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技能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用于抑郁症述情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探讨
2020-08-08黄春艳
刘 燕,黄春艳,陈 玲
(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200)
抑郁症(depression),也称抑郁障碍,以显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为显著特征[1]。述情障碍,也称情感表达不能或者是情感难言症,难以识别情绪,无法区分躯体感觉与情绪,想象活动或者白日梦减少。神经症和精神障碍者很容易出现述情障碍,抑郁症与述情障碍密切相关[2]。笔者观察情感技能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用于抑郁症述情障碍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述情障碍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本研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34.95±3.12)岁。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62岁,平均(35.48±4.58)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情感技能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1)情感技能训练。①第一次训练,帮助患者识别自身症状,解释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如躯体不适、情绪低落、自责、焦虑等,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②第二次训练,鼓励患者表达自身存在的症状和对周围事物的看法,通过引导患者全面描述自身症状,有助于患者理解、认识自己的症状。③第三次训练,介绍药物治疗的作用和面部表情训练,其中,面部表情训练的重点在于学会识别、辨别及描述6种基本的情绪,包括愉快、恐惧、惊奇、悲伤、厌恶和愤怒,具体的观察内容重新整合,对目标面孔表情进行模仿,实现正负性强化的目标。④第四次训练,认识及识别他人的情感反应,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根据情绪角色,对对方的情感反应辨认,增强患者识别他人情感反应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2)社交技能训练。①语言交流训练,内容包括三方面,即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与人谈话的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训练,训练时,让相互陌生的病人相互接触交流,指导患者记录对方的重要信息,最后,由训练老师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患者语言交流能力。②人际交往训练,详细记录人际交往时的体距和体态体征,介绍体距及体态的相关常识,督促患者自我调节人际交往中的体距及体态。③自信心训练,指导患者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增强自信心,采取“拒绝请求”、“表达不满”等训练方式,提升患者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时,可设置相关情境,如“借钱”、“公交让座”、“被插队”以及“电话诈骗”等,引导患者表达不满,学会拒绝请求。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SA-20)[3]评估患者述情障碍程度,包括3个因子,共涉及20条目,最终分值0~51分表示无述情障碍,52~60分表示中等程度述情障碍,评分≥61分则表示严重述情障碍。
(2)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行百分制,60~100分表示满意,0~59分表示患者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TAS-20评分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AS-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TAS-2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TAS-20评分[n=30,,分]
表1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TAS-20评分[n=30,,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表示P<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77.92±9.81 54.38±7.25*对照组 76.71±8.59 64.51±6.72
2.2 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30,%]
3 讨 论
抑郁症患者容易表现出述情障碍,难以明确表达自己的心理冲突,将精神痛苦转化成躯体不适,情绪问题呈现出躯体化状态,常伴有多种躯体不适症状,也有部分患者表现出呆坐、哭泣等,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漠不关心,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接触,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情感识别难度大,且思考问题困难,表达困难[4]。情感技能训练,按照一定步骤,通过第一次训练、第二次训练、第三次训练和第四次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及症状,强调情感识别及表达训练,完善情感表达。社交技能训练,让患者与不认识的人交流,提高语言交流技能及人际交往能力,增加自信心,减轻述情障碍程度,提高识别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注重内心体验,减少外向型思维[5]。本文研究组护理干预后的TAS-20评分比对照组低,护理满意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抑郁症述情障碍患者护理中,情感技能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的应用价值高,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