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初探

2020-08-07黄启学李树立罗金丁

桂海论丛 2020年3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百色市脱贫攻坚

黄启学 李树立 罗金丁

摘 要:西南深度贫困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很有必要贯彻落实好“四不摘”政策,构建“1326”长效机制。“1326”长效机制即:实行好“1责”(五级书记负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抓好“3兴”(产业兴、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兴的发展、互动、共享机制),强化“2促”(促进基础设施修建与维护、促进农民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机制),促进“6协”(财政金融、电商、物流、社会力量、动态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协同保障机制)的长效机制体系。

关键词:脱贫攻坚;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百色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3-0064-07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我国将进入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拐点: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我们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在这一脱贫攻坚决胜拐点到来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高瞻远瞩,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提出的“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2]的“四不摘”要求,把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2020年后的后续防止返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尤其是对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其意义更为重大而深远。

二、广西百色市脱贫攻坚成就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以下简称“百色”)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既是一个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12个县市区就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石漠化片区“天窗”县。经2015年精准识别,全市有贫困村899个(其中特困村495个),贫困人口68.2万,贫困发生率为20.25%,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实属罕见。为了摆脱贫困,自1985年起,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色举全市之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至2019年,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全市共有9个县(市、区)脱贫摘帽(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西林县、靖西市、德保县、凌云县、田林县);有72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67.7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68.2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3.7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25%下降到1.08%,降幅达94.67%①。

虽然广西百色市距离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已经不远,但毕竟还有3.78萬贫困人口、3个深度贫困县(隆林县、乐业县、那坡县)、170个贫困村尚未脱贫。2019年10月,我们调研组成员深入到已经脱贫摘帽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4个县(区)以及2019年将实现脱贫摘帽的4个县市(德保县、靖西市、凌云县、田林县)调研。调研组召开了9个座谈会,并深入乡村户实地调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已经脱贫摘帽的县还是未脱贫摘帽的县,虽然各地都在抓紧脱贫攻坚工作,也在探索和开展巩固脱贫成果的事宜,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突出问题,那就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全面、系统、协同、可行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对2020年之后的相对贫困问题的应对更没有“未雨绸缪”的打算和准备,从而影响到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以及后续相对贫困问题的应对。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对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把握也不充分,缺乏长期担当的思想,工作上的准备有待加强;注重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短、平、快”项目,但对“长、久、远”项目的筹谋、开发不足;产业发展需求与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突出;对脱贫攻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后续巩固、维护和提升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应对举措;激发贫困农民脱贫后的致富内生动力有待加强;电商、物流业发展明显滞后;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得到有效和良好的衔接;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明显滞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和后续发展乏力;等等。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因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后续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要素的互动和协同作用弱化。因此,在理论上研究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后续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于在实践上巩固百色脱贫攻坚的成果,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解决后续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落实“四不摘”政策,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要构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把脱贫攻坚看作一个系统工程,看作是由各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其次,要把脱贫攻坚系统各要素之间组成优化的结构关系,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再次,要发挥机制的组织、协同、激励、制约、保障的功能作用,使之具有长效性;最后,要实现既定目标,促进脱贫致富、防止和解决相对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四不摘”的要求,构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仅极其必要,而且应该是一个“1326”的多维机制合成的机制体系,即继续实行好“1责”(五级书记负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抓好“3兴”(产业兴、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兴的发展、互动、共享机制),强化“2促”(促进基础设施修建与维护、促进农民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机制),促进“6协”(财政金融、电商、物流、社会力量、动态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协同保障机制)的长效机制体系。

