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2020-08-08李碧珍张志清
黄 巧,李碧珍,张志清
(龙川县人民医院,广东 河源 517300)
儿科病患配合度偏低等方面,输液需要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容易引发医患纠纷[1-2]。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操作简单、方便、套管柔软性高,可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本研究评价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2017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患儿,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分组,30例/组。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8岁,平均(4.58±1.13)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9岁,平均(4.85±1.34)岁。两组患儿的各项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1)所有入组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且病症简单;(2)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均正常,无凝血障碍或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3)患儿家属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要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穿刺,穿刺前在家长的辅助下,让患儿看动画片或是漫画书,与患儿谈论动画片中的内容,转移其注意力。对穿刺部位充分消毒,确定静脉血管位置,尽可能一次成功。穿刺后固定,并提醒家属要看护好患儿,尽可能减少穿刺部位肢体活动。
观察组: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前需要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方法和使用目的,争取同意。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头部、足部、手部作为穿刺部位,但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血管。若血管不清晰,则用酒精擦拭,并用手指在血管两端按压,使血管充盈。完成穿刺后,用生理盐水封管,对于年纪小的患儿,可用专用夹板固定。穿刺后,向家属介绍相关注意事项,不要让患儿碰触或拔出静脉留置针,尽可能减少留置针部位的活动。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渗血、肿胀等症状,若发现异常及时拔管。当滴入液体不通畅时,需要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缓慢注入,而不能挤压输液管,若不能通针,则换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皮肤红肿、跑针、药液渗出,计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评价标准[4]: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计算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t和卡方分别检验计量指标、计数指标,并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例数/百分率以表示计量及计数指标,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表1 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2.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分析
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低,组间差异显著。
表2 比较两组的家属满意度[n(%)]
3 讨 论
儿科病患在输液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患儿年龄小,对输液有恐惧感,会表现出哭闹、挣扎、不配合,这就会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红肿、跑针,需要二次穿刺,不仅加重了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加重了家属的不良情绪[5-6]。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保障患儿能够顺利的接受输液治疗。
本研究比较了常规静脉穿刺与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用静脉留置针优势更为显著,一方面,患儿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另一方面,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更高,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体现了小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价值。在小儿护理中运用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穿刺次数,通常情况下,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3~7 d,基本上能够满足一般儿科疾病的治疗需求。并且,用静脉留置针,能够随时用药,可以减轻患儿对输液和医院的恐惧感,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可以对患儿的脆弱的血管形成保护,维持血液中的药液浓度,以保障输液的安全性[7-8]。
综上,小儿护理过程中应用静脉留置针优势突出,能够减少输液中的不良事件,保障输液顺利进行,并且得到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家属满意度高,故可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