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构建

2020-08-06睢党臣刘星辰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

睢党臣 刘星辰

编者按: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本刊持續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就此采访了多名相关专家学者,已刊发《中国城市高知老年人养老特点分析》《“老人不老”:家庭转型背景下农村低龄老人的角色认知和功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空间均衡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变迁下老龄化社会协同共治阶段重点研究》等多篇文章。本期刊出《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构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溢出效应研究》2篇文章,以飨读者。

摘 要:随着人口结构转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养老服务存在供需不平衡、体系不成熟等问题日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及其广阔应用前景为我国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新的方向。在国家相关规划指引下,文章从描述我国养老及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出发,从目标体系、系统架构、服务流程、管理系统四个方面构建出一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通过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来获取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为居家养老模式带来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专业化、多样化等机遇。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还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备与养老行业深度融合的潜力,如何成功将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融合于养老行业对我国应对养老问题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工智能;人口老龄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选择研究”(16BSH131)。

[中图分类号] C97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7-0006-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7.001

一、引言

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 388万人,占总人口数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 603万人,占总人口数12.6%[1]。据估计,2025年、205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3亿、4.8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照料、看护等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民生活幸福感重大问题。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核心部分,占老人养老方式的90%,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决定我国两亿多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居家养老以老人为本,以社区为支撑来提供生活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使得服务对象晚年生活得到基本照料,生活质量得到提高[2]。居家养老服务获取方式较为简单,服务地点多以老人住所为主,更容易被家庭及老人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家庭老人压力,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模式。但居家养老服务获取流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人口及家庭结构变化、劳动力就业范围扩大、家庭亲属联系弱化等原因使得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无子女老人、失能老人比例增加,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主要提供日常照料服务,传统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覆盖范围较窄,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养老服务,这些问题使得传统养老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对美好晚年生活的追求[3-4]。

面对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升级优化现有养老模式。我国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鼓励各地将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养老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将居家养老升级改造为智能化、精准化、易获取的高效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以应对我国深度老龄化问题。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养老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的方法。有学者提出“互联网+”养老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以配置资源、平衡供需;有以智能家居产品为依托的智慧养老模式,有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模式[5];有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6]。这些养老模式中,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前景最为广阔。人工智能作为世界各国重要科技战略点之一,凭借着互联网环境下海量数据和突飞猛进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在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类人类思维,可从事高强度、高精度、高速度工作等优势,迅速融入甚至变革传统行业。这为我国解决逐渐形成的养老困局提供新思路,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新发展路径。人工智能技术有为养老产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潜力,但目前关于人工智能如何与养老行业结合的研究较少,人工智能居家养老相较于智慧养老、“互联网+”养老而言前景更为广阔,但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人工智能技术有为养老产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潜力。当下科学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已经成为各行业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升级完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如何结合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构建人工智能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探索的热点。

二、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构建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在系统上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重要分支,是通过对人类智能研究、模拟、开发、延伸,来对智能实质内容予以了解,是基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科学技术。从1950年诞生至21世纪初,由于计算能力几何级增长和大数据支撑,人工智能在21世纪取得突破性进展,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和一些传统行业,相关理论及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在图像识别、语言处理、同声传译、无人驾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许多国家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如美国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英国发布了《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行业新政》,日本发布了《机器人新战略》《人工智能技术战略》,欧洲政治战略中心发布了《人工智能时代:确立以人为本的欧洲战略》,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7],等等。在人工智能风口下,传统行业势必将经历一场深层次变革,养老产业亦是如此。

(二)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体系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不是简单地将人工智能和居家养老放在一起,而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与传统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深度融合。第一步是建立基础连接,将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产品引入家庭,建立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第二步是人工智能服务与部分传统服务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寻求一种全面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体验的新模式;最后二者深度融合、互利共存,形成一种更符合我国实际的养老模式。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实质就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全面、便捷、持续、贴切、迅速及时的服务,如图1。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以老人为中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居家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在紧急求助时也应该得到精准、快速的帮助,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使居家养老服务向更全面、更高效、更便捷、更主动、更易被接受、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8]。

