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
2020-08-06徐萍萍
徐萍萍
摘要: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安全、成本及工期,落实建筑工程管理极为必要。基于此,本文从常见模式以及现存问题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更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设定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引入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落实生态化管理模式这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信息化;生态化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要求逐年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应用,相应模式得以逐渐更新。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领域中已经完成了多种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由于当前的需求增多,所以相应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得以突显,必须要展开创新调整。
1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1 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常见模式
第一,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DBB模式)。该模式就是设计-招标-建造模式,应用与发展时间更长,在国际上最为通用。其中,以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及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合同条件为依据的建筑工程曾项目中,均使用了这种模式。
第二,阶段发包方式(CM模式)。在项目起始阶段,业主需要雇用施工经验丰富的咨询人员(CM经理)参与到项目中来,完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整个过程的管理。这一模式打破了需要等设计图纸完成后才进行招标建设(连续建设生产方式)的限制。
第三,设计—建造方式。该模式主要在工程项目原则确定后,只选定唯一的实体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其中,设计─建造承包商不僅对设计阶段的成本负责,好可以使用竞争性招标的方式选择分包商或使用本公司的专业人员自行完成工程,包括设计和施工等。
第四,交钥匙方式。该管理模式为设计─建造方式,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由承包商为业主提供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融资、土地购买、设计、施工直到竣工移交给业主的全套服务。
第五,建造─运营─移交方式(BOT模式)。该模式为建造─运营─移交方式(BOT方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依托私人资本实现融资、建造,简单来说,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
第六,项目承包模式(PMC模式)。在该模式中,业主需要聘请专业的项目管理企业,代替业主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1]。
1.2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存问题
1.2.1 建筑工程管理观念有待更新
结合上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种类较多,整体管理效果也有所提升。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观念依旧有待更新,当前,难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其中,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偏低,使用的管理手段也相对落后,并没有形成建筑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理念,这些问题均导致了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先进性的不足[2]。
1.2.2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健全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依旧存在体制与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难以促使管理专业化程度达到最佳水平。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包含的项目相对较多,因此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职责范围更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着权责不清、标准不明的现象。一旦发生问题,极容易发生责任推诿,不利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升级。
1.2.3 建筑工程管理效率不高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来说,其工作量更高、内容相对繁琐、工作范围更为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依旧使用传统的全人工管理模式,不仅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即时性,也难以实现工作效果的提升,并不能满足当前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效率偏低是相关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2.4 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的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我国对绿色建筑有着更多的要求,不断在工程设计、技术、施工等方面引入了绿色建筑理念。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对绿色建筑理念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难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工程绿色、环保、生态化。
2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2.1 更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想要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更好发展,必须要完成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与时俱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托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制度、考核等方法提升相关人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3]。同时,应当在积极引入先进管理人才的基础上,落实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扩展工程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其中,在建筑工程的准确阶段,需要重点落实对方案设计、施工材料采购、材料成本与质量、技术交底、方案审核等内容的管理,保证施工方案及前期物资准备符合建筑工程实际需求。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应当重点对施工环节、施工技术、施工人员、成本、工期、物资等多个方面进行无死角管理,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性,避免材料浪费与成本增加,保证施工质量与工期。在建筑工程竣工阶段,必须重点实现审核材料准备、工程验收等工作的管理,完成如期保质的工程交付。
2.2 设定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2.2.1 岗位责任制与奖惩机制
为了避免在发生事故或问题后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以及防止管理工作的权责不清,必须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岗位责任制。此时,需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展开细化,与工作标准相结合,共同明确的体现在责任制度或是工作管理制度中。同时,还要配套落实奖惩机制,强化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此时,一旦发生管理问题,能够立即确定责任人,并实现迅速应对处理,避免问题的再犯。
2.2.2 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以此到达推动建筑工程挂管理模式升级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托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职责,设定考核指标,保证岗位考核的科学性。同时,可以使用专家调查法或是专家权重法完成各项考核指标权重的确定,促使考核结果量化。另外,为了提升管理人员对考核的重视程度,可以将考核结果与其薪资、福利、奖金、晋升等内容相挂钩,并对合格者、考核优秀者予以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考核的作用。
2.3 引入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现阶段,实施建筑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必然趋势。此时,要求着建筑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完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依托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完成动态化的施工管理、成本管理、材料与设备管理等内容,并与多个部门建立良好的联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共享。例如,可以结合二维码扫描技术展开施工材料的管理,降低管理需要消耗的人力,并避免物资浪费、不当使用、丢失等问题的发生,达到控制施工成本的效果。
2.4 落实生态化管理模式
在生态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中逐步引入了生态化、绿色施工技术,体现出了绿色建筑理念。与此同时,在展开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也要引入生态化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优化管理制度,剔除应当生态保护的管理模式,并在实际管理中加大对污染(扬尘、噪音、施工废料、水资源保护等)、资源利用的管理力度。另外,还应当引入生态化管理教育,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建筑工程的生态化管理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种类较多,整体管理效果也有所提升,但是依旧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明确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更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设定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引入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落实生态化管理模式,促进了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升级,推动了建筑工程及其管理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鹏飞.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30):162-163.
[2]张若峣.浅析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9(08):28-29.
[3]张迎建,杜磊.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绿色环保建材,2019(08):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