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情境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020-08-06娄慧聪
娄慧聪
摘 要:近些年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受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观念的影响,做出了对自身所实施教学方法的反思,并认可了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教育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善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能够顺利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进步,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生活情境;直观情境;问题情境
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广大教师已经逐渐摒弃掉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朝着主动去转变,所以情境教学法得到了教师们的充分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情境教学法于课堂之上,对情境教学法做到善用,以求能够事半功倍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善用情境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善用生活情境,显现数学学科价值
在传统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占据了课堂上的全部时间,而这种方法难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价值。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期教育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用生活情境,显现数学学科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轴对称》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些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后概括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进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举出轴对称图形的实例。然后,我利用投影展示了生活中会见到的蝴蝶、窗花等,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之后,我引导学生认识了图形的对称轴,带领学生经历了画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加深了学生的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轴对称性质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让学生交流了在这堂课中得到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善用生活情境,在课堂上显现了数学学科的现实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充分掌握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对称轴的概念和性质,切实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善用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兴产物,如今已于教育领域中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实践证明该教学设备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善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参与数学课堂,从而以有效引导力求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名胜风景,让学生做了欣赏,对学生说道:“在直观画面下,有没有你们所熟悉的几何图形呢?”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活了学生从直观情境下抽象出图形的能力。然后,我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揭示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使学生认识了点、线、面、体,帮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做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各样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做了区分。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了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善用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感,从而顺利实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善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但是在过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以“题海战术”的方式硬性要求学生做题,使得学生厌倦了这种学习模式。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善用问题情境,力求保证所设置问题的合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顺利完成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绝对值》这一节时,首先,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提问道:“什么叫做相反数?互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进入了思考的状态。然后,我为学生介绍了绝对值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在此过程中使得学生初步理解了绝对值非负的意义。最后,我为学生布置下了拓展性习题,让学生在课下做练习,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善用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切实顺利完成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高效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是身为新时期教育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值得去研究的对象,从而通过在课堂上善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实现学生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倪中新.妙用情境教学,激活初中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67.
[2]渠爱芝.奠定学习基础,改善教学质量——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