(三)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架构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通过学习老年人医疗护理知识、老年人照料专业技能、老年人需求、养老场景等大量专业领域数据,通过感知系统对老人行为信息、身体及情绪状况计算并推断老人所需服务。人工智能系统处理信息过程类似人类思维,其通过数据库知识进行思考并作出决策,根据不断获取个体数据来调整模型中知识体系和技能方法,形成动态、完整和个性化模型体系[9],满足老人养老需求。完整的人工智能居家養老服务系统是由仿生感知层、基础资源层、核心算法层、实际应用层组成的四层技术架构,如图2。

第一层是仿生感知层,感知层作为人工智能系统处理信息和执行命令的基础,是智能系统与外部世界交换信息的窗口。感知层核心技术是机器视觉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语言处理技术、情景感知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系统的“眼睛”,通过多只“眼睛”对整个养老场景进行实时观察,提供所“看到”的信息至后台进行分析处理;智能识别技术识别人、物品,主要用来对老年人及所处环境进行标识并建立场景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识别服务需求者语言,能够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互动并明确其需求;传感技术通过感知亮度、温度、声音、气味、位移等信息来采集老年人及环境信息,评估老年人实时状态和居住环境;情景感知技术,根据当前收集到的个性化数据对老人行为习惯进行更深层次“了解”,从而更精准地提供养老服务。通过仿生感知层,智能系统能以语言形式与需求者沟通,养老场景实时状况及老人需求能够被全面感知,如图3。

第二层是基础资源层。基础资源层承担信息传输、记忆储存、信息分析计算等类人脑功能。基础资源层由数据支撑层、网络层、数据运算层组成。数据支撑层包括养老专业领域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GIS数据库、业务共享数据库等信息数据库,使得人工智能系统掌握海量“记忆”,以便全面应对所需处理信息;网络层负责信息传输,通过专用网络、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远程控制等各种网络将感知层传递有关老年人信息并进行汇集、交换和传输,类似人类神经网络的功能;数据运算层通过云计算、专家系统、机器人学、自动规划、语言和图像理解、智能搜索、博弈、自动程序设计等技术配合感知信息和已储存“记忆”实现信息处理,如图4。

第三层是核心算法层,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进行模拟人类思维逻辑以解决问题。机器学习即通过决策树、贝叶斯网络、聚类分析、K-means算法、EM最大期望算法等模拟和推测人类思维逻辑。随着计算能力飞跃和海量数据出现与储存,深度学习算法在21世纪取得飞速进展,能够贴合地模拟视觉任务人脑工作原理,成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主要运用算法,也有潜力拟合老年人思维逻辑,从而更精准地理解老年人需求,如图5。

第四层是实际应用层,即人工智能的最终服务提供形式。将养老服务通过实际应用层接入人工智能系统,老年人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获得自己所需服务。实际应用层通过智能家居系统、智能照料系统、智能健康管理系统、老年人智能心理专家系统、监测呼救系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实际应用层可以通过服务老年人来记录和存储老年人日常生活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处理分析实施精准化决策,如图6。

(四)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流程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意外紧急救助、服务评价反馈五个方面,如图7。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五个方面均能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1)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日常照料服务流程

在老年人日常居家照料服务中,当老人无法自理或暂时需要照顾时,一般是由子女、亲人或专职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照料,值得注意的是,老人被照料时间越长,子女照料意愿和照料质量越低[10],且老人及子女心理压力越大。由于我国家庭结构普遍转为四个老人、两个中青年夫妻和两个孩子,这使得老人在家庭中能够得到的照料十分有限,当家庭中一个或多个老人需要照料时,会对家庭产生较大影响。

在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中,人工智能作为整个居家养老系统中枢,首先,其对老人居住环境具有调节能力,人工智能与家中智能家居设备相连接,组成一个完备的居家生态环境系统,能主动或根据老人需求调节室内亮度、温度、湿度、音量、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使老人能一直生活在较为舒适的环境当中;其次,人工智能具有处理日常家务的能力。人工智能作为整个系统控制中心能“指挥”与其连接的智能产品对家庭进行清洁、维护。人工智能同水电网气等设备连接,在余额不足时提醒老人通过人工智能终端缴费。帮助家庭进行有效节能,提供过载保护,有效排查故障以保证家庭能源供给稳定、连续;最后,人工智能作为支援型机器人的“大脑”,控制其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吃饭、穿衣、吃药、翻身、行走、如厕、沐浴等日常活动,达到对老人进行日常照料目的,如图8。

