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市人物

2020-08-06叶仲健

福建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婆子金枝西施

叶仲健

卖鱼的瘦七

通州城,东临海,西靠山,南面盐田,北往京城,横竖两条长扁担街,中间汇出个集市。买卖的东西海得去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土里种的;吃的、喝的、用的、耍的;还有劁猪的、箍桶的、补鞋的、代书的……走江湖卖艺的,偶尔也来这寻一块宝地,表演些障眼戏法拳脚功夫,兜售杀蟑螂蛔虫和强身健体的药丸。有摊有铺,往来相安,赶早兴,擦晌散,面儿总翻新,不变的是这般光景,红火了不知多少年。

瘦七,城东人氏,靠海吃海,卖鱼为生,高挑清瘦,麻秆似的,在家排行老七,故人称瘦七。瘦七卖鱼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大凡卖鱼的,都连带杀鱼。你挑一只,摊主称好斤两,将鱼摔在地上,再将奄奄一息的鱼,搁在血淋淋的案板上,刮鳞,开膛,剖腹,去脏,切断,用清水汰一遍,荷叶包好,系上草绳,让你拎着走。做生意的,想法子招揽生意,再自然不过的事。瘦七却从不杀鱼。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

何来的规矩,瘦七没说。有人猜测瘦七是不想杀生。应该八九不离十。有人笑话瘦七,演戏给谁看?挂羊头卖狗肉,装腔作势。你不想杀生,索性别卖鱼了。你卖出去的每条鱼,不都要入锅?说白了,送它们上黄泉绝路的,是你这个罪魁祸首。用算命张先生的话说:你没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所以说到底,你还是杀了生。瘦七笑了笑,照你这么说,就没有不杀生的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为人娘亲的,生了孩子,不最终都要死?你敢说,所有娘亲,都在杀生?听的人挠挠后脑勺,好像是这么回事。随他去吧,横竖不是自家的事,瞎操哪门子心!

好在瘦七的生意不差,主要是瘦七的鱼——鲜活。鲜活顶关键,帮不帮杀鱼,不是顶要紧。并非所有人家,买鱼就立马下锅。将鱼买回来,养在缸里,待鱼吐尽肚里脏物,想吃时,捞起来现杀,图个新鲜。鲜鱼水菜,吃鱼要活杀,最好莫于过“起水鲜”,在河边起火架锅,鱼一出水,杀了下锅。刚死的鱼,跟死去一兩个时辰的鱼,吃起来的鲜劲,不一样。通州城的人,就是嘴叼!

集市的商会巡差,逮住一个小偷。还真是“小”偷,半大的孩子,瘦骨伶仃得像只白丁鱼,衣衫破得像个叫花子,怯得眼珠子蟑螂似的四处蹿。巡差将小家伙押到鱼肉摊前,谁借我一把刀!没人回应,都晓得这是要动刀子。集市上的规矩,哪根手指偷了,就剁哪根手指。巡差说,你们都耳聋了?瘦七站出来说,半大的孩子,我看就算了吧。巡差说,当初如何定的规矩,白纸黑字写着呢。瘦七说,还是个孩子呢,不懂事,我看就算了。巡差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瘦七说,他偷了啥?巡差说,浆坊厨娘的荷包。瘦七说,没偷成?巡差说,这不逮着了吗?瘦七说,既然没偷成,这事就算了,要有啥损失,我替他赔上。巡差说,都说瘦七不杀生,果然菩萨心肠。不过,家有家法,行有行规,不能说破就破了,不然我如何管理这恁大的集市?瘦七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巡差说,我倒有个法子,就看你依不依了。瘦七说,啥法子?巡差说,你想让我破规矩,我也想让你破规矩。瘦七说,你的意思是?巡差说,你不是不杀鱼吗?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瞧瞧。瘦七为难了。巡差说,怎么,不想破规矩?

