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及策略研究

2020-08-06华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0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英语专业

华瑛

摘  要 采用陳国明和Starosta研发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西北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163名学生进行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结果表明,该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不甚理想(M=3.721 6)。其中,差异认同感最强(M=4.349 7),交际参与度次之(M=3.862 4),交际信心最弱(M=2.938 7)。从年级来看,大一年级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最强(M=91.698 1),大二年级次之(M=88.933 3),大三年级最弱(M=87.260 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差异认同感和交际信心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性别来看,男女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相当且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跨文化敏感度与五项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交际参与度相关性最强(r=.790),交际信心次之(r=.686),与交际关注度的相关性最弱(r=.520)。五项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是影响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主要因素。年级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225,P=.004),说明年级越高,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越低;而性别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通过随机访谈探究影响该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因素,并就如何提高其跨文化敏感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敏感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0-0019-07

Abstract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formulated by Chen & Sta-rosta was conducted on 163 English majors from a nationality univer-sity in Nor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level of English majors in this university was unde-sirable on the whole (M=3.721 6). Among five factors, 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 ranks first (M=4.349 7), Interaction Engagement is the second (M=3.862 4), and Interaction Confidence is the weakest(M=2.938 7).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des shows that the IS level of grade one ranks first (M=91.698 1), grade two is the second (M=88.933 3), and grade three is the weakest (M=87.260 0). Secondly, through One-Way ANOV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raction Confi-dence among different grades were obtained. IS levels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re comparable and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irdl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S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ive factors, of which the correla-tion with Interaction Engagement was the strongest (r=.790), followedby Interaction Confidence (r=.686), the weakest correlation with 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 (r=.520).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five factors shows that Interaction Engagement and Interaction Con-fidenc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S level.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d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r=-.225, P=.004), indicating that the higher the grade, the lower the level of 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IS show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Finally, explor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S level of English majors through random interview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on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the nationality university.

Key words nationality university; 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1 引言

对外语类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5年发布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应的能力要求中进一步明确,在不断推动跨文化交流中增进学生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恰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异文化成员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实践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1]。根据陈国明提出的最新且较完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相互依存的层面:认知,即跨文化意识;情感,即跨文化敏觉力(跨文化敏感度);行为,即跨文化效力[2]。跨文化敏感度是保障跨文化背景下成功交流的必需元素之一,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界普遍认同其之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跨文化敏感度的培养能促进交际活动参与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对文化共性的掌握,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的畅通进行。

2 跨文化敏感度

Bronfenbrener, Harding & Gallwey[3]最先于1958年提出敏感这一概念,将敏感划分为群体内敏感(sensitivity to the generalized other)和人际敏感(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两部分。Bennet[4-5]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跨文化敏感度是个体基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转换的能力,并创建了著名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简称DMIS)。Bhawuk & Brislin[6]在1992年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论视角,设计了跨文化敏感度目录(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ventory,简称ICSI),用来测量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跨文化敏感度,然而该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受到学者的质疑。

Chen GM & Starosta W J提出[7],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层面的跨文化意识、情感层面的跨文化敏感度及行为层面的跨文化效力所组成。跨文化敏感度是个体有能力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中行为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包括自尊(self-esteem)、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开放思想(open-mindedness)、移情(em-pathy)、互动参与(interaction involvement)和延迟判断(suspending judgment)等六个因素。

国外就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研发测量工具、分析特定人群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以及研究特定环境或特殊手段干预之下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国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从最初的介绍、评价外国研究成果向测量与培养不同群体的跨文化敏感度转变,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师生或高职生,而鲜有针对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探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3 研究设计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体现状如何?不同年级受试跨文化敏感度是否有所不同?

2)跨文化敏感度及五项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如何?