(2)人工智能居家养老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流程

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衰老和疾病导致的行动能力下降不可避免,多数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在现有居家养老模式中,缺乏专业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老年人只能通过医院、社区卫生院、家庭医生上门等方式获取医疗护理服务。在现有机构养老模式中,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医护资源十分匮乏,难以为老人提供实时、全面的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因医疗保健护理服务体系不健全加剧了老年人因行动能力、交通认知能力下降等原因出现的看病难问题。

在人工智能养老模式下,医疗康复保健场景中,人工智能通过对医疗专业领域知识学习,获得大量老年疾病、慢性病等专业医疗知识;针对服务对象身体状况推送营养均衡的饮食、锻炼方法指导等相关医疗建议,以支援型机器人为执行终端,定时提醒老年人服用药物,协助老人进行肢体功能复健、锻炼及增强体质;老人通过终端获取人工智能系统中的专业医疗知识来进行自查、自诊、自治,一些并不严重的疾病可以进行远程诊断治疗,如图9。人工智能居家养老场景下,老人能够获取更专业、更便捷的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老年人在看病过程中因交通、排队、精力体力不足等引起的不便。

(3)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精神慰藉服务流程

我国目前阶段老年人均出生于物质贫乏年代,兴趣爱好较少,很少有满足精神需求的手段。而子女在对事业及下一代养育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多于对老年人的投入,家庭角色及地位转变会让老年人觉得自己“没用了”。同时老人与年轻子女共同话题少、家庭成员给予关注少、娱乐方式少、自身兴趣爱好少,使老人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孤独、思想消极成为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下系统通过两种方式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一是以人工智能终端本身提供精神慰藉服務。当前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系统尤为出色,交流内容丰富,未来在心理学、语言学、高精度图像识别等技术和学科加持下,人工智能系统能达到对老人语言、手势、姿势、表情、眼部、情感进行准确识别的水平,从而实现人性化交流,甚至能像心理医生一样疏解老人心理问题;二是以人工智能为载体帮助老人寻求外部精神慰藉服务。人工智能学习能力远超于人类,它能通过对老年人生活习惯、语言、性格偏好学习,形成个性化精神慰藉数据库,分析判断老人更倾向于接受的娱乐服务项目,并通过外接互联网资源及养老服务资源向老人提供相关建议,帮助老人获取服务;在维护老人社交方面,老人可以轻易通过人工智能取得与子女、亲属、朋友及其他人的联系。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为想聊天的老年人匹配性格相似的陌生老人进行语音、视频聊天,使老人在家中也可以实现人际交往,如图10。

(4)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下的意外紧急救助服务流程

调查显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发生率较高,摔倒占其中的70%以上,老人在意外发生后不能及时得到救助会使健康风险倍增[11]。而目前养老服务中一键呼救、手机呼救存在老年人摔倒时失去呼救意识或设备不在身边等情况,此时老年人只能爬行或原地等待。另外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可能会出现房门、水电气等重要开关关闭不及时的情况,老人没有意识到威胁存在也就不会主动报险,等等,这些意外可能会威胁到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为老人提供两层意外保护:第一层是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语音来取得与社区人员、子女、医院等单位的联系,以及时获取救助服务;第二层是在家庭室内,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下的“五官”感知设备对环境能进行全方位监测,对可能出现的摔倒、意外灾害、人为祸患、窃贼入侵等情况能实现全面感知,并能在第一时间提醒家人预防危险或通知相关单位实施救助。在这两层智能安全防护系统保护下,老人出现危险、意外概率会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系统极快的反应速度和求援速度也会大大减少意外发生后生命财产损失,也使老人得到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如图11。

(5)人工智能居家养老评模式下的评价服务体系构建流程

构建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评价体系是养老服务完善升级的关键环节,是供求双方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养老模式中,反馈和评价渠道较少,因担忧差评造成双方关系紧张、服务人员心生不满而对老人暗中使坏等情况发生,老人和家庭通常会避免过多指出服务存在问题,而常常选择不评价、少评价或者给予鼓励式评价。由于服务通常在室内完成,对服务人员不当行为也难以采集证据,需求方维权困难。服务供给方对评价反馈体系设计不完善,来自需求方的意见建议通常会被归类为投诉而影响服务人员绩效,降低服务人员工作热情,长此以往造成老年人服务质量评价缺乏制度规范和缺少客观方法,影响供求双方达成服务共识。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下,人工智能学习和理解能力可以让服务评价体系更为直接和高效。在以人工智能为主体服务供给方面,老人可放心对所接受服务做出评价,人工智能系统会根据老人的满意程度和意见直接作出调整,以便更好地提供对象所需的养老服务;在与人工智能相连接的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方面,需求方通过互联网搭建评价反馈平台,由人工智能系统向供给方发出匿名反馈评价,再由供给方对服务人员作出培训和指导以升级服务质量。由于人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中“眼睛”会保留室内服务过程,需求方申诉和维权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工作人员服务行为也将得到监督和规范,如图12。