浆坊厨娘扯着公鸡嗓子,刚好我今儿个要买条鱼,你替我杀了拎走,我看这小兔崽子鬼精鬼精的,也不想害他丢了手指头。厨娘弯腰,打水桶里捞起鱼。一条黑鲫,活蹦乱跳,水花四溅。厨娘说,就这条!打量一眼小家伙,略作踌躇,瘦七双手接过鱼,走到邻摊前,借你的刀用下。说罢,执刀,垂首,身子前倾,两腿并肩宽。没将鱼往地上摔,也没将刀背往鱼身上拍,瘦七就开始刮鱼鳞。刮完鱼麟,剖开鱼肚,挑出鱼刺,将鱼包在荷叶里,交给浆坊厨娘。一刀一画,一横一竖,不拖泥,不带水,瞧着赏心悦目,仿佛连被杀的鱼,也没受半点儿苦。看这一气呵成的架势,哪里是没杀过鱼的样子!

瘦七说,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巡差嘿嘿一笑,不瞒你说,我也不想剁他葱头小指,我就想让你破破戒。得,放人!朝瘦七磕三个扎扎实实的头,小家伙撒开腿一溜烟跑远。瘦七苦笑摇头,用清水净手,继续卖他的鱼。不过这事嗖嗖传开了。有人过来买鱼,撺掇说杀了带走。瘦七说,我只卖鱼不杀鱼。那人反唇相讥,哟,还装呢,方才不是动过刀子吗?

后来发生的事,是浆坊厨娘传开来的。那几天,厨娘逢人就说,呀,真是怪了,你说怪不怪,那天我把瘦七杀的鱼带回去,竟然没死透,一股脑儿扔进水里,还跟活的没两样,摆起尾巴游来游去。我才不信这个邪,放它进水缸里,过了两天,还游得欢实呢。可那肚子,明明开着竖口呢,还流着血水呢。要不是我家主子嚷着要吃鱼,保不准,那鱼到今天还没死呢。

浆坊厨娘的话,很多人不信。剖开肚子挑掉鱼刺的鱼,活上一两个时辰,还是有可能的,哪有活上这么多天的理儿?难不成这鱼是成了精的?厨娘发誓,我要有半句谎话,天打雷劈!见她发了这么毒的誓,听的人不得不信了。要说鱼成精,自然太怪诞,要说瘦七成精,也只有这么个解释了。

有人问,如何做到的?瘦七不答。再问。瘦七说:思彼刀砧苦,不觉悲泪潸。这话文绉绉的,听的人咬过来嚼过去,似懂非懂。本来有些神秘的瘦七,变得越加神秘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即便这样,来瘦七这买鱼的人,还是很多。

卖豆腐的西施

通州城人吃豆腐,通常被问是要嫩豆腐还是老豆腐。

嫩豆腐细腻,丝滑,生吃,浇上酱汁,佐粥,通州城人常见的早餐样式。嫩豆腐有种极出名的做法——泥鳅豆腐:水入锅,开火前,放入嫩豆腐和活泥鳅,慢火烧热,泥鳅往豆腐里钻,豆腐熟了,泥鳅也熟了。还有一种做法——咸鱼豆腐:将嫩豆腐切成薄片,将盆底铺满,码上腌晒的咸鱼干,放在屉锅里蒸,咸鱼干泌出来的汁液,将底下的嫩豆腐滋养透,相当于另一种极具特色的卤水豆腐。

老豆腐膨松,稍硬,嚼之弹牙,遍布小孔,咬下一口,舌齿生香。通州城人善用老豆腐熬猪骨头汤,滋补得很。必须用老豆腐,老豆腐像海绵,吸饱骨头熬出来的汤汁,比单纯喝骨头汤要好,嫩豆腐做不出那个味儿来。且,做这道菜时,切豆腐,不宜用刀,要用手掰,倘若用刀,味儿就不一样了。