(一)继续实行好“1责”:五级书记负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

“摘帽不摘责任”,就是要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主体责任机制。这是近几年来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经验,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政治保证。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3]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指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政治保证。四年来,百色脱贫攻坚的经验也已经证明:凡是党委重视、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负责制落实得好的地方,脱贫攻坚就精准、投入大、举措多、工作实、步伐快,效果好;反之,办法就少、投入小、工作虚、步伐慢,效果差。因此,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以及今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必须继续实行好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并使之常态化。要继续实行五级书记负总责、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具体责任。要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的实施方案。这一实施方案要体现“1326”的多维机制合成的机制体系要求。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由原来“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向“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转变。要继续加强巡视和督查,确保“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责任落实到位,使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得以真正贯彻落实。五级书记要高站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意识,克服松劲情绪,做到扶贫工作力度不减,一鼓作气,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成果、防止和解决相对贫困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

(二)继续抓好“3兴”:产业兴、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兴的发展、互动、共享机制

贯彻落实“摘帽不摘帮扶”的要求,关键是帮扶脱贫的乡村和准备脱贫的乡村实现产业兴、乡村振兴和集体经济兴,在运行机制上实现持续,才能确保稳定性增收,可持续增收和致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1. 要抓好产业兴旺的发展机制。抓产业、兴产业是脱贫攻坚、脱贫致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确保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这是因为,构建产业发展、兴旺的长效机制,才可吸纳脱贫的农民群众继续就业,从中学到发展产业的科学技术,巩固原有收入水平,在发展产业中增加收入,从而确保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有效应对返贫和相对贫困等问题。为此,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坚持发展“短平快”产业项目与发展“长久远”产业项目相结合的方针。即在构建产业兴旺的长效机制的进程中,要立足现实、面向长远,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先巩固原有产业,同时又发挥优势,开发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可新发展的产业;既要巩固和发展诸如饲养等“短平快”的项目,也要关注经济林等“长久远”的项目,以及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加工业、物流、劳务业等等,以实现短期有收入,长远增收入,可持续致富。二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促使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农民收入、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既实现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民四赢,又可为“产业兴旺”和后续的可持续脱贫致富、防止和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可靠的经营模式和坚实基础。三要延长扶贫产业链,把贫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与扶贫企业、公司结合起来,在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销往市场上下功夫,以实现提质增效,使之成为巩固脫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和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长远保障。四要构建区域脱贫新格局,打造田园综合体,突出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打造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三业”,做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最终实现产业兴旺、集体有益、农民富裕,在根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实现脱贫致富的可持续。

2. 要抓好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的总要求,这就为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要主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对接,构建互动机制,使两者互相促进、互动前行,这对于构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重要意义。一要把扶贫产业做大做强,使“产业兴旺”起来,实现稳定增收、持续增长,以实现高质量脱贫、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二要坚持绿色发展,把精准脱贫与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宜居”乡村紧密结合起来。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工程,推进“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大专项活动。把农村改厕、改厨、改圈工程进行到底。统筹维护好道路通行、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和能源利用等基础设施,增强供电、通信和公共照明保障能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提高防疫治病、公共卫生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把产业扶贫项目与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和特色民居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示范自然村(屯),引领“宜居乡村”全域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充分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从农业生产的源头上实现对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坚持绿色兴农,质量旺农,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规划好生态宜居乡村。规划要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条件设计,要划分功能区,划清绿色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文化教育、文娱体育活动区等等,做到布局合理,统筹兼顾,生态宜居为本。尤其是对居住区,务必留够路面、路网、绿化美化带;维护好已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务必搞好污水处理和厕所的布点;务必注重房屋的布局,式样要注意保留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等等,使规划及建设能充分展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新面貌。有古村落条件的村寨,可把它“修旧如旧”,突出乡土文化和特色民居特色,与乡村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打造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乡村,吸引各方游客,形成旅居兴农产业,开辟又一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要加强对规划的领导和监管,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提高乡村农民的规划实行力,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共同把乡村打造成为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空气洁净、服务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三要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短板中的短板。为此,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要深入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构建乡村文明、邻里和谐、尊老爱幼的新型农民关系。以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构建创新的乡邻文化,使乡村成为有灵魂的人文与生态和谐的文明家园。四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结合起来,创新治理模式,人人参与,促进共治共赢共享。坚持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的领导作用,发扬基层民主,实行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坚持以自治为基础,制定好村规民约;以法治为保障,创新管理方式,推进贫困乡村的有效治理;坚持以德治为引领,以德治村,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治理、民主管理、依法治理,促进乡村共治共管共享,确保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