(五)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管理系统

养老服务具备准公共物品属性,应由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等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供给。人工智能技术走进居家养老服务各主体同样缺一不可,需要各主体联结为一个整体,如图13。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通过政策、制度、标准、财政资金等推动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发展,负责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确定参与部门、明确责任、制定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修订人工智能居家养老产品目录、建立多主体参与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地方政府老龄委、民政、卫生、财政、信息等部门通力合作落实规划、积极推进地方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落地,提供财政、制度、机构连接等保障,组织专业人员培训、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街道、社区联合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服务,将街道社区范围内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人工智能居家养老企业负责开发、提供人工智能居家养老产品终端、维护整个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从需求端收集数据、接收反馈、更新系统、增强服务能力。整个服务体系以老人为核心,智能居家养老设备主动或按需提供服务或服务建议、监测老年人身体指标、监测控制室内环境、监测紧急意外情况、协助老人扩大社交范围、联系社区等外部资源获取服务。外部养老服务资源负责医疗、商品配送、出行、旅游等社区及人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无法提供的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负责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转、提供老人居家环境及意外监测、紧急救助等服务。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外部养老服务资源三者互为补充。最后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利用上级监管、第三方评估、服务对象在线反馈、媒体舆论监督保证服务内容和质量。

总之,要整合各行政层次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责任和义务,从而建立集中统一、多部门合作、高效运转的“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系统。

三、人工智能为居家养老服务带来新机遇

(一)优化供求信息传递、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由于信息发出端、传递过程、接收端均存在不稳定、不及时等情况,传统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沟通不畅、供需不匹配、服务供给效率低等问题。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社区难以对养老服务做出及时调整。人工智能服务系统可以通过与老人实时互动来提供实时、精准的居家养老服务,也可以通过记录老人个人信息、身体状况、兴趣偏好、生活习惯等个人数据,建立服务对象专属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结合老人的需求表达来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减少养老服务效率损失。人工智能产品拥有健全的反馈系统,可实时、全面获得用户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对服务进行改善。人工智能系统缩短信息交流时间、保证信息准确传递,架起服务需求者和供给者沟通桥梁,从而赋予养老服务精准性、便捷性,解决居家养老信息传递不通畅、服务提供效率低等问题。

(二)提供智能化、专业化养老服务

(1)大数据智能化

人工智能系统涵盖身体指标监测产品、场景传感器等智能产品,可用来监测评估老人身体情况和居住环境。通过身体指标监测产品来收集血压、心率、呼吸、睡眠质量等健康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医疗护理系统提供医疗及护理建议。若监测到老人健康数据偏离正常范围,可通过系统将异常报告发送至家人或者家庭医生,让老人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家庭注意并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通过场景传感器等设备来收集室内亮度、气味、位移、温度、声音等数据来调整居住环境以及监测突发事件。

(2)智能服务机器人

智能服务机器人将很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核心终端。相较于人类看护,机器人具有高强度、持续性等优势,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协助移动、互动交流、联系他人等服务,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根据老年人兴趣爱好提供相应服务,满足老人个性化文化娱乐需求。养老服务可以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建立“系统+服务+老人+终端”模式,将智能机器人作为家庭基本服务提供者和信息处理者,养老服务机构根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以及老人需求来提供人工服务,构建人工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3)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设备相比传统移动终端设备更适合老年群体佩戴,也更侧重操作简化、强调环境感知能力、系统数据处理能力,不同场景有不同对应设备。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智能穿戴产品主要为智能手环、眼镜、服饰等。多数子女工作繁忙,照料、培养下一代又占据大半空闲时间,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实时关注老人健康情况。可穿戴设备的便携性、简洁性和适用性功能可协助子女持续监测老人健康问题,另外智能穿戴设备的定位功能可以防止老人走失。