集市上有五六个豆腐摊,嫩豆腐做得最好的是金枝,老豆腐做得最好的是西施。两摊紧挨着。西施真名韩凤英,因人长得俏,就有人戏称她西施,叫着叫着也就习惯了。金枝只做嫩豆腐,西施只做老豆腐。这规矩,自打落摊那天起,便在无形中定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施从没做过嫩豆腐,金枝从没做过老豆腐。有人说,金枝做的豆腐再嫩,也比不上西施。为啥?西施就是一块嫩豆腐呀。豆腐,在通州城人嘴里,还指好看的女人或女人身上的某个部位。

王家少爷从日本留学回来,念叨说想吃嫩豆腐,遣伙计上集市买。金枝家的豆腐当然是首选。

王家的伙计转天又来了,金婶子,今儿个豆腐嫩不嫩?金枝说,嫩,跟昨儿个一般嫩。王家伙计说,你还敢说,昨儿个买你家的豆腐,我家少爷吃了,不爽,老了!金枝说,没理儿的事,我做的嫩豆腐,认第二,没人认第一!王家伙计说,你先别王婆卖瓜,叫板逞能,赶明儿,做一盘最嫩的豆腐来。今儿个,我到其他豆腐摊转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看看有没有比你还嫩的豆腐。伙计挤眉弄眼的。金枝讨了个大红脸,心里那个不服气呀,赶明儿,我定做一盘最嫩的豆腐,看你还敢这么埋汰我!

又一日,王家伙计来了,指肚点点金枝摊前的豆腐,道,果然嫩多了,这盘我全买了,我家少爷要吃高兴了,隔天买你一盘豆腐。金枝乐了,这样倒可以多赚些钱,至少可以提早收摊回家忙活。金枝男人去年砌房子,从屋顶摔下来,把腰给摔坏了,做不了体力活,连石磨都推不动,金枝家的日子,抠抠索索,苦到茶壶盖上去了。金枝说,你也晓得,这么嫩的豆腐,做起来费功夫。伙计说,少跟我扯这些,价钱,亏待不了你。

可是隔天,金枝左等右等,都近晌了,不见王家伙计来。散市,金枝挑着豆腐担子,一路寻到王家,去找他讨说法。王家伙计说,你还敢说,前儿个的豆腐,我家少爷吃了,说还是不够嫩。金枝说,天可怜见的,这么嫩的豆腐,他还不满意?干脆喝豆脑得了,还吃什么豆腐!伙计朝里睃了睃,怎么讲话的!让我家少爷听见,撂了你担子!金枝说,那这盘豆腐怎么办?伙计说,怎么办?挑回去,自个儿吃!金枝说,这不糟蹋嗎?伙计说,话我是搁在这儿了,你要能做出我家少爷满意的豆腐,我出五倍的价!金枝说,你就是出十倍的价,我也做不来,全通州城都做不来!

金枝气咻咻地将这事对西施说了。西施说,王家伙计说的可算话?金枝说,算话又怎样?他想要的豆腐,我是做不来,奇了怪了,王家少爷到底要吃多嫩的豆腐?西施眨眨凤眼,一盘抵五盘,倒是个好价钱。

西施当夜做了一盘嫩豆腐。西施一早送豆腐到王家,正赶上王家少爷吃早餐。王家少爷瞄了一眼进来的西施,心想这卖豆腐的长得还真标致。西施卷袖净手,将豆腐切下一块,葱白似的手拿住了,放在青花瓷盘里,端至王家少爷桌上。王家伙计浇上调制好的酱汁。王家少爷伸筷夹豆腐,一夹,豆腐就散了;再夹,又散了。西施说,我来。接过银筷,夹起一方尖儿豆腐,往王家少爷嘴里送。王家少爷合上嘴巴,喉咙一声咕噜,豆腐溜进肚子里,来了个透心凉。好嫩的豆腐!比我在日本吃的还嫩!西施说,少爷在日本吃的豆腐,怕不是用黄豆做的吧?王家少爷说,对,对,吃不出黄豆的味儿!

