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三段婚姻(二)
2020-08-06木匠
木匠
苏轼与王弗结婚以后,他们相处的方式并不是像赵明诚与李清照,又或是陆游与唐婉新婚燕尔时的那般如胶似漆,但他们感情的热度,却一点也不比那两对少。曾有人总结说他们爱情是“温馨多过浪漫,凝望多过誓言,没有感天动地,也不求有感天动地,却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讲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吧!
但苏轼不能永远地待在家里,守着王弗,关起门来,过他们的小日子。他还有一件他必须要去做的事没有去做,那就是进京赶考。
公元1056年,20岁的苏轼终于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告别了家乡,前往洛阳,准备参加来年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即考进士的考试)。
当他们父子来到洛阳时,已是暮春时节。年轻的才子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一边享受着众人惊艳的目光(他们一到洛阳,便去拜会了欧阳修,希望能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赏识。欧阳修在读了苏氏父子的诗文以后,立时就被他们的才气与飞扬的文采征服了。当他们走了以后,欧阳修还对自己的儿子说:“三十年以后,此子(苏轼)的名气肯定会超过我。”连欧阳修都这么欣赏他,他就是想低调也不可能了),一边思念着远在家乡的妻子,很快就新作了一首词———《一斛珠·洛城春晚》: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見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转年春天,会试如期举行,这一科的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轼和弟弟苏辙都如愿以偿地考中了进士(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和他们一起来考试的父亲苏洵,却并没有进入考场)。
关于这次考试,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试考完后,副主考官梅尧臣在阅卷时,发现一位考生的作的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十分精彩,于是,就将这篇文章拿给了主考官欧阳修看。欧阳修读后,以为这篇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文采,都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佳作,但就在他要将该生取为第一名时,忽然记起自己的“入室弟子”曾巩(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参加了此次考试,因为试卷在收上来后,都经过了重新抄录,并将考生的名字都糊上了,这么做,也是为防止作弊。所以欧阳修也不知道这位考生叫什么名字。该不是曾巩写的吧?他想。如果真是曾巩写的,自己将他取为第一名,会不会有人说闲话?思虑再三,欧阳修最终还是决定将此生取为了第二名。不过,很快他又看到了苏轼的墨义卷子(士子笔答经义,谓之墨义。这场考试,墨义考的是《春秋对义》),轼的这篇墨义亦作得十分精彩,便大笔一挥,给了第一(当然,他在打分时,同样也是不知道这篇墨义乃是出自苏轼之手)。
那么问题来了,苏轼在这场考试中,最后考中的是第几名进士?经查:是乙科,赐进士出身,低于进士及第,高于同进士出身,具体名次不详。本科一共取了338名进士,他大约应在30到100名之间。那前面说到的这个第一、第二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会试的内容,一共包括:诗、赋、杂文各一篇;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也就是说,苏轼只是在策和对这两门上,分别考了个第二和第一,而在真正决定名次的殿试上,发挥也就一般。
但苏轼确有一次考试的成绩,震惊了全国。即他后来又参加了一次制科考试(制科考试是朝廷在科举考试之外,设立的一种目的在选拔非常之才的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员都是由朝中的大臣推荐的,制考考试的过程要比科举考试还繁琐。考生们都要先参加一次预试,然后,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了一个第三等。可不要小看这个第三等,这个第三等可是比状元还要牛。因为制科考试虽然名义有第一等和第二等,但那都是虚设,实际可以考取的最高等就是第三等。且在两宋三百余年间内,举行过一百多次会试,而制科考试只举行过22次,宋朝的科举考试,一科就会取二三百名进士,而22次制科考试一共才有四十多人考中,其中考中第三等的更是只有四个人,苏轼是第一个。
闲话之后,咱们言归正传。
苏氏兄弟考取进士后,还没等到授官,就接到了母亲病故的消息。于是,父亲苏洵就带着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回到了蜀中。母亲去世,固是十分悲伤之事,但对苏轼来说,却也因此在与王弗分别一年多以后,就又团圆了。
嘉祐四年十月(公元1059年),苏轼丁忧期满,回到京师。同时,也把王弗也带到了京城。六年,苏轼“三年京察”期满,就在欧阳修等人的推荐下,参加了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个制科考试,之后,便被授予了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轼任签书凤翔府判官期满,还朝,又被任命为了判登闻鼓院事(隶司谏,凡文武官员有事关朝廷政事、军事机密、公私利害等建议,或请求恩赏,申述冤枉,贡献奇异术等,如不能依常规上达帝年,可先到登闻鼓院呈递事状,如受阻抑,则再报告登闻检院)兼直史馆。
在此期间,王弗始终都是跟在苏轼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起居,并时时提醒他,在官场上混,切忌任性冲动,堪称是一个贤内助。比如,当苏轼头顶着制科三等的光环,去到凤翔后,他的顶头上司是名叫陈希亮,是个子小、眼睛又斜的人。而且他这人脾气还特暴躁,张口就会骂人。苏轼忍了他几次,终于忍无可忍,便跟他对着干了起来,根本不惧他的惩罚。
王弗看在眼里,细心观察,在一次去衙门里送罚金回来后,就很委婉地对丈夫说,老太守是个好人,凤翔十几个县,都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我猜测,老太守是故意对你严厉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陈希亮已为官数十年,对训练年轻官员,甚是心得,各种磨砺之法都能信手拈来。苏轼也是在很多年以后,才领悟了老太守的一片苦心,后悔自己当初年轻气盛,少不更事。
苏轼自己也曾回忆说,自己有过一段很二的岁月。当时,因欧阳修在编写集古录,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考古之风。于是,他也跟随着潮流,四处收集文物。一次,他发现了一座古墓,就想挖出来看看。王弗当然不愿丈夫去做这种盗坟掘墓的勾当,于是,就对苏轼说道“:你的母亲吃斋念佛了一辈子,如果她老人家还在的话,一定不会允许你这么做的。”苏轼听后,十分惭愧,遂放弃了挖坟的念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