3)受试性别和年级是否与跨文化敏感度相关?且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均来自西北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共计169人,问卷发放时间为2019年6月,共发放问卷169份。因为该研究问卷施测时正值大四年级学生毕业离校,所以未能成功取样大四年级学生。在施测前向学生讲明测试目的,并承诺数据保密,只作研究之用,填表用时大约20分钟。施测后回收问卷169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六份问卷因部分试题数据缺失,最终有效问卷为163份,有效回收率为96.45%。有效受试者背景信息见表1。

研究工具  Chen GM,Starosta W J[8]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简称ISS)是目前国際上少数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跨文化敏感测试工具之一,曾被国外著名学者用于多项测量被试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9]。本研究根据需要对该量表进行适当改编,增加受试信息调查部分。量表共含24个题项(15个正向题,九个反向题),五个维度因子。五个维度因子分别为交际参与度(1、11、13、21、22、23、24题)、差异认同感(2、7、8、16、18、20题)、交际信心(3、4、5、6、10题)、交际愉悦感(9、12、15题)和交际专注度(14、17、19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设计,要求受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表述作出同意程度的选择: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笔者在此次研究中重复验证量表的信度,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82,具体见表2。

数据收集与分析  量表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反向题重新赋值,即数据统计前先对24个题项中的九个题项(2、4、7、9、12、15、18、20、22)进行反向计分,然后运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及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体水平、五个维度因子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及各年级和性别组别之间的跨文化敏感度差异及相关性。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受试跨文化敏感度整体水平分析  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共24题,每题5分,总分为120分,得分越高,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越高。如表3所示,受试最高得分为112分,最低得分为63分,SD=7.876 13,表明受试内部差异性较大;量表平均得分为89分,远高于量表理论平均分,表明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居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差异认同感最强(M=4.349 7),其次为交际参与度(M=3.862 4),交际信心最弱(M=2.938 7)。

如图1所示,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五项因子均值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关注度>交际信心。差异认同感得分最高,表明该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理解、接受并尊重文化差异的认同水平较高;交际参与度水平居中,表明学生有意愿参与并抱有積极开放的态度;但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得分较低,说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虽有交际意愿,但缺乏交际持续性,很容易因为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足而产生交际挫败感,从而导致交际中断;交际信心得分最低,表明学生虽然愿意参与,却可能缺乏跨文化知识或必要的交际实践经验。这种强烈的交际意愿和交际现实之间的反差是需要正视和反思的。

不同年级受试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分析  表4为该院校英语专业三个年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水平排序,可见大一年级最强(M=91.698 1),大二年级次之(M=88.933 3),大三年级最弱(M=87.260 0)。其中,大一年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三个维度因子居年级之首,分别是交际参与度(M=3.932 6)、差异认同感(M=4.503 1)和交际信心(M=3.083 0);大二年级学生两个维度因子居年级之首,分别是交际愉悦感(M=3.650 0)和交际关注度(M=3.611 1);而大三年级的跨文化敏感度及五项因子均值水平均处于年级之末。

如图2所示,三个年级的跨文化敏感度整体水平及差异认同感和交际信心两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而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度和交际关注度三项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该结果与研究预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再次求证。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组与组之间的F值、三个年级之间的跨文化敏感度及五项因子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表5所示,不同年级受试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4.373,显著水平为.014;不同年级受试在差异认同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5.704,显著水平为.004;在交际信心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3.300,显著水平为.039;而在其他三个维度,即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度和交际关注度,显著性均大于0.05,故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受试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性别受试的跨文化敏感度及五项因子均值发现,男女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6所示,男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M=90.000 0)略高于女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M=89.239 7)。

从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维度来看,男女生在差异认同感和交际信心两个维度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的交际信心(M=3.294 1)明显高于女生(M=2.897 3),而女生的差异认同感(M=4.374 4)明显高于男生(M=4.137 3)。

此外,男生在交际愉悦感和交际关注度层面略高于女生,而女生则在交际参与度层面略高于男生。

跨文化敏感度及五项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如表7所示,跨文化敏感度与五项因子在P值为0.01水平上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其中与交际参与度相关性最强(r=.790),交际信心次之(r=.686),与交际关注度的相关性最弱(r=.520)。具体而言,跨文化敏感度与五项因子的相关性水平由强到弱依次排序:交际参与度>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差异认同感>交际关注度。

分析五项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交际参与度与其他四项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交际关注度相关性最强(r=.448),与差异认同感相关性次之(r=.361),与交际愉悦感相关性最弱(r=.266);交际信心与其他三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交际愉悦感相关性最强(r=.508),与交际关注度的相关性次之(r=.332),与交际参与度相关性最弱(r=.314);差异认同感与交际愉悦感的相关性为r=.286。这说明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是影响其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主要因素,而交际愉悦感的获得取决于其交际信心的强弱程度。