3. 要抓好集体经济合作发展的共享机制。要扶持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解决相对贫困提供有力保障。虽然目前贫困山区的集体经济还很薄弱,有的甚至还是“空壳村”,但要千方百计将集体经济发展起来。贵州省的“塘约之路”可资借鉴。塘约村原本就是贵州安顺市的省级“贫困村”,2014年6月遭到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侵袭,贫困村就更是“穷到了底”。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全村村民代表“公决”,在一贫如洗的废墟上,建立起“村社一体”的合作社,重走集体化道路。仅仅三年多时间,全村就脱贫致富,成为“新时期的大寨”[5]。“塘约之路”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要构建强有力的村“两委”领导班子,选好能人担任领头羊,这是关键;二要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集体所有制虚化的难题;三要选好发展的产业,采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等因地制宜的多元经济发展模式;四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经营所得收益按照比例进行分红,比如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做到村集体、村民、合作社三方共赢。三方利益协调好了,三者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可大大提高凝聚力,使获得感、致富感、和谐感、幸福感、奋进感大大增强。

(三)强化“2促”:促进基础设施修建与维护、促进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

“摘帽不摘帮扶”,既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帮扶,也要体现在对脱贫和准备脱贫的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的持续激励方面的继续帮扶,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的基础性工作,在机制上不仅要建立和健全起来,而且还要继续坚持实行下去。

1. 要建立促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修建和维护机制。以建硬化路、通水电和广播电视特别是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贫困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期待,也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和脱贫攻坚战的重点任务之一,更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一是必须构建县、乡(镇)、村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的管、养、护、修的领导体系和“一体化”联动机制,把这一问题纳入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范围,落实县、乡(镇)、村管理人员,切实做到有领导有政策有人抓落实,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后无领导者抓无人员管的问题。二是要从扶贫资金和社会各方支持扶贫的资金中拿出一块来作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后的管、养、护、修的基金,确保有资金支撑,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是要落实责任制,制定奖惩政策,做到奖惩分明,使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路、电、网络,还是水利、饮水安全等等,经常有人巡查,有问题及时汇报,落实人员解决。要加强管护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以胜任巡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路网交通顺畅,电常通,网络信息常联,电视新闻常看,水利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使脱贫攻坚战不仅打得赢,而且打得顺畅、打得高质量,进而为巩固脱贫成果,以及防止和解决相对贫困和可持续致富提供坚实的基础。

2. 要构建促进“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人力资本的培育与开发,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人力资源的内生动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质量脱贫及其可持续。继续实行扶贫产业“以奖代补”的政策,确保“以奖代补”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户,做到应补尽补,使贫困户树立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切实抓好普通教育的同时,把实施“雨露计划”落到实处,努力培养精准脱贫、可持续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文明建设的一代新人。一要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从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办好学前教育、普及初高中教育,让贫困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解决扶贫的扶志、扶智的基础性问题。二要把“雨露计划”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采取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三种方式对贫困农民劳动者开展教育和培训,尽可能使每个贫困农民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或劳务技能,激发和提高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劳动技能。三要解决贫困农村文化活动“缺人”“缺场所”等問题,统筹各方支持贫困农村建好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体育广场,组建农村传统文艺队、体育队,鼓励贫困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性文娱体育生活,塑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溢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四要加强道德建设,把劳动光荣、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风尚发扬光大,以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行为,解决亲情乡情缺失、人与人信任危机等问题,同时也要努力清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贫困乡村农民群众的整体道德水平。五要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优良家风,努力构建乡村文明、邻里和谐的新型农民关系。以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构建创新的乡邻文化,使乡村成为有灵魂的人文与生态和谐的文明家园。通过这些举措,使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脱贫就成为结果,可持续致富就成为必然。

