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逃离思维异化:认识论视野下《摩登时代》的延伸意义
2020-08-06郭新华
郭新华
1936年,由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导演并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在美国上映,这部影片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该影片此后成为了卓别林人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失业、机械性重复劳动、流离失所,种种情节无一不在反映资本主义工业时代所带给人类的“异化”这个主题,而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作品,其意义能跨越时代带给人们指导。在过去的时代,它拥有讽刺资本奴役工人的尖锐社会意义,而在当今和未来,这种跨越时代的讽刺力量,依旧可以穿越时空,在新的社会背景和认知角度下给予我们新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追求幸福和个人企业之间的冲突:劳动的异化
首先,在了解思维异化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摩登时代》本身所展现的“劳动异化”主题,这个主题与我们后文的思维异化主题相连,是一种转化延伸的关系,有许多隐喻观点上的相同,在理解原初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说认识论视野下的延伸意义。
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于单向度的社会以及单向度的人的概念与定义,他用“单向度”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及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地协调作用,马尔库塞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在“双向度”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合理地、批判地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人们的生活是分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这两部分的,而这两者又有差别,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文明中,社会和人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正如《摩登时代》开场白指出:“这是一个关于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在工业化的时代里,人们的内心自由被侵占,私人空间被技术现实所侵占和削弱。
在影片中,随着机械化流水线的使用,众多工人沦为流水线上某一环的操作者,不断地重复同一种动作,进行机械化的工作,而随着传送带速度的加快,工人们也必须加快手上的动作,短暂的休息时间也被工厂的老板用大屏幕所监控,没有任何的个人隐私空间。此外,为了缩短时间,增加竞争力,资本家开始实验一种自动喂饭机,因为工厂老板不肯亲自实验,于是老板和实验员们找了就在吃饭的主人公查理来实验这台机器。影片中的主人公查理被固定在自动喂饭机的座位上,一动不能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动喂饭机逐渐失灵,以致导致了非常折磨人的过程,喜剧的情节之下是讽刺的可悲意味。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查理仿佛成了这个巨大且荒诞的机器的一部分,正如影片前面工人们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以及主人公查理掉入流水线之下的巨大齿轮所带来的隐喻一样,在工业时代,人开始沦为机器的一部分,没有私人空间,没有自由,更没有去追求自由的能力。在这场个人追求幸福和个人企业的冲突里,人成了企业追求效益的囚徒,人性在这一过程中被抹杀了。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1]
另外,马克思在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体系中详细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生产的,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产生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从而使工人的剩余劳动量大量增加。可想而知,在这一过程中,工人无法在劳动过程中感到幸福,工人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劳动的过程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强制的劳动。电影中主人公在流水线式的工厂上形成了习惯性的拧螺丝动作,以及习惯性的打卡制度,以致最后精神崩溃都能看出这种对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被异化了,劳动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需要,但在异化的劳动状态中,人的劳动成为了一个外在的对人进行压迫的力量,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工人劳动的价值被资本奴役得也就越深,而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了,人與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手段和工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在影片的最后,当主人公在女主角的帮助下来到咖啡店工作后,因为忘记了歌词,所以只好进行即兴演出,而这场即兴演出居然非常成功,主人公最终因此获得了满堂喝彩。我们看到,在多次失业之后,主人公终于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且自己能乐在其中的工作,这正如马克思的定义,认为人类的劳动应该是工人自主、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人公在这一劳动的过程中是享受的、幸福的,且自觉的。
表现劳动异化的电影同时代并不多见,卓别林本人后来也因为一系列偏左政治观点的影片而被驱逐出美国,可以说《摩登时代》是反映这一主题的先锋之作。此后表达劳动异化的电影还可以见由戏剧《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改编而成的一系列电影作品,电影中的主人公威利一直努力工作,但他的劳动却并不能为他带来幸福,他只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到痛苦和煎熬,他一直到死前,其工作都是为了偿还房租和水电费。
同样是表现劳动的异化,这两部伟大作品在手法上并不相同,前者用讽刺和夸张的喜剧表现手法,用巨大的机械齿轮以及各种具有隐喻性的事物来达到效果,后者的《推销员之死》则利用对比的手法,将威利的父亲和威利的生活进行对比,威利的父亲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个推销员,他们早年一家人乘坐在马车上,四处周游同时兜售微威利的父亲的小发明,但这个过程中威利的父亲是开心的,一家人也其乐融融,这与此后威利痛苦的推销工作和与家人之间的冷漠尖锐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就了异化之前的劳动和异化之后的劳动的对比,而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
