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理论内涵、现实需求及实践路径

2020-08-06陈松阴蕾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治理

陈松 阴蕾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优化治理结构与提升治理能力进行的有效探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治理理论与制度的一次伟大创新。因此,立足于中国实际、探索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厘清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构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需求及支撑条件,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案例分析,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7-0051-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7.004

一、问题提出

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是当前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因为低水平的治理会破坏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逐渐降低其存活能力;而高水平的治理能够提高社会运行效率[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并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并付诸实践。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群众开始重视精神追求,更加注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尤其是能否真正地融入政府治理体系,真正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2],充分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以及增强社会获得感十分重要。因此,面对当下社会治理凸显的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目标公共化、结构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机制协同化、方式智能化等现代性趋势,必须强化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性和治理机制的协调性[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据中国现实国情提出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治理理论与制度的一次伟大创新。本文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研究出发,分析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案例分析现阶段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路径。

二、社会治理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热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进一步改善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案,为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客体关系、治理制度、治理发展过程、治理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李图强、张会平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探究[4];李文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的制度优势[5];张文显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与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6]。还有更多学者以某一视角为研究起点,探讨某一方面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学者们分别从基层党建[7]、信任与合作[8]、“联镇包村”第一书记[9]、农村老龄化问题[10]、信息技术应用[11]、诚信文化建设[12]、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13]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等方面分析了其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侯麟科分析了不同类型基层治理主体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中的作用[15],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学界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并不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且多数研究集中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以及实践路径研究,缺乏全面性。

1.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研究方面,公维友、刘云较早地进行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路径探索,但未阐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16]。而郁建兴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以及构建路径进行了比较系统性的分析[17]。张国磊、马丽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层视角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目标与取向进行了全面解读[2]。王亚婷、孔繁斌将共同体与社会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融合分析,旨在以共同体理论重构社会治理话语体系[18]。张磊在阐述社会治理共同体意义与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可行性[19]。黄建洪、高云天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实践结构以及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20]。

2.有效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周进萍提出了治理共同体的发现、参与、合作、创新与共享五大步骤,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21]。周晓梅、任雷以社区基金会为研究对象,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了一次有益探索[22]。董慧、李菲菲深入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充当的重要角色,并提出如何利用大数据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23]。英明、田鹏颖从制度保障、思维方式、多元主体、治理工具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措施[24]。徐顽强从参与渠道、公共价值以及数字技术等方面提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25]。文丰安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治理的进一步融合的角度,提出以制度为保障,逐步提高乡村治理与城市融合的质量[26]。

综上所述,学术界围绕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目标取向、方法途径等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但现有研究成果数量仍相对较少且不夠系统全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为实现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目标提供学理支持,本文将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党中央高瞻远瞩,立足中国国情适时提出的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崭新治理模式。而有效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深刻体会与理解其精神内涵。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相关概念

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其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深入、准确地理解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治理的概念阐述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倡导“为政以德”,体现早期中国社会的“以德治理”的思想,“治理”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管理危机,社会治理受到西方各国学术界的关注,由此形成了系统的“治理”理论。我国学术界于20世纪90年代才意识到“治理”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治理一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治理可以被认为是国家统治阶层为维持社会良性运转而制定相应政策的统称,是在生存规则下协调不同微观主体之间矛盾的一个过程。换言之,治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由于治理更加关注协商与民主,因而,社会治理被认为是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在互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的过程[17],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7]。这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持续协调的互动过程[27]。也是实现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最优、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以及提升公众参与感与幸福感的过程。

2.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释义

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指出:公众通过制定契约建立国家;而国家又根据契约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将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相结合,形成了由国家与公众组成的社会共同体。郁建兴将共同体解释为个体、组织等基于相似的价值认同、目标追求等,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17]。即共同体是不同微观主体或组织等组成的利益一致、目标趋同的有机系统,各主体在该系统内协同努力实现该系统的良性运转。

社会治理共同体意指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以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为共同目标,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17]。社会治理共同体应该是具体的、特殊的,以一定治理空间或载体为承载,比如家庭、组织,更常见的是村和社区[28]。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社会治理共同体相当于一个有机生态圈,由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工具与载体(如现代信息技术)组成,各主体依据各自的生存法则或者规章制度与职责义务协同发力,保障各主体利益最大以及效能充分发挥,实现该生态圈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以及良性运转。

(二)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29]。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与路线,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主导负责,吸纳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参与,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就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而相互博弈、协商、合作的互动过程[27]。这是根植于中国、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制定出的中国社会治理新方案[30],其本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则,最大程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物质利益与精神诉求。