(四)促进“6协”:财政金融、电商、物流、社会力量、动态治理、基层组织的各要素的协同保障机制

“四不摘”的要求,要具体落实在财政金融、电商、物流、社会力量、动态治理、基层组织的各要素上面,需要构建各方面、各要素的协同长效机制、实现协同行动来保障,从而最终实现巩固脱贫攻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

1. 财政金融扶持的协同机制。要坚持“摘帽不摘政策”的方针,继续实行和完善财政金融扶贫的系列政策。一要继续实施财政扶持的政策。继续实施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用于继续改善脱贫和未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财政资金对包括教育、健康、文化诸方面的公共服务投入,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开发,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使贫困人口的脱贫从“量”的锐减向“质”的方面升华。二要继续实施金融扶贫政策。继续推广西田东县金融扶贫的经验,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四建立一创新”,即建立三级金融扶贫工作机构;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级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机制;创新优惠政策,使金融扶贫政策惠及全体贫困农民,促进贫困农民使用金融扶贫资金发展产业,促进增收脱贫和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2. 构建“大数据”为基础的电商、网络、信息、价值流动协同机制。一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从“未知—已知—熟知—建之—用之”,把“大数据”列入脱贫攻坚的重要议程来抓,制定建立“大数据”扶贫中长期发展规划。二要构建与国家“大数据”对接的省(市、区)、市(州)、县(区)、乡镇、村相连网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的“云共享”。三要打造“平台+服务+数据+银行”电子商务服务全链条体系,实现直达脱困村屯的全覆盖,实现网络信息、数据、价值、服务等商务的协同与流动,让边远地区农民也能了解到市场需求,生产出来的东西通过电商、物流快递而销往各地,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可持续致富。四要大力发展电商扶贫事业,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电商服务平台,构建与平台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网货供应、物流配送、质量标准、产品溯源等全链体系,加强电商扶贫人才的培养,促进贫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走向市场,实现增收。五要建立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与市场价格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库,重点解决三大核心问题,即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大数据“从哪里来、怎么来,数据如何共享、业务如何协同,到哪里去、怎么用”。六要建立精准脱贫大数据采集更新的长效机制体系。七要以“大数据”引导乡村振兴,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助推精准脱贫,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防止相对贫困的发生。

3. 物流快递运行协同机制。构建农村物流快递运行协同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积极推动网络健全、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标准规范、快速便捷的农村物流快递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把平台站点建设延伸到乡村,汇集和整理农村物流的相关信息;把物流快递站点也建到乡村,从而把农村物流快递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解决贫困乡村尤其是山区仍然是交通半封闭、物流慢的状态,让乡村农副产品信息通过网站平台传向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需求信息也通过网站平台传致乡村,农民根据需求,把自己的农副产品通过乡村物流快递站点销往四面八方,实现物流互通,农民增收。二是为物流企业在乡村的货物、设备和仓储的建设提供优惠的政策和条件,为有效推进物流企业与两端的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匹配打好基础。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统筹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项资金、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资金、物流发展资金,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的合作共享,加强在运力资源、线路网络、信息互联、站点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快递体系。四是加快物流快递企业定期开展和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的讲座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 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协同机制。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为了后续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还要把社会力量整合协同发力,尤其是要把效益好的企业与贫困村“一对一”挂钩,演好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组合戏”。

百色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是国有大型企业华润集团投资五千多万元扶持永乐乡的西百乐村(原贫困村),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实施土地流转,大棚种植蔬菜,养猪养鸡,产品运到百色市里的华润超市销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公司有赢利,合作社有积累、农民增收入的三赢,这个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华润小镇。另一个例子是民营企业——壮乡红谷集团,扶持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原贫困村)搞农业产业化开发,也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实行土地流转。该村是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在进行了小块拼大块的改造后,大面积连片种植“圣女牌”西红柿、辣椒、“桂七”品牌芒果,产业拓展到周边县乡村,产品销往区内外,甚至通过“南菜北运”专列销往北京、上海,同时该村还进行新农村改造。这样,全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提前实现小康。这两个企业扶持贫困村的事例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全市所有效益好的企业,都扶持一个贫困村,对接产业发展或者引导开发新的产业,把产业拓展到周边的乡村,做大做强,吸纳农民工到产业基地或到扶贫产业园区的企业打工,就能稳稳当当地使贫困村实现高质量脱贫奔小康、可持续致富,同时也就有效地防止和解决相对贫困的产生。

