量,在联引资源和引导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加强大筛查、大走访、找短板、补短板,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