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郑州地摊:一位难求
2020-08-06吴辉
吴辉
郑州市健康路夜市井然有序,时常有城管过来巡逻。据悉,一个摊位的费用,每月需要3000元的租金,且一位难求。不下雨的夜晚,每天都是水泄不通。在嘈杂纷乱的叫卖声中,俨然有一种逛庙会的感觉。
一觉醒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变了。
翻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大家都在哭着喊着要去摆地摊。各种摆摊攻略,也被大家疯狂转发。不管是小商小贩,还是高层白领,更有甚者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入“摆摊大军”的行列之中。
80后记忆中的地摊
笔者是80后,小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摆摊的地方,那里有所有孩童心心念念的一切,不管是穿的,还是吃的,甚至是玩的,都可以从地摊里淘来。为了生计,父母有时候也会把庄稼地的蔬菜水果,挑担拿到地摊上售卖。还是孩童的我,有时候就会跟着父母一起去摆摊,吆喝着自家的东西,有人来买就做成了一笔小生意。
记忆中的那条地摊街,长得有两公里,路边四条长龙,人从这边走到那边,需要一小時,密密麻麻,一摊接一摊。有卖衣服鞋帽的,有卖锅碗瓢盆的,有卖灯具文具的,还有卖古玩字画的,冰糖葫芦、鱿鱼烤串、地摊小酒处处都有,小吃满街,杂耍卖艺,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热闹至极。
只是后来,随着年岁越来越长以及出去上学读书毕业工作,这样的地摊就越来越少见了。
地摊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经济改革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在优化中出现了下岗人群,那时候的人们买了三轮,走上街头,做起了小生意,这就产生了地摊经济,于是,中国第一批下岗工人就成了中国第一批万元户。
地摊经济造就了新型的贸易商贸区。当地摊经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后,便产生了自由贸易市场或贸易区。中国南方出现了常熟、义乌等批发市场,北方也在临沂等地建起了批发市场。自此,全国各地区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其最初的运营支撑标的就是地摊,可以说,地摊经济引导了中国店铺经济,也引导了我国终端消费的繁荣。
实探郑州市健康路夜市
当笔者工作后,记忆里的地摊,又在郑州市健康路夜市见到了。只不过和小时候见到的地摊还是不一样的。小时候见到的地摊,从来都是杂乱无章的,卖的东西也不是很贵,一两元的物品随处可见。就连摊位,也不用交任何费用。但健康路夜市,却是井然有序,时常有城管过来巡逻。据悉,一个摊位的费用,每月需要3000元的租金,且一位难求。在不到1000米长的健康路夜市上,有几百个摊主,每天晚上7点左右出摊,11点多收摊。只要晚上不下雨,每天晚上都是水泄不通。
其实,为了安置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健康路夜市从1999年就组建起来,一直延续至今。据该区域综合管理人员称,最初健康路夜市开始招商的时候,一个摊位每月20元的摊位费,后来涨到一个月800元。不过,经过笔者的实地咨询,当前的摊位费早在3年前就涨到3000元。这次因疫情关闭了3个多月后,健康路夜市在4月29日开市,600家商户“单双号”出摊。
6月7日晚8点,笔者走进健康路夜市,看到这里早已灯火交错,人声鼎沸,街道荡漾着浓浓的烟火气,街道两旁的摊主已经开始忙碌,各种商品摆放得琳琅满目,吸引着来往的市民驻足、购买。
下午6点半,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摊主推着三轮车开始搭架、整理货物准备开摊,7点半至8点,人流开始猛增,中间道路电动车都行驶艰难,摆着摊位的人行道上,花样繁多的小商品让人迈不动步,所有人都只能缓慢挪动。在嘈杂纷乱的叫卖声中,俨然有一种逛庙会的感觉。
因为地摊热,郑州市健康路夜市一条街成了市民必去的打卡点。