5. 动态协调与监管治理协同机制。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贯彻落实“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很有必要构建动态协调与监管治理协同机制。首先要建立动态跟踪的实时预警机制。实时预警的前提是精准收集信息,要通过包户责任人和基层党建“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采取个人申报、系统比对、第三方评价,把预警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分析,为动态监管打下精准基础。要随时关注动态变化,对脱贫户的生产、收入、生活状况的变化予以随时掌握,对因收入降低、疫情灾害、突发事件等因素容易导致返贫的部分人群纳入预警的范围。要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先设定预警级别,把脱贫户分三个等级,实行分级防控的举措。要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运行机制,包户责任人和基层组织、群众代表组成评估小组,按照风险等级评估程序组织评议,然后将评估结果和预警信息上报乡镇(街道)扶贫站进行综合评审,最终公示,实施分类救助。动态协调与监管治理要常态化,实现“动态管理,等级设防、分层施策、提前预警、适时扶助”,确保脱贫的稳定性,巩固脱贫成果和致富的可持续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6. 构建基层组织的保障协同机制。基层组织是“四不摘”要求的落脚点。把基层组织建设好,作用发挥好,才能把脱贫和准备脱贫的农民群众带领起来,才能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落到实处,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为此,一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党支部的建设,特别是要培养选配好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这一领头人,发挥先锋、引领、带动、聚合农民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可持续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聚焦“核心”,实施引领带动工程。采取强村带弱村、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能人带贫困户“四个带动”帮扶模式,结成“以强带弱”“以富带贫”帮扶,培育“致富型”支部,“产业型”党组织。三是聚焦“产业”,扩展党组织在产业选择、产业稳富、产業链(带、片区、接边区域、工业园区)的引领作用,实现产业和产业链上有党支部,产业岗位上有共产党员,强化“党组织一引三带”(支部引领、支书带头、党员带富、能人带动)功能。四是加大村级组织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五是聚焦“关爱”,选择若干个村作为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试点村,创新职业化管理机制。六是在总结“农事村办”党建老品牌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田阳县“农事城办”服务机制的经验,以“群众到哪里,组织服务就到哪里”的服务宗旨,实现“组织服务跟进城,群众办事不回乡”的目标,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党组织,形成“党委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上,党总支部建在安置点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建在楼栋上”的组织体系。七是坚持推行乡镇党建工作站,构建乡镇党委—党建工作站—村(社区)党组织三级网络组织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协同保障。

总而言之,坚持“四不摘”要求,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1326”长效机制体系是一个整体,重在全面实施、落实到位、协同推进、统筹监管,方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面脱贫摘帽,巩固脱贫成果,最终实现全面小康,解决相对贫困,推进农民致富的可持续。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中共百色市委员会、百色市人民政府2019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0/31/content_5447245.htm.

[2]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8/15/c_1124879967.htm.

[3]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5]岳青山.塘约道路鸡毛又上天,谁说不能“复制”,不应推广?[EB/OL].http://www.szhgh.com/Article/wsds/read/201705/138477.html.

责任编辑 李建良

收稿日期:2020-03-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左右江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17BJY10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共享发展视域下西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难点与对策研究”(16XMZ05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启学,男,壮族,中共广西百色市委党校(百色市行政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

李树立,男,壮族,中共广西百色市委党校(百色市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罗金丁,男,壮族,中共广西百色市委党校(百色市行政学院)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百色市脱贫攻坚
百色市2012-2019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Applying emotion factors in English teaching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广西百色市调研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进一步推进百色市农村公路养护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