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文明之美的根源探寻
2020-08-06张亦卓
张亦卓
摘要:夏、商、周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时期。在国家与社会制度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巫术祭祀兴起,同时也将艺术带入人民的生活中。在社会逐渐进步的同时回溯古老中国的艺术的源头,能够激发今人对美的深深思考,进一步剖析美的含义,激发更多关于美的灵感。
关键词:中国古文明;宗族;祭祀;巫术与艺术;美;社会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31-02
一、文明古国的社会发展与祭祀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一大文明古国,拥有着长久而灿烂的历史。依附于这片古老士地上的美,若要最根本的找到源头,便只能是滋生于人类的活动。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只能通过最简单的官能感受来将经验进行积淀,达到理解和想象目的,然后将它们付诸于一种现实性的表达。美由此而来。
夏、商、周这三代是中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三代的世系制度尚不清楚,但宗系决定政治地位这个原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古代城邑是在一片旷野中建立的,是宗族掌权者们的政治堡垒。城邑的数量及其庞大,在政治的地图上连接为一体,成为行政控制和财富分配的分级系统。“国”的概念,就是通过城邑的出现确立的。等级不同,地位不同,每个国拥有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也不一样,城邑的数量也不同。时光流转,经过讨伐吞并的过程,国的数量减少,而城邑却增加了。再经过政治结盟,贸易往来等一系列的活动,国越来越少。虽然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数目在减少,但是每个时代仍是存在除最显赫的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的。
夏商周时期人们的联姻是一种延续性关系。为了使自己的宗族和国家发展壮大,每个宗族的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将姻亲的范围扩大。这种拓展,是在不同国家间,不同氏族间扩散的。各种族群通过通婚互惠,他们按照亲族关系和军民互动形式,在政治层面中将彼此联结到一起。
当城邑和层级渐渐明显时,亲族本身就获得了巨大的权利。统治者希望得到他人的拥护,于是便有了道德权威与强制力量。王需要依靠道德的存在获取认同,巩固自己的统治。一个王朝的覆没是由于君主無德无道,而新王朝的建立是成功找回道义的行为,成就功业,符合民众的心愿。统治者通过祭祀等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行动无误,证明自己的凝聚力量。祖先们取得当时的地位,不是单靠出身那么简单。在功德方面,他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感恩祭祀,心怀仁慈的君主都能使王朝保持自身的生命力,而凶恶卑鄙,粗暴无良的君主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一败涂地,断绝香火。
巫术与艺术是当权者维护统治的手段。三代王朝创立者都十分在意对于巫术的使用。商王喜问卜风雨祭祀等,在卜辞中也有求雨占梦的内容。商王不可否认成为了巫师,他与众多宗教的助手一起进行巫术活动。他们相信烧甲骨底部可以占卜,对于骨头的裂缝代表的含义赋予多种解释。虽然也许这些在今人看来都是无稽之谈,但是也没有证明它们完全为妄想的证据。除了巫术,艺术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商周时期喜爱在青铜器上雕刻猛兽,准确来说是珍奇异兽。动物张开大嘴,人头靠近或就在兽头之下。人头或人体与兽头或兽身形成垂直角,所有动物纹样都与虎形相似,然而组合方式却有重要的差异。古人认为有些动物能通天地,能帮助统治者与上天展开频繁的交往。在巫术活动中,这些动物也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比如,他们相信龙蛇能助巫师升天。占卜本身就是借助甲骨来实现的,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出人们认为动物形象是沟通天地的工具。
虽然大部分被用在祭祀活动里的动物形象都是现实中没有的,但是祭祀时真正牺牲掉的都是牛羊猪狗等在人们身边的动物。饕餮、龙之类的神兽,虽然不是真实的,但却是从这些最普通的动物转化而来的。这些普通的动物经过人类的想象成为沟通天地的主要媒介,而君王对印刻着这些动物的青铜礼器的占有就表明了对天地沟通手段对占有,对知识和权力的控制。而这些动物作为王室和巫师的助手,应该也会是有等级区分的。
关于文字发明的传说是它出现在战国时期。然而经过考究,中国的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发展历程,并且可能是在几个独立地区产生的。刻画纹分布的范围遍布全国,各个符号均为单个出现,并不能连缀成书面语言。虽然只能说这是一种习俗,但它至少是符号,是中国最早文字的来源之一。古代中国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因为它们可能是从亲族政治和宗教权力的符号演变而来的。人们掌握了死去的祖先的知识,汲取过去的经验发明文字。商代有专职着运用文字规划历史,文字被用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权力。运用文字的人便如同过去的宗教媒介角色,而文字的则如同与祖先沟通的角色。
中国古代统治者通过控制少数几项关键资源来聚积各种巩固统治的手段来占有手段。鼎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九鼎为国家的象征,地方各国的动物图像和金属都包含其中。周王控制诸侯国对金属资源的利用权和所有权。帝王对青铜礼器的占有,就是代表着他统治的合法。自然便是最大的财富,拥有它们才能达到被人拥护,控制土地的目的。控制各种资源,也代表唯我独尊的权力独占,代表与祖先沟通的权力仅在帝王手中。
古代帝王在死去后墓穴中总会放置多种随葬品,其中最能彰显权力的便是青铜器。青铜器是王族主要的财富象征,它代表掌权者的荣耀。所有的奢华祭祀活动都是以青铜器作为媒介的,青铜器上的动物图案也是媒介的一部分,古代帝王对手段对独占在此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中国的青铜器制造并非易事。帝王们控制了自然,就自然控制了铜铁锡资源。这些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有需要大批人力。控制了青铜器,就控制了整个国家,控制了人群,控制了技术。大规模的青铜器制造,对精确度时间计算和作坊内部的各项工序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占有青铜器是最高权力,最高富贵的象征,也成为了古代帝王们最为重视追逐的对象。