除了健康路以外,有市民反映郑州市南三环的某处摊位价格也不低,该区域类似于一个商业广场,环境干净整洁,摊位由一个个小篷车排列组成。工作人员称,一个摊位每月管理费3000元,需要押一付三,也就是说,需要交1.2万元。
同样的热闹,在北龙湖的龙湖里也能见到。
5月1日开始,龙湖里的地摊经营就已开始,由商场主导,引入文创、艺术等零售品牌,商户主动聚合出摊。
6月5日,郑东新区龙湖里夜经济示范区成立。
晚上8点多,一溜灯火通明的露天集市,室内店铺转到室外摆摊,文艺摆件、潮品饰品、传统捏面人等,美观又精致。充足的人流,也让一楼的饮品店、海鲜烧烤大排档生意异常火爆。
这样的地摊,其实已经和传统意义上不需要摊位费的地摊不一样。因为有租金的成本,售卖的产品价格自然不低。笔者多次询问过健康路夜市商品的价格,一双极其普通的童鞋,价格在60元左右,比淘宝的价格还高点。一件童装,价格在39-69元之间。有些商品,甚至几百元起价,和店铺的价格相差无几。当然,个别商品也有便宜的,就拿夏日最常用的凉席垫子来说,价格在60-100元之间,比商超的价格还是要实惠些。
那些夜市练摊人
目前在郑州的“摆摊大军”中,出现了不少开车去摆摊的市民,打开后备厢就是现成的摊位,生意倒也不错。在郑州市CBD的人行桥上,很多人开着车,然后一溜排开就是后备厢集市。
一名女摊主称,自己是上班族,本来就喜欢逛夜市,现在利用业余时间来摆摊,增加点额外收入,每天营业额差不多有1000元。
50岁的于霞(化名)拉着一车鞋在郑州市北环某小区门口摆起了地摊。
6月3日一大早,一辆长安牌的小汽车停在郑州市某小区附近的景观道上,于霞和爱人正从后备厢里把一双双鞋拿出来摆放在地上。小道两旁的树荫将初夏的酷热遮挡了七八分,但两人额头上还是渗出细细的汗珠。
“这疫情闹得人不安宁。”于霞和爱人前两天刚从老家来到郑州,女儿在老家开了鞋店,生意不好做,店里积下的鞋不好出售,两口子就想着来郑州摆个地摊帮女儿卖鞋。
凌晨4点,天还没亮,徐达骑着一辆二手的電动三轮车到批发市场,拉上自己前一天晚上订的各类蔬菜。
42岁的徐达,曾经在老家的服装厂工作,后因工厂搬迁,失去了这份糊口的工作。之后选择摆地摊,到现在有4年时间,其间卖过衣服、年货、海鲜、水果……“只要能卖的我都卖过。”
到达摊位,已经是凌晨5点10分了,“今天起晚了,平时我4点45分左右就到摊位了。”七八点钟是徐达一天当中最忙碌的时候,10点多才有空停下来去打包一碗面条,站在摊位前,随意吃两口。
在徐达看来,摆地摊只是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个两三千元,补贴孩子上学和家里的吃穿用度刚刚好。
一辆二手三轮电动车、一杆秤、20元钱一箱塑料袋,铺开货,一天下来运气好的话,扣除成本徐达一天可以赚三四百元,但这也仅限于天气好的时候。
4年的时间,徐达的摆摊工具从两轮电动车换到了三轮电动车,他开玩笑说,“自从换了三轮电动车,跑路都更快了”。徐达经历了从被城管赶到政策支持。在他看来,摊位是不固定的,哪里有人流,摊位就在哪里,但“摆地摊到底能赚到多少钱,这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
曾经的地摊、夜市、街边店,在中国的商业历史里活跃了千百年,而后因现代城市管理被统一化、规范化,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仍客观存在,于是新的商品交易模式应运而生。
成都是全国第一个允许占道经营摆地摊的城市,促进了10万人就业,26岁的傅傅就是其中很出名的一个。
傅傅白天在服装公司上班,晚上则出门摆地摊,成都允许文明占道摆地摊政策出来后,她摆地摊的收入也增加了。“5·20”那天,傅傅用自己的勤劳所得购入了一辆二手奥迪。
傅傅不仅自己摆地摊,还会在抖音上发视频、搞直播,拥有6万多名粉丝。还有不少看了她抖音的网友,慕名到成都去找她学习摆地摊的经验。
1992年出生的岳磊,最近一直在陕西咸阳成渝福园巷子经营一处烧烤摊位。虽然摆摊时间不长,但是每天销售3000串的纪录,让他成了附近的销售红人。
每天早上5点起床煮面筋、切面筋、买菜、穿菜、摆摊,到晚上12点以后收摊回家,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从166斤瘦到了148斤。
这些练摊人,他们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让生活更美好,让家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