王家少爷吩咐伙计把西施的豆腐全买下来。伙计信守承诺,付给西施五倍的豆腐钱。西施临走时说,吃不完的豆腐,放在深井里镇着,吃时再用井拔凉水汆一趟。

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金枝不收,说这是你的。西施说,我只卖老豆腐。金枝说,没想到你嫩豆腐做得比我好。西施说,我喜欢做老豆腐。金枝说,你心地儿好。西施抿着嘴笑了笑,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

王家伙计来找西施,说西施你做的豆腐,忒嫩了,我动不得,本想做一道咸鱼豆腐的。一夹,豆腐碎了;一动,豆腐也碎了;一切,豆腐更碎了。想是大老爷们手心重,就叫婆娘家来,没差!西施说,别急,不就咸鱼豆腐嘛,等晌午,我替你做。

西施到了王家。令人惊奇的是,人家动不得的豆腐,在西施手里就听使唤了。西施拿豆腐,夹豆腐,切豆腐,稳稳当当,一块就是囫囵一块,不散也不碎。难道西施的手没长骨头?除了白些嫩些,也没啥不一样呀。王家上下百思不得其解。算了,不瞎琢磨了。怪不得人家说,西施就是一块嫩豆腐。

卖猪肉的牛耳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像瘦七、西施,都是隐于市的人,不在人前表演,也不与谁较量,若非机缘巧合,看起来也就是寻常人物。

卖猪肉的牛耳,丝毫没有隐的意思。猪都是鸡叫三遍就杀好的,所以极少人看到他杀猪的场景,但他剁肉的架势,集市上的人一眼瞧得见。一拃宽的杀猪刀,被他使唤得如同耍花枪。剁猪肉这活,人家使来,声音钝响,震得石案板都在动,肉末骨屑,四处飞溅,牛耳使来,切豆腐似的,有声音,细听,倏唰倏唰,类似布帛的撕裂声。并非他的刀锋利,有人试过,没什么奇特之处。所以说,刀法好,是牛耳的绝活。牛耳的另一项绝活,不用秤。不用秤,怎么卖?你要多少猪肉,切下一块,一斤是一斤,八两是八两。起初没人信,将买好的猪肉,拎到邻铺的秤上过一过,还真的分毫不差。过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过了。说白了,还是牛耳的刀法好。

牛耳卖肉不用秤,通州城的佳话。有人问牛耳,这绝活如何练成的?牛耳也不藏着掖着。我牛耳是谁?天生使刀的。啥刀?杀人刀!

早年,牛耳在关东做刀客。刀客是关中地区侠士,通常携一种长约三尺、宽不到两寸的关山刀子。说白了,类似杀手。主顾出钱,要你杀谁,你就去杀谁,要对方一根手指头或一绺头发,你就取对方一根手指头或一绺头发。牛耳说过,真正的刀客,杀的都是该杀的人,否则,就是出再高的价钱,也不会出刀。江湖险恶,做刀客的,刀法很重要,刀法不好,接不到单不说,搞不好,轻易就会被其他刀客取了脑袋。此刀客被雇去杀彼刀客,在关东,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牛耳有个刀客兄弟,就被另一名叫龙四的刀客,取了脑袋。对牛耳来说,这个兄弟,很重要。“牛耳”,就是兄弟给取的名号,意有盟主之意。《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诸侯盟,谁执牛耳。牛耳要为兄弟报仇,但牛耳的刀法,比不过龙四。有人说,龙四是关东第一刀客,要打败龙四,只能去找原来的第一刀客,不过他已经退隐江湖,隐居在深山里,那里到处布满瘴气,搞不好会丢了性命。牛耳重义气,不顾身家性命,跋水涉水,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个人。牛耳学到了刀法,其中最精妙的一招,就是“刀人合一”。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挥舞着一把砍柴刀,上下翻飞地切一截木头,说,你再怎么练,都打不过龙四,除非使出“刀人合一”。其实不要命,才是刀法的最高境界,如果你连命都可以舍弃,那你的身体,就是一把刀,一把比刀更锋利的刀。