基于以上对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解,本文将从必要性、支撑条件(可行性)以及具体案例中的经验与不足三个方面切入,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路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四、新时代构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需求

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亟需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从国内来看:社会发展迈向新的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不断提升,更加注重社会的融入感与参与感;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治理体系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震荡和转换期,各国内部的治理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国际形象的日益提升,中国向世界提供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因素驱动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内部因素变化是催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原因。当前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更加强烈、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需要新的社会治理机制与体系与之配套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也需要构建新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与之相适应。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

个人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与精神个体,自由而平等地存在于社会中,却又受到社会规则的束缚与资源要素的制约,导致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种利益冲突,从整个社会而言便形成了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才能化解。从更深层次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是反映个体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31],个体需求发生改变需要相应的社会供给做出调整以实现匹配与均衡。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由过去主要注重物质利益需求转向包括精神需求在内的更高需求。而精神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公众的社会参与感,这是公众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以及精神追求的重要评价指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迫切需求,需要构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社会多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与之适应。

2.新时代发展理念的转变需要新型治理模式相匹配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而言,创新理念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模式下,全社会参与其中,能够凝聚全国优势力量进行优质创新,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协调理念能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弥补中国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从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能。绿色发展理念需要社会各界有效协作,通过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公众的绿色、生態与责任意识。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开放理念已深入到国家、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也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开放能够促进个人以及国家的全面发展。而社会治理共同体本身就包含了开放的内涵,能助力探索更好的开放模式。“人人享有”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初心是一致的,通过构建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发展成果最终由人民共享。因此,新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需要有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治理模式与之匹配。

(二)外部形势变化需要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近年来西方国家社会治理危机不断,全球步入了社会治理体系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适时提出新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在实现自身治理模式转型与创新的同时,能为全球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了力量。

1.中国需要肩负起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责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失灵、社会发展方式失衡等诸多问题,全球治理体系处于重要的变革时期,中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大国,需要更加主动地寻求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机遇,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顺应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32]在转型期发展过程中,中国需要肩负起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责任,不断发展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

2.为国际现代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优越性日益显现,中国国际形象日益提升。传统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在自省的同时,越来越多开始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寻求借鉴[3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发展。例如,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沿途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国同样需要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为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总体而言,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而社会治理共同体是适应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现实需要。

五、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支撑条件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根据中国现实国情提出的现代化治理方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具备强有力的现实基础与条件。从宏观与微观视角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一基础与条件:发展水平迈向更高层次,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公众意识逐步增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一)物质基础与理论支撑

从宏观背景来看,中国发展阶段迈向更高层次,人民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这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此外,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理论不断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1.中国发展阶段迈向更高层次

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如何运用公共权力,协调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或利益关系,促使国家运行机制良性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不同,社会治理模式也会主动调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全社会更加关注物质需求,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较低,国家统治阶层为实现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转,需要较为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以维持社会秩序。而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更高层次,物质基础相对坚实、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升,则需要更加民主、开放、平安与和谐的社会环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物质财富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发展阶段,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治理理论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3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35]从党的十八大至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由管理到治理的伟大跨越,社会公众由客体逐渐转换为主体,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升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6]。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37]党的十九大将系统治理具体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要求、新格局,是社会治理理念的再次深化和创新,而且这种新格局是“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增加了“人人有责”,而且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将社会治理理論推向了新境界、新高度。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表述来看,社会治理理论在飞速发展,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二)内生动力与科技支撑

从微观视角看,社会公众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更为便捷与宽广的渠道。

1.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公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公众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社会价值,而实现其社会价值最关键的是参与社会事务。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下,个体参与社会治理、社会决策,能提升其参与感与获得感。另外,由于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公众尤其是年青一代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这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意愿不断提升。社会团体不断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较单个公众而言,社会团体更具有组织性和专业性,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也推动着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2.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与渠道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更大的可行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渠道,社会公众与社会团体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表达思想与观点,参与社会治理。尤其是当下智能终端的使用增强了不同主体获取有效信息的便利性,拓宽了双向互动、多向互动的交流渠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障碍,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技术途径,也为共商共治提供交流平台。二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减轻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能够即时、准确地公布信息,而公众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进行反馈,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得到极大提升。信息透明与公开能够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这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公众基础。

總体来看,发展阶段提升、理论发展、公众意识增强以及信息技术发展从不同维度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可行空间。

六、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探索

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7]。目前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选取荣获“2018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中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