二、新时代异化的转变:从劳动异化到思维异化
战后表现异化主题的电影层出不穷,但表现劳动异化的已经非常少见,突出的例子比如《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同样有部分表达劳动对人的异化的观点,用主人公的父母变成猪的情节来达到讽刺效果。而此后的电影表现的异化主题向着科技异化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两个方向发展,这其中比如表现科技异化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银翼杀手》(Blade Runner),还有《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和《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等,皆在展现科技的发展给人类本身造成的异化。此外又比如表现社会生活异化的《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展现了身处社会生活中的青少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迷茫与孤独感。
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电影实际上都有表现手法和方向上的差异,《摩登时代》看起来是这些作品中最早期的作品,但其隐喻情节却可以跨越时代,隐喻更深广的社会人生。同卓别林之前的电影故事一样,这部作品同样以小人物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来展现了小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但同上面表现异化作品相对比,《摩登时代》却是这些作品中唯一一个敢使用如此直白的喜剧手法来讽刺劳动异化的作品。我们说伟大的作品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而伟大的作品决不应该充满晦涩难懂的炫技和无病呻吟。《摩登时代》的意义,不仅在当时是有病故高鸣,更能够在当代和未来给予我们启发和指导意义。这就比如现在我们将要提及的思维异化。
思维是一种认识并思考的过程,认识组成了我们的知识体系。了解思维异化,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为认识论?简单来讲,认识论可以理解为是个体的知识观,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它包含我们如何构架知识结构以及如何认识知识的本质,同时也包括我们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在获得知识后如何对知识进行判断。总体来说,个体构建知识体系的不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发展,如果个体知识构建体系被束缚住了,那么个体注定会形成固化的思维以及固化的观点,其创造力、未来的可能性都会被局限在狭窄的视域内。而我们当今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分工方式,很容易使得我们变成“标准化个体”或者说“标准化零件”,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部分,因而泯然众人,不再具有创造力,不再具有发现更多“可能性”的能力。
在电影《摩登时代》中,主人公查理被禁锢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他成为了这条不停转动地流水线的一环,不停地重复机械化、重复化的动作,工厂只要求他做这个动作,因此他就一直做这个动作,于是他变成了拧螺丝动作的囚徒。影片中有大量的隐喻镜头,来反映人不再是人,而是成为了机器其中的一个零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式分工和当代传授知识过程中的“标准化”个体何其相似,因为需要操作的东西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将工作分解为不同的步骤,然后让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步骤,共同完成这件事,每个步骤上的人只需要掌握完成自己的步骤上的知识即可,但是这种状态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外,当我们传授知识的时候,也开始分门别类,不断地为社会所需要的岗位培养出“标准化的人才”,这样的培养虽然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可能性和创造力,我们看到《摩登时代》的主人公在咖啡厅找到工作,并在机缘巧合之下即兴发挥了一个节目之后,他才真正意义上的找到了适合他且让他觉得幸福的工作,在没有这个机会尝试之前,主人公并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这样的天分和创造力,这就是固化思维的一种表现。
推而广之到更多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固化思维其实無处不在,正如尼克·索萨尼斯在其《非平面》中所说:“这是一种视野的平面化,各种‘可能性会因此锐减,在这里,居民们遵循马尔库塞所称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单向度,他们缺乏进入‘批判性维度的潜能,因而无法突破现状,在这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在这里,连选择都是既定的,对‘可能性的好奇心已经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千人同声,是‘就是如此……它们被分割,被整齐打包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只为最高效地传播信息……因此大家成为了可互换的……标准化个体。”[2]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部分教育方式其实确实塑造了许多标准化的个体,他们可以被互相替换,却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创造出的东西越来越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除此之外,更多的人则被限定的知识视野限定了发展的道路,没有办法前往更高层次的选择,而在高一层次的,其实更多的伟大创造和发现正需要的是从不同视角看到问题的人,是能够走出“平面国”,来到“三维世界”,能够看到更多“可能性”的人。就像在远古时代,我们以为我们居住在龟背上,后来,我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再后来,我们又以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然后又后来,我们又发现,所有以上这些观点其实都有部分的错误,但它们却在突破原有固化观点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于是我们得以离真相又近了一点儿。而这就是突破思维异化的重要性,它可以让我们走在前往真相的道路上。
2015年,电影《小王子》(little Prince)上映,影片在《小王子》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地改编,将一对平凡母女的生活代入到了这个故事里,在这个故事里,小女孩按部就班接受程式化的教育,一个老飞行员走进了她的生活,他们一起去历险,但是假期结束了,生活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故事最终,小女孩解救了世俗中逐渐变得普通的小王子。时间和生活将我们从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就像在故事中出现的那个帽子的画面一样,小孩子会说那是蟒蛇吃大象,但失去创造力的成年人却只会说这不就是一顶帽子吗?