凭这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刀法,牛耳杀了龙四,替兄弟报了仇。牛耳在关东声名鹊起,江湖上的人都说,牛耳是关东第一刀客。就在他日渐风光的时候,老娘一封家书,把他招了回来。牛耳是家中独子,老娘患了重病,让他回来尽孝。牛耳回到家,看见老娘在菜地里薅草。老娘并没有生病,而是给他相了一门亲事。牛耳想成亲完再去闯关东,但舍不得老娘,更舍不得媳妇。媳妇水灵灵的,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招人怜爱。牛耳想好了,等媳妇生下孩子,再去闯关东的。可儿子出生后,他又舍不得儿子。春上想夏至去,入夏想秋后去,结果冬至了,还是没舍得离开,索性不去闯荡江湖了,干起了卖肉的行当,好歹也是耍刀的。

以上是牛耳自个儿说的。江湖上的事,距离通州城太远,八竿子打不着,像是在说书,是不是真的,无处可考。但集市上的人都见过牛耳媳妇,果真生得标致。有一回,记不得是哪一回,牛耳跟媳妇说了句什么笑,媳妇用肩膀轻轻推了一下。牛耳的儿子,集市上的人也见过,穿着开裆裤,露着小鸡鸡,虎头虎脑的。牛耳说的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牛耳的绝活,是实实在在的绝活,是肉眼可见的绝活。

二蛮子不信这个邪。二蛮子在通州城名声很差,仗一身功夫,睥睨一世,不行侠仗义也就罢了,还召集几个恶棍,霸占城东沙场,胡作非为。通州城的百姓都这样吓唬孩儿:再闹,二蛮子来了!告他的人不少,为逃避制裁,二蛮子给官绅当爪牙,没人能拿他如何。

二蛮子来牛耳摊前,开口便要五斤猪肉。牛耳应了一声,好嘞。使起杀猪刀,杂耍似的,在手中绕上几趟,刀起刀落,将一大坨猪肉,用草绳穿了,递给二蛮子。二蛮子接过,五斤?牛耳说,五斤。二蛮子不说话,提着猪肉离开。片刻,又拎回来,将肉甩在石案上,少了四钱!牛耳朝肉瞄上一眼,便知已被动过手脚,二蛮子是来找茬的。牛耳说,少四钱,补上便是。二蛮子道,关东刀客,不过如此。

说话间,抽出一柄薄剑,剑光闪动间,便晃到牛耳面前。牛耳一提气,横起杀猪刀,将剑抵住。刀剑相击,叮叮当当,快得让人看不清。二蛮子瞅准间隙,剑身长驱直入。牛耳侧头避过,杀猪刀贴走剑身。二蛮子“哎呀”一声,剑已脱离手心。随剑落地的,还有两截手指。牛耳说,剑,带走,手指头,留下,缺四钱,抵了。二蛮子面色苍白,拾起剑,弃指而去。

看客畏畏缩缩聚过来。好事者,斗胆拾起两根手指,搁进秤盘里,四钱!瞧向牛耳的目光,便有了些许畏惧。牛耳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在这做买卖的,不缺斤少两,挨不了刀!若是使缺斤少两勾当,呵呵,拿身上物件抵!

