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如何坚守语文本真
2020-08-06傅九生
傅九生
由于高效课堂提倡模式与流程,凭借导学案授课,似乎所有的语文课都倾向简单,甚至逐渐滑向阅读讲解课的泥淖。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语文本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让学生亲近语言,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建设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坚守语文学科本真,高效课堂只是一种新的课堂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那么在高效課堂中如何坚守语文本真呢?
一、找准文本切入点
高效课堂提倡“先学后教”,但并不意味着,先学阶段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教师还是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一个好的切入点正如一个撬板,它能让老师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教学,引导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显然,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如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一课可以围绕课题切入。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誓言?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走进文本。
二、注重习惯培养
高效课堂其实质就是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学习,而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强调学生们应注意的事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应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提出要求。如教师在《桥》一课独学时,就应当提出:一读对读通;二、画画圈圈(找出老支书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三、标标注注(写上个人的感受)。在小组展示时,提出听展时要及时记录,大胆点评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展示才会成为生生、师生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展示才有它应有的精彩与魅力,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三、鼓励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效课堂最大化地用形式“束缚”住教师,“解放”学生。促使教师在导上下功夫。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常注意发掘学生创造意识的某些因素和特点,积极加以培植、引导、鼓励,以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将相和》一文,教师扣紧课题让学生小组内质疑并交流,于是学生提出:“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原来关系怎样?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穷人》一课教学总结时,教师围绕“穷!?”,引导学习小组之间时行质疑激辩对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扎实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的基础。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语文课程改革只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中年级课堂上注重句式(段)训练与词语的积累,高年级的课堂要注重学生感悟及表达。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中应当牢记这些是语文的基础,它是学生学习语言规律之使然。
五、精心设计导学题
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就必须与以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说不。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真正在设计“导学题”上下功夫,让导学题成为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学生走进课文,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其合作交流能力。导学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开放性、层次性及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做”“议”导学题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从而走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