古代中国的社会是建立在父系宗族的体系之上的,其中有明显的等级之差。这个社会的形成带有暴力的烙印,有以动物为媒介的祭典,还有对财富的渴望和炫耀。政治兴起,权威兴起,文明作为兴起的结果,也在兴起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统治者凭借文明树立威信,行使政治权力后又产生新的文明。权力的确立和拥有是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不同政治部落发生争执冲突,新的政治层序会接踵而至。权力和财富相互依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而社会的进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下往前的,这是一个无限的渐进过程。
二、诞生于巫术与祭祀的古国之美
遥远的图腾和巫术礼仪虽已沉寂,但是如今流传下来的图案却成为人们对于中国古文化之美的重要认识模块。从遥远的神话开始说起,女娲、伏羲、轩辕、烛龙等形象多是人面兽身。在古老的人类世界,人们接触到的实物似乎只有自然。女娲与伏羲皆为蛇身人首,山间诸神皆龙身人面。蛇是怎样进化为龙的呢?书中说到“人心营构之象”,人们与蛇都降临在这个世界,手无寸铁,身无寸缕。唯一生存下去的机会便是靠着生的欲望探索这片土地。探索的越多,越能够寻找到更多赋予自身的东西。添上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才成为龙。民族象征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
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在确定图腾,祭祀对象和各种代表图标时,人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美。美都是后人发掘的,在一个与那时的社会无关的时代才能客观地去评价那时的美。而当时的人们对各种图案充斥着不同的感情。信仰、盲从、激情、劳动、战争、生命……图腾穿梭在各种文明活动中,被人们用做斗争他人和劝服自己的工具。它是一种意识物质化的证明,这个证明被流传千年,在漫长岁月里被后人从审美的角度考究。
古人们简化图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只是将普通的自然之物经过自己的拼凑变成图案,再一步步简化而已,最终达到的效果却令人惊异。再没有色彩认知的时代里,线条和形状似乎是一个图案最重要的了。其实远古人并不可能被教以美学理论,但线条的流畅与交叠,图案的平衡,構图,比例却都做的很不错。他们知道对称,居中等一系列“美”的方法。图案的效果也非常强烈,简单富有天趣,或许真是神灵赋子的也说不准。由于社会进一步发展,皇权政治成为社会的主流。青铜器上狰狞的刻纹成为了新的“美”。其实说到底,每个时代的美,难道不就是每个时代最为推崇的吗?夏商周多出昏君暴君,狞厉残酷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文化也自然而然地被影响。宗教观念变的淡泊,人为犬马,但正是这样才会出现更多把残酷事实摆在面前的人。君王以此为美,保卫自己的权利至高无上;百姓以此为戒,只能低头不语。而野蛮与残暴在席卷着社会的同时,也是带领时代前进的力量,这力量带人改变,带人反抗。饕餮的嘴脸脸一面是对人类的嘲笑,一面是对错误的恐吓。
“推己及物”的心理活动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日常对外物的知觉都是如此。我们会将自己的感觉带入普通的物件,将自己的情怀定为物件的属性。我们将客观的东西加入自己的主观元素,让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情感,让它变得生气十足。这种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一种人类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体验。我们给物件加入的属性具有人情味,在科学家看来会觉得这是荒谬的迷信、错觉,欺骗自己的手段。但若将移情作用从我们的生活中去掉,艺术与美学便不复存在了。事物的形象返照人类的情绪与兴趣,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放入自然提供的多种容器中加以发酵才能够使原本的容器成为自己专属的物体形象。我想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方式都是如此,通过各式各样的自我伸张,在欣赏客观自然的同时将自己有意或无意的创造倒入身体中流淌的血液,形成的东西无论是不是美的,都是经过想象与设计的。
意识总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联想。艺术与美离不开知觉和想象,自然也就离不开联想。美感起于意识对物的直觉,或许可以完全省略掉思考的过程,但联想就与思考无法脱开联系了。联想的出现大半基于偶然。它容易使人们的精神涣散,容易使孤立的意象变得不再纯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更多的美与美的形式、带来了促进美感的可能性。
社会中提供了自然、人生、情感等各方面值得探索的东西,人们从这些东西里提取美的具体形象,从而升华对美的认知。不同的美在各自的时空产生之后,作品与创作者周身独特的意境便会相应地产生。在表现艺术的过程中,情与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双方原先的基础上开辟出了新的意义与境界。升华出的境界孕育着美,保护着美不被时间的洗刷和岁月的磨砺侵袭,让观者无论何时都能将自己代入作品中感知那绵长的美的意味。
自然与生命的灵气合二为一,相互感受,相互糅合,将彼此需要的东西注入空明的容器,这个过程中,世界与人心都是包容的,将吸收的一切都浸入了历史与未来。俱往矣风流无数,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美的历程,必将永远继续。身处这个时代,如何发掘时代自身的美,如何把握时代自身的美,似乎是最值得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2009.
[2]朱光潜.谈美[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6.
[3]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