卖药草的婆子

卖药草的婆子,何时来集市,没谁有闲工夫去惦记,也不知她姓啥名啥。仿佛人上了岁数,大名已经不重要,不像瘦七、西施、牛耳,好歹也知个真名。上了岁数的,有个称谓就成,老大爷、老头子、老大娘、老太婆……别人都管她叫婆子。卖的多是晒干的药草,黄芩、金银花、旱莲草、金线莲、白茅根、红苋草、地黄……偶尔也卖一些新鲜的。婆子是城西人。城西靠山,鲜虾鱼蟹是海里的宝,山珍药草是山里的宝。药草装在蛇皮袋里,码放在板车上,拖到集市,卸下来,敞开口子,并排立着。

挨着婆子药草摊的,是卖地瓜的老张。婆子的药摊铺得大,不知不觉越了界,把原本属于老张的地盘给占去了些。摊上生意惨淡得很,被婆子有意无意挤占着,老张心里很是窝火,火苗子一下子往脑顶蹿。忍不住,将婆子的蛇皮药袋踢倒三个,我说你这婆子,咋这么得寸进尺呢?你瞧瞧,你把我的地儿,占去了多少?婆子撅腰将蛇皮袋扶起,将散出去的药草收拾进去,你就两破箩筐,能占多大地儿!老张说,占多大地儿,是我家的事,该属于我的,就是我的!老张开合嘴皮,伸长脖颈,一冲一冲往婆子面前拱。将蛇皮袋往回挪挪,婆子说,得,得,莫生气,还你便是。

转日婆子没敢再占老张半寸地儿。随后老张也挑着两筐地瓜来了。刚撂下箩筐担子,却见那婆子供着几束香,用洋火点着了,东拜拜西拜拜,前拜拜后拜拜,尔后将燃着的香,插在一截胡萝卜上。风一吹,香火味儿老往这边飘。老张说,婆子,你这是做甚?咒我死?婆子说,哪敢咒你死哦!我拜的是药神。我这个采药草的婆子,要谢天谢地,要谢山神谢药神。老张无言以对,心里道,昨儿个刚生隙,今儿个就烧拜,不是咒我是啥?话说回来,人家在自个儿地盘上做妖蛾,你能管得著?见老张哑口,婆子也没搭理他,对着街面招呼,胃口不好的,买点茯苓呗!

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香火,婆子日日不落。瞅着瞅着,老张也习惯了。或许是自个儿想多了,婆子并没有诅咒他的用意。

一个月后,集市上不见了婆子踪影,原来的药摊子空出来,被一个卖蛤蜊的给占了。难道是婆子不卖药了?老张寻思,不是卖得挺好的嘛,怎么说不卖就不卖了呢?婆子一连数日不来,老张仿佛丢了些啥,刀子嘴豆腐心,觉得自个儿对不住这婆子了。人家不就占你巴掌大的地方吗?至于要这么撵野狗似的撵她?再说,自个儿的地瓜卖不卖得俏,跟地儿也没多大关系呀。哎呀,早知道对她和善一点了,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何苦这么为难来为难去?一连几个晚上没睡好觉,清晨起来浑身没力气,也吃不下饭,挑着担子晃晃悠悠,吃不得劲,老张差点儿栽了跟头。

有个年轻人来老张摊前,将一束麻绳捆扎着的檀香递过去,这是我娘给你的。老张说,你娘?卖药草的婆子?年轻人说,是的。老张说,你娘给我捎这干啥?年轻人说,前几日我娘进山采药摔伤了,一时半会儿下不了床,嘱托我把香带给你,没事烧着闻闻。这香,我娘用药草做成的,我娘说了,你有肝病,多闻闻。

老张半信半疑,犹豫着把香收下,却也留了心眼。这不沾亲不带故的,不能人家说啥就啥。万一是在报复他陷害他,依了人家的话,把香点了天天往肚里吸,那岂不等同于伸脖子过去让人家砍?可是万一婆子没骗他呢?最近身子是有些不得劲,总觉得这里那里都不巴适。穷苦人家,没病到下不了床,很少去看医生的。性命攸关,开不得玩笑,老张决定跑一趟同仁堂,让坐堂医生给瞧瞧。老医生望闻问切一番,问道,是不是时常夜不能寐?老张说,是。医生说,是不是时常恶心犯呕?老张说,是。医生说,我给你开七帖药,回去吃吃看,如果没效,另求高人。老张咯噔了一下,啥?医生说,肝阳亢盛,医药罔效呀。老张听出来了,这病重得很,婆子没骗他。没骗就没骗吧,大名鼎鼎同仁堂医生开的方子,总比吃不得喝不得的香火好吧?先试过再说。