(一)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介绍

1.案例一: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治理模式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新要求,嘉善县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积极构建警民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针对警力有限和百姓治安需求不断提升的新情况,嘉善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安全事务的服务与管理中来,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开辟了区域“智安”新局面。具体而言,通过共建的模式,将民众的力量融入有限的警力中,扩大治安力量,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嘉善新“智安”。以共治为渠道,积极拓展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为共治助力,有效提升社会治安能力。以共享为目的,良好的治安环境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强大的保障,最终的红利是由人民共享。

嘉善县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形成的经验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警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明显提升。2018年1—10月联勤警务站调解成功率达98.5%,案件数量明显下降且破案效率提高,治安环境优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攀升,群众等待办理时间下降58%,形成了高质量、高效率的警务服务机制[38]。

2.案例二:重庆市南岸区福明社区治理模式

现代社区居民融合度不高,社区治理的参与意愿不强。福明社区探索了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立足公众协同,构建共治共建的治理体系;拓展公共空间,搭建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培育公共精神,共建睦邻友好的幸福家园;做优公共服务,创建互惠共享的品质社区。”[39]这种模式形成了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良好社区生活氛围。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其中,用专业社工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社区治理新型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而且把党建工作扎根到了居民个体之中;居民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社区活动实现了个性化、多样化定制,满足了不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又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意愿;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39]。

3.案例三: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治理模式

面对传统基层管理模式的弊端凸显,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行政机构效率低下等问题,江苏省徐霞客镇开展小城市治理模式改革探索,逐步形成“1+4”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党委发挥全面领导的作用,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从镇村治理、便民服务、综合执法和管理服务四个方面展开治理模式创新,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新思路。通过“1+4”治理模式改革实践,徐霞客镇取得了以下效果:经济发展更加强劲,农民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增长;审批服务流程简化,居民可在网上自主选择办理渠道,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提升;治理成效明显,政府由传统的“管理”转为“服务”,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40]。

(二)案例特征分析

以上三个典型案例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思路,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经验积累。可以从以上三个案例中发现一些共同点。

第一,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打造连接政府、公众等不同主体的信息平台,实现政府、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有效沟通与连接,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例如,浙江省嘉善县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治安相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一个样本。当前,国务院鼓励各级政府推进“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模式,也鲜明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的变革。社会治理共同体将被“网”成一个个有机连接的治理主体。

第二,参与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公众参与模式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体作用,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与义务,实现民主协商、共建共治共享。重庆市南岸区福明社区探索出的“四公”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既增强了民众的社会参与感,又提升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

第三,以政府单位为切入点,整合行政机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治理转型时期,公众参与积极性、参与意识以及参与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发掘。短时间内从公众端打开突破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以政府单位为切入点可能会更容易且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江苏省徐霞客镇正是本着这样的思路,对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了整合,形成了“1+4”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积累了经验。

但是,由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现阶段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创新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一些地区仍然以政府为主导,公众意识尚未转变,参与性并不高;各主体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容易引发利益冲突而导致社会治理模式不稳定;领域较为单一,尚未实现地区整体的共建、共治、共享等问题。这需要对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七、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路径

如何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面前的重大课题。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尝试提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纽带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是构建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党是改革的领导和推动力量。社会治理领域的改革和创新,离不开党的领导。”[7]党组织要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把改革推向深入[4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础,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位置。”[7]因此,在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密切联系的优势。具体而言:第一,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专业性和领导能力,不仅要将党中央的精神传达和执行到位,更要协调各方力量投身其中,实现民主协商。第二,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关注群众关心的事情、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是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比如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农村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伟大成绩,积极推动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2]。形成网格化服务体系,利用数字技术设定好连接点与支撑点,做到群众的事情在群众中解决,基层的事情在基层中处理,在问题产生初期解决矛盾。

(二)优化政府结构与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

在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政府建设是重要一环,要积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第一,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要将管理的思想转变为服务的理念,简化人民群众办事流程,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和渠道。第二,优化政府编制管理,做到人岗相宜,形成高效的工作流程,避免“踢皮球”,从根源上解决人民群众办事难、了解信息难的问题。第三,明确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与义务,对行政机构进行整合,避免由于职能划分不清、权责交叉导致的低效率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低信任,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奠定强有力的信任基础。

(三)明确各主体功能与职责,发挥合力效应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多元主体参与能够为民主协商、社会协同注入一种合力。对于党委和政府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渐进有序地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政府行为与决策中来。同时,对于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与时俱进,提高其治理意识和治理能力。作为社会公众,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责任意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能动作用。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规则,明确其责任与义务,通过规则加以约束防止其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对于社会团体等组织而言,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发挥第三方监督与评估的作用,确保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的有效性。