受试性别及年级与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8所示,年级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在P值为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225,P=.004)。这说明年级越高,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越低;相反,年级越低,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越高。性别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在P值为0.01水平上无相关性(r=-.030,P=.708)。

5 讨论与启示

主要发现  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不甚理想(M=3.721 6),且受试内部差异较大。其中,差异认同感最强(M=4.349 7),交际参与度次之(M=3.862 4),交际信心最弱(M=2.938 7)。从年级来看,该校英语专业三个年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整体水平排序,大一年级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最强(M=91.698 1),大二年级次之(M=88.933 3),大三年级最弱(M=87.260 0)。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级受试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差异认同感和交际信心两个维度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受试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相当且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跨文化敏感度与五项因子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其中,跨文化敏感度与交际参与度相关性最强(r=.790),交际信心次之(r=.686),与交际关注度的相关性最弱(r=.520)。从五项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是影响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主要因素。年级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225,P=.004),说明年级越高,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越低。性别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該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来自我国西北部、中西部及西南部,遍及陕甘青宁、云贵川,以及西藏、内蒙古和新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从生源民族构成来看,共由30个民族组成,包括汉、回、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满、白、侗、土家、黎、苗、羌、瑶、彝、壮、傣等。其中,汉族在民族生源构成中的占比为42.3%,回族占15.3%,其他少数民族的总和占比为43.4%。这样的民族生源构成不难解释该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的合理性。

相较于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民族院校英语专业的生源构成存在民族成分复杂多样的情况,在如此多元民族文化汇聚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英语专业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差异的意识及认同度水平普遍较高。差异认同感是影响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重要因子之一,而跨文化敏感度又是保障跨文化背景下成功交流的必需元素之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提高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是促进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和交流畅通进行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薄弱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及语言能力水平是限制其交际参与度及交际信心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重要因素。从有效受试情况统计中可以看出,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获得英语专业四级证书的受试人数为20人,占比仅为12.3%;而无任何英语等级证书的受试人数为30人,占比为18.4%。

此外,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还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历和视野相关。而受试中有出国经历的占比仅为4.3%,无出国经历的占比高达95.7%。由于该院校英语专业生源多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构成,其家庭经济状况不甚优越,贫困生建档比例高达40.4%。其中生源为甘肃、贵州和云南籍的贫困生建档占比较高,分别为17.9%、14.0%和11.9%。且在建档的贫困生中,符合条件申请助学金或临时困难补助的贫困生占比高达90%以上。不甚富裕的家庭经济状况是限制其出国游学及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因素。

启示  结合研究发现及随机访谈结果,笔者对民族院校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1)整体而言,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普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语言技能运用能力,继续夯实语言功底。

2)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办学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支持力度,增加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出国交流及交换学习的机遇,及体会真实英语语言环境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如与国外院校合办短期夏令营,推荐优秀学生到国外院校当交换生,暑期带薪参加国外实习项目等。

3)充分运用民族院校团学工作,创设更多融入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元且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供学生体验,如国际外语文化节、外文歌曲大赛、英语诗歌朗诵大赛等。

4)学校及学院层面应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跨文化专题讲座,邀请有相关出国经历的教师在学生中分享其跨文化交际的体验及案例,并解答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主动且有意识地修读一定的社会文化类课程,如西方文化史、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中西文明比较等,储备必要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参与度及信心。

6)充分利用省内承办的各种国际赛事和重大商贸文旅活动平台,如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充当志愿者,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融入、体会、反思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4-241.

[3]Bronfenbrener U, Harding J & Gallwey M. The mea-surement of skill in social perception[M]//McClellandD C. Talent and society. New York: Van Nostrand,1958.

[4]Bennett M J. Towards ethnorelativ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R].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Minneapolis,1984.

[5]Bennett M J.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M]//Paige R M.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Inc,1993:21-71.

[6]Bhawuk D P S, Brislin 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us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16):413-436.

[7]Chen GM, Starosta 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Human Communication,1997(1):1-16.

[8]Chen G M,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9]Fritz W, M?llenberg A, Chen G M.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0(2):165-176.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英语专业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