老张将药熬了服下,连地瓜摊也不摆了。连服了五天,好像没见效果,除了多撒几泡尿,还是吃不好睡不好,手脚瘫软得像被抽去了筋,见地儿就想躺。剩余两帖药,老张也不吃了,当夜将一炷檀香燃了,插在卧房条案的破香炉里。接连几夜没睡,老张躺下就打迷糊了,那晚睡得格外香甜,连往常一两次起夜也省了,转日醒来神清气爽,恨不得跪在婆子面前磕几个响头。

婆子个把月后才来卖药草。婆子出现的那一天,老张高兴得手舞足蹈,惊呼,呀呀,呀呀,神医婆子回来了。老张嘴上没把门,早把婆子的事传出去了。也就是说,婆子的名声,已被带出老远。众人纷纷围拢过来,求婆子给他们瞧瞧。婆子说,我哪是什么神医?要瞧病,你们得去找医生,我老太婆子,只懂卖药草。

有人说,关于婆子“以香治病”是讹传的,是老张跟婆子合演的双簧。树老根多,人老识多。别小看这些上岁数的,人家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哩。可不,打那以后,即便婆子没正儿八经地给人瞧过病,到她这买药草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卖山楂糖的李三儿

冰糖葫芦,在通州城,叫山楂糖。顾名思义,山楂裹上糖,讲究的,再撒些芝麻。这东西,毛孩子爱吃。大人并非不爱吃,只是没那么渴望。岁数大了,对吃食的贪馋,是一日日走向衰微的。所以,吵着要吃山楂糖的,都是毛孩子。只有过大年,成年人才有闲工夫吃上几串。

做山楂糖的,通州城不算少,但大多只在过大年做上十来天,添个油钱。正月里,大街小巷,多见卖山楂糖的,元宵一过,再找卖山楂糖的,不容易了。从年前做到年后的,也就李三儿。李三儿没做其他营生,就在集市上卖山楂糖。来集市的毛孩子不多,会给自家孩子捎带回去的也少,李三儿的生意咋做好?明眼人瞧得出来,与其说李三儿卖的是山楂糖,不如说卖的是一种玩法。啥玩法?摇豆子。豆子也就是骰子。豆子是通州城人的叫法。

驮着插满山楂糖的稻棒,李三儿随身必带一个拨浪鼓和一个豆子盅。到了集市,摇动拨浪鼓,噗窿咚,噗窿咚……做买卖的,闲下来的空当,听见脆鼓声,招手。李三儿走近,买,摇?摇。将手上的拨浪鼓换成豆子盅,李三儿说,几串?两串。李三儿说,你先还是我先?你先。李三儿摇,两粒豆子在盅内哗啦滚动,开盅,十点。那人一瞧,哎呀,输了输了。心里却没认输,接过盅子,上摇摇,下摇摇,左摇摇,右摇摇,开,六点!李三儿说,还玩不?玩。李三儿说,几串?还两串。李三儿说,谁先来?还是你先来。李三儿接过盅子,漫不经心地摇了摇,开了,七点。那人大笑,看你能!抢过盅子,凑嘴边吹口气,摇得皮肉直晃,开了,八点。乐了,没亏没亏,将盅子还给李三儿,不玩了。李三儿从稻棒拔下两串山楂糖,换过对方递过来的两串山楂糖钱。跟买有啥两样?结果是没啥两样,可过程不一样,图个乐子呗。人活着,不就一个过程,不就图个乐子?并非那么巧都打平手。若是李三儿输,等于免费请对方吃;若是李三儿赢,对方除付输的钱,大抵还会买上一两串。貌似不这样,输的就不是钱,是面子。多大个钱!