(三)满足多样化、便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养老服务需求将随之持续增长。我国养老机构数量虽然也在不断增多,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高端养老机构数量少、价格高。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的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老人不仅追求养老服务方式灵活多样,还期望得到内容更丰富的养老服务供给。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12],除了基本服务需求之外,10.6%的老年人更倾向于获得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10.3%的老年人希望能通过健康教育获得保健知识,而且老年人对闲暇生活品质和时尚的关注度也呈上升趋势。

将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引入养老场景以后,老人日常生活需求可通过其来获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通过语音对话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来调节灯光、开关电视、空调等电器,还能语音购物、联系子女亲朋等开展社交活动;房屋内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质量等环境数据,并能够通过自动开关窗帘、空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让老年人始终处于一种舒适环境中;医疗机器人可定期为老人做医疗检测和护理,传感器随时监测老年人身体状况,如遇到异常情况或机器人难以處理的情况,相关数据便能传到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子女手机[13];人机交互系统可满足老人精神生活需求,语音指令、人机互聊和维护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老人精神世界,该系统还能为老年人提供娱乐节目、推送老人兴趣内容和专题讲座,或者让老年人与家人视频沟通,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监测呼救系统可加强安防监护避免空巢老人出现意外,当某一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系统就会自动报险或报警。若传感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人摔倒,智能系统会立即通知亲人和家庭医生,以便及时作出救助[14]。

(四)缓解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我国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比例上升、老人独守空巢成为普遍现象。而未来30年,我国需要提供上门照料服务的老年人数量呈急速上升趋势,如图14。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且质量不高,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可以得到保障,但综合照护能力十分薄弱[15]。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极高,这需要配备专业医疗力量进行看护和处理突出情况。现有护理专业毕业人员少且护理知识技能较为匮乏,难以满足老年护理需求。在机器人研发进程中,已经出现能够协助老人移动、如厕、吃饭、吃药、感情交互的智能产品,其精准、可连续高强度劳动等优点可极大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使其有更多精力去完成机器所做不到的工作。当更多智能产品融合为一个完整系统时,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便可成为老人护理队伍的中流砥柱,帮助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

四、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值得研究探索的养老新模式,它为解决“银发浪潮”下养老服务产业存在问题带来了新机遇,人工智能居家养老可实现如下目标:切实解决老龄化现象导致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换言之,人工智能居家养老重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更全面、更深入、更微观地了解养老服务对象,为养老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生活条件,并提供高效、高精准度的养老服务供给。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能会带来心理和伦理问题、社会结构变化、服务体系和经济模式变化。需要国家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及人工智能居家养老产品发展、培育人工智能养老人才、加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老人智能知识学习和操作培训、保障人工智能居家养老人性关怀等方面做出努力。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居家养老发展并不完善,但是通过各主体通力协作,人工智能将会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9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2]  孙建娥,王慧.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69-75.

[3]  刘鑫.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问题实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4]  刘晓静,张楠.城乡统筹视角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11-115.

[5]  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8-135.

[6]  睢党臣,曹献雨.人工智能养老的内涵、现状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11-119+2.

[7]  梁迎丽,刘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3):24-30.

[8]  张新华.“智慧养老”应先找准定位[N].中国社会报,2015-02-02(A02).

[9]  罗定生,吴玺宏.浅谈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伦理问题[J].科学与社会,2018(1):25-39.

[10]  刘二鹏,张奇林.失能老人子女照料的变动趋势与照料效果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8(6):92-105.

[11]  席淑华,谢少飞.上海某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现况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10):40-42.

[12]  党俊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3]  曹力,马丽丽,汤少梁,等.“互联网+”背景下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及创新模式研究[J].湖南医学,2016(6):861-863.

[14]  鲍烨童.物联网架构的智慧养老世界[J].中关村,2014(6):56-58.

[15]  台恩普,陶立群,萧振禹,等.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J].老龄问题研究,2005(7):1-16.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my country has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The problems of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immature system in traditional old-age care servi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rise of arti- 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it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provide new directi- ons for my count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ld-age care.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 nt national planning,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my country's pension and ar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arget system, system architecture, service process, and management system, we have built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ome care model that us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s the core and obtains home care services through 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It is pointed out t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brings opportunities such as intelligence, precision, convenience,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to the home care model.Alth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t has the potential for deep integration with the pension industry.How t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into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for my country to deal with the elderly care problem.

Key Words: Home elder ca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pulation aging

(責任编辑:许志敏)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