2015年的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其实和当年《摩登时代》所要展现的主题并无太大的区别,因为主人公查理一开始其实和小女孩一样,也是一个被社会机器吞没的人,只不过这个机器是否有实体的区别罢了,而《摩登时代》里,查理在咖啡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极具创造力的工作,而故事最终他和女主角两个人也一起踏上了寻找自由的道路。这其实正可以视为一种对固化的反叛,正是一种对社会机器的反叛,可以视为他们正在一条逃离成为“标准化个体”又或者说“标准化零件”的道路上。
三、如何摆脱思维异化:《摩登时代》跨越时空的指导意义
现在让我们回到标题,所以思维异化具体的定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将思维异化理解为一种思维上的固化,一种平面国内的窄视,处在其中的人被身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知识所限制住,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逐渐持有固化观点、变成“标准化的个体”或者说是“标准化的零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思维异化呢?
后工业时代传授知识的过程正如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式生产,我们身处这种流水线式的培养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创造力,但我们是变化的人,我们有能力转变这种状态,不管是个人的转变也好,还是知识传授体系上的多元化也好,其实我们都拥有转变的能力。
卡尔维诺曾经在其《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说道:“只要人性受到沉重造成的奴役,我想我就应该像珀尔修斯那样飞入另一种空间里去。我指的不是逃进梦境或者非理性中去。我指的是我必须改变我的方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用一种不同的逻辑,用一种面目一新的认知和检验方式。”[3]通过这段话,结合《摩登时代》查理的经历,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当我们陷入思维异化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发现新的视角,来开拓新的空间。
在寻找自己的“可能性”时是如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也是如此,一个球体,身处平面国里的人怎么看都只能看到圆形,只有跳出平面国之后,才能意识到这是个球体而非圆形。还有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通过测影子的长度和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来测算地球的周长的做法,都是突破原有固化思维的例子。
联系、转变角度,更多地尝试,都是摆脱思维异化的方法。在电影《美丽新世界》中,新世界千篇一律,人们按部就班,分门别类,而野人让新世界为之一颤,在变数来临之前,新世界扼杀了其他的可能性,这是对创造的扼杀,最终野人死去,新世界回归原样,一潭死水。而《摩登时代》的结局则通过乐观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在不断地尝试中最终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可能性,直到今天,我们在通往可能性的路上,依旧可以被其指导:既然连一个工人出身,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又为何不可呢?可怕的是即使痛苦,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的可能。
那么,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我们该如何摆脱思维异化呢?首先,我们也许可以采用更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其次,通过认知思维学科的研究,我们意识到语言只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伟大的作品在头脑里永远先是一幅画面,只不过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改变知识和作品的传达方式,比如采用漫画或者说图文结合的方式,又比如电影等影像画面的传达方式来传播和构架知识?再次,多元的知识吸取,不要局限在某一种学科内,试想如果查理永远龟缩在工厂的工作里,他就永远不会发现原来自己居然如此有表演天赋,拓展眼界和拓展知识非常重要,勇于尝试也必不可少。我们的人生正如流动的流水,是可变的,当你意识到自己可以转变时,那也许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2][美]尼克·索萨尼斯.非平面[M].北京:后浪出版社,2019:6-13,27.
[3][意]伊塔洛·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