不摇豆子,单靠吆喝,生意做不起来。做起来又怎样?赚的也是小钱,维持生计罢了。好在李三儿心也不大,没想过靠这发家致富。李三儿看得明白,人,都是贪心的,赌,就是贪的一种。那些跟你玩豆子的,再怎么不当回事,终归是赌。看他们摇豆子的姿态,瞧他们开盅子的神色,跟赌桌上有何两样?

通州城,好赌的人不少,城南赌坊的生意,每晚都是人挤人的。进了赌坊,输赢就不是几串山楂糖。输红了眼,输炸了毛,输得身无长物,输得倾家荡产。输光了,不甘心,借高利贷。放高利贷的,也是赌坊里的人。利滚利,比屎壳郎滚屎球还快。

卖大头菜的李狗子就被赌坊的人追到集市来了。几个凶神恶煞将李狗子的菜坨子踹得满地儿打滚。临走撂下话,三天后不还钱,就把你家媳妇卖去窑子。顾不上收拾,李狗子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肩膀一耸一耸的,像个娘们。能怪谁?自个儿手贱,去赌钱,那是你能去的地方?现在好了,把媳妇都输了。李狗子是李三儿本家。李三儿走过去,将稻棒杵在地上,彎腰将大头菜拾进筐里,输了多少?李狗子说,前后两百,欠了一百,就个把月,变成一百五了,呜呜,你叫我如何还得上呀。李三儿说,玩的是豆子还是牌九?李狗子说,都试了手。李三儿说,输这么大了,还叫试手?李狗子一脸羞愧。李三儿说,以后别赌了。

两日后,还在集市上,李三儿将一百五十块给了李狗子。李狗子瞪大眼珠,你这是?李三儿说,一百五十块,我帮你还上,以后别再赌了,今儿个,当着大伙的面,你发个誓,若是再赌,这一百五,一分不少,得还我。李狗子举手发了毒誓,再朝李三儿打揖,三哥今后想吃大头菜,我送你家去。李三儿说,谁爱吃你家大头菜!

这事长了脚,跑遍整个集市。一同传开来的,还有李三儿在赌坊里的事。晓得不?昨儿个,李三儿,在赌坊,玩豆子,二十把,把把没落下,全满点!不是吧?要这么能,李三儿还卖什么山楂糖?这不洋炮打雀儿吗?

这话是当着李三儿面说的。李三儿说,我不赌钱的。你不赌钱,上赌坊?李三儿说,我只是帮李狗子拿回属于他的东西。得得,别摆菩萨架子,你说你不赌钱,每天揣两粒豆子干啥?不是赌钱?李三儿说,自打我在这卖山楂糖,跟你玩了十回,你赢我五回,我赢你五回,高个子坐矮凳,矮个子踩高跷,扯平!转向卖杂货的王猛子,我跟你玩了七把,我赢你四把,你赢我三把,我欠你一把,这账我记着呢。又对狗肉店的二呆子说,你呢,赢我六把,输我五把,还欠我一把,我也没忘!听的人半天没回过神,这些事,他们根本记不得了,在心里算算,前后下来,貌似还真没什么输赢。这李三儿,不仅有手摇豆子的绝活,全身上下,还挂满算盘哩。

跟李三儿玩豆子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说,跟李三儿玩,关公门前耍大刀,只够舔他脚丫子,还玩什么呀。做这营生的只卖不赌,不如回家撒豆种薯。李三儿说,我要改行了。嘴上这么说,老久过去了,还在集市上,卖他的山楂糖。

责任编辑林东涵

猜你喜欢

婆子金枝西施
猪肉西施
夫人与婆子
赶驴
赶驴
母语的牵引与表现的奇效——论魏金枝小说的方言运用
握手
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
懒婆娘
《庄子说》(十三)
浮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