(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丰富参与方式与渠道

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减缓社会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分歧与障碍,提高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效率、丰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挖掘不同主体的真实意愿,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凸显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作用与优势。总之,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能够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商与合作,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与能力。

(五)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提供内生动力

社会治理涉及政治、科技、法律等多层面、多领域,因此,需要加快完善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以乡村社会治理为例:乡村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农业领域相关学者、村干部以及普通农民的协同作用。应当将有乡村生活生产经验、富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各种“能人”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为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献策出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优惠,改善乡村生活生产条件等措施,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治理注入更多新生力量和内生动力。

(六)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实现人人享有

利益驱动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外在动力,利益激励能够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保证社会成果由全社会共享,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防止集体利益变为个人利益。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检验与评估,对集体成果的分配进行第三方监管,最大程度地保障治理成果和治理红利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参考文献

[1]  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J].国家治理,2014(9):31-35.

[2]  张国磊,马丽.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目标与取向——基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20(1):12-20.

[3]  姜晓萍.筑社会治理之基 强国家治理之本[J].国家治理,2019(42):47-48.

[4]  李图强,张会平.社会治理中的关系探究[J].学海,2014(4):39-44.

[5]  李文.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就的制度优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12):62-65.

[6]  张文显.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J].法商研究,2020(2):3-17.

[7]  陈东辉.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9(3):181-188.

[8]  陈华,丁宏.社会治理路径创新:信任与合作秩序的视角[J].江海学刊,2014(4):228-233.

[9]  张国磊.科层权威、资源吸纳与基层社会治理——基于“联镇包村”第一书记的行动逻辑考察[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131-137.

[10]  乐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老龄社会治理模式[J].人民论坛,2020(Z2):69-71.

[11]  何雪松,李佳薇.数据化时代社区信息治理体系的重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4-20+172.

[12]  杨连生,许洪源.诚信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的互动逻辑[J].人民论坛,2020(Z2):96-97.

[13]  周宏春.绿色消费的社会治理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0(1):31-36.

[14]  王永友,宁友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策略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6-11.

[15]  侯麟科,刘明兴,陶郁.双重约束视角下的基层治理结构与效能:经验与反思[J].管理世界,2020(5):145-160+15.

[16]  公维友,刘云.当代中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理路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59.

[17]  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J].公共管理评论,2019(3):59-65.

[18]  王亚婷,孔繁斌.用共同体理论重构社会治理话语体系[J].河南社会科学,2019(3):36-42.

[19]  张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及其构建可行性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8):39-50.

[20]  黄建洪,高云天.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7+2.

[21]  周进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中国话语与行动体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7):88-94.

[22]  周晓梅,任雷.社区基金会的兴起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从参与主体多元到资源渠道多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8-95.

[23]  董慧,李菲菲.大数据时代:数字活力与大数据社会治理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9(12):20-27.

[24]  英明,田鹏颖.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3):82-87.

[25]  徐顽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系统审视与构建路径[J].求索,2020(1):161-170.

[26]  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治理融合发展:价值、内容及展望[J].西南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8-46+193.

[27]  秦龙. 论多元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C]//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改革与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2014:244-250.

[28]  郁建兴,任杰.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J].政治学研究,2020(1):45-56+125-126.

[29]  刘旸,李强,莫秋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家,2019(11):28-33.

[30]  李诚.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J].社会主义论坛,2019(12):16-17.

[31]  韩庆祥,陈曙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8(1):5-16.

[32]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9-29(01).

[33]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EB/OL][2019-11-01].http://news.cri.cn/20191101/d292bf49-7546-386b-c60d-b0b4ac84cc99.html.

[3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002).

[3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3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01).

[3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38]  人民网.浙江嘉善以联勤警务站为依托 构建警民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EB/OL][2018-12-03].http://unn.people.com.cn/gb/n1/2018/1203/c14717-30439613.html.

[39]  人民网.重庆市南岸区涂山镇:探索“四公”治理模式 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EB/OL][2018-12-03].http://unn.people.com.cn/n1/2018/1203/c14717-30439286.html.

[40]  人民網.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1+4”小城市治理模式创新[EB/OL][2018-12-10].http://unn.people.com.cn/n1/2018/1210/c422247-30453869.html.

[41]  王成利.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J].经济问题,2019(11):9-16.

[42]  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经验、梗阻及新时代方案[J].东岳论丛,2020(5):70-77.

Abstrac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ointed out the need to build a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in which everyone is responsible and takes their duties and shares in the benefits. This is an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optimizing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is a great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system wit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based on Chinese reality, exploring how to build a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specific practical case analys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building a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Social governance;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