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边的钢琴》:后现实主义的开拓书写

2020-08-06李锦秋

福建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龙现实主义钢琴

李锦秋

2017年,我在《当代》上读过一部颇有人生体悟的中篇小说《童话之石》。2018年,《人民文学》刊发了一部反映当下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海边春秋》。2019年,《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第5期刊登2部小说,其中一部是《海边的钢琴》。它们同属于一位作家:陈毅达。

《童话之石》让我知道了一个铁城,《海边的钢琴》则延续了我对这座城的想象,那些流淌的生活交织着美好、温暖、泪水和向往,引人深思。《海边春秋》让我记住了岚岛的那片生机盎然的海,一个挂职的文学博士刘书雷,还有一群热血奋斗的海边人;而一个独特的海岛海龙屿在《海边的钢琴》里鲜活而立,浸透着一个回归故里的高级教师金大成新际遇下的人生况味,同时也揭开了许多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如果说《童话之石》是安于山,《海边春秋》是眷于海,那么《海边的钢琴》则是山海的交汇。

初读全文,感觉这部小说立足于铁城和海龙屿的主阵地,采取倒叙,将现实的叙述与往昔的追忆交错,运用女性人物主导男性人物生活、男性人物串联女性人物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来叙事,并以笼罩式的隐喻,于人生纵横、时空捭阖之中构建出一个立体、开放的生活整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正如作者笔下对音乐的描述:“有着更大更多给人想象的空间。”单从这个特殊整体的创造来看,《海边的钢琴》暗合乎《文心雕龙》所载的“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也”的意蕴,当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实践的一种继承。

我们知道,现当代小说的发展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与渗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接连登场,呼吁回归现实主义写作的声音也渐增。当我们一起简单梳理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不难发现:从伤痕文学的呼吁疗治时代创伤,到反思文学的审视历史、探索人的心灵世界,从改革文学的进入现实、关注改革带来的社会特别是人的各种观念的变化,从寻根文学的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到先锋文学后期的对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的文本重归,从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以认同的姿态来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现实,到底层文学对中国底层社会现状之普遍的、深层的人文关怀和独立思考,乃至80后写作的青年亚文化反叛性、边缘性、游戏性等表现,文学的创作在人的关注上从典型化转入大众化,对社会的关注从高处走向更广阔更深层领域,其中的个性化、人文性、历史性、矛盾性、复杂性、多元化等综合写作思维的需求日益突出,小说创作已被置于对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纵深度有更强烈的体验感的新阶段。

因而,有人把镜头对准了后现实主义写作,并从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解构中,提炼出了人生观建树的独特性、存在关系的适用性、艺术意境营造的多原则性、形象结构艺术评价的含混性、文化对话的多边性等特点。在这种视野下品读《海边的钢琴》,我们发现它正散发着浓郁的后现实主义文学馨香。

首先是建构多元主题之下的积极人生观。在作品中,金小可在学习、事业上顺风顺水,一路从学霸走到商业精英,其生活轨迹向我们证明了那种对美好、个性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如此执着、给力。杜品受骗负债一身的现实,让她在异乡海龙屿的天空下,一步步搁置原有对钢琴艺术的热爱,带着对金大成爱的感恩和诀别之意,义无反顾地追随神古事业。两者相较,是初心的坚守和放下。或许对于小可而言,年轻的生命更愿意信仰初心。而对于遭受重创的杜品,放下那颗对钢琴艺术的初心,才“可能更可能地考虑今后的生活”。

对于蒙香,大抵有兼容放下和新生的意味。过往的生活伤害,让她在婚介公司安排的与金大成的接触中,及后期带给她伤害的人的报应里,放下防备和仇恨,甚至相信了和尚的预言——“遇见贵人,自有所得”,决心做起茶生意,进入了新生活的状态。

作为有“三高”(身高、职称高、颜值高)特征,兼具才华、财产优势的金大成呢?妻子的故去,让他从原来类似被牵制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期而遇的爱情又将他推入难以把握的浮沉之中。只有在武夷岩茶的世界里,他似乎才能更踏实地面对自己、展现自己。在金大成的身上,虽然那些现代的跟随、进入和未来的期许让他略显焦灼,有时还有一丝隐约的无可奈何,但是传统的设定、过去的停留依稀那般明晰、牢固。

我们将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归拢起来,《海边的钢琴》借助人物在多元现实中主动找寻多种生活支点和意义的方式,让主题思维在初心、生活、文化、艺术等领域去发散,从而打破人物于现实中困顿、迷茫的表现,生成发乎人性、面对现实、主动突围、努力创造的积极人生观。

其次是存在关系的融合运用。在后現实主义文学里,存在关系主要有决定论(即必然的因果关系)和非因果性关联。依决定论而论,杜品、蒙香、金大成三个遭遇重大生活变故的人,都会出现创伤后遗症,并将决定他们在海龙屿的生活向度。因此,无论他们中的谁只身到海龙屿后,最先进入的是原有的生活状态。金大成习惯性地把自己关在上课、回家、泡茶的生活里,杜品凭借原先的艺术专长去酒店弹琴赚钱,蒙香则开启了好几年的疗伤模式。即便生活发生了变化,影响仍在。思念杜品的金大成、想找个伴的蒙香和不想让人知道往事的杜品,他们无一不流露出孤独感和痛苦。而这些因果关系正构成了决定性的逻辑,即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虽同在海龙屿,金大成与杜品与蒙香并不一定会相遇、相处,可读着作品,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设计。恰巧那天金大成正赶上尿急,来到了杜品最后一场钢琴演奏的酒店,熟悉的乐曲促成了一个误会的感动,接着才有请吃夜宵、陪伴去讨债、酒后实质性进展等发展。如果不是女儿的特殊安排,就不会有婚介所金大成和蒙香的见面;杜品凑人头数的活动邀请和对宋水月的担心,让金大成和同样尴尬出场的蒙香意外相逢。这两串事例不正好是作者将两种存在关系结合运用的佐证吗?

再者就是关于艺术意境的营造。一方面,后现实主义写作更加关注人的精神存在,它以多角度的深层次思索来呈现艺术意境。在这部小说里,两个空间(铁城、海龙屿)、两个时间(过去、现在)的排列组合构筑了一种若聚若离、虚实映衬的矛盾、复杂状态,并将金大成置于丧妻、调动、新爱、相亲四种经历中,为展现其更为丰富的心理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杜品、蒙香等生活对象和内容介入时,从铁城到海龙屿的地域切换不再只具有空间性,而是和时间性自然地完成融合,金大成的人生密度和生活领域被渐渐撑大,他的多种表征次第绽开。在与杜品的感情不断突破不断升温时,他激动、兴奋后自觉地折回对亡妻的愧疚之情里;当他顺了女儿小可的意要去婚介公司时,又处在对杜品说与不说的矛盾之中;当蒙香要他陪她去寺庙还愿时,蒙香的善解人意让他想象他们的未来,沉浸在如品茗般的自在释然中。而无论是哪个阶段,面对宋水月的经历,他始终站在为人师长的位置上,助其脱困,又送上了真心的嘱托,有着自我暗示的中国传统父母式的教师角色定位。

正是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引动纷至沓来的行迹,让金大成原有的固定认同和行文的叙事认同交叉、碰撞、冲突,开掘出更深层的精神存在。于是,我们可以在他久难一见杜品之时,遇见一堆自忖的话:“是不是城市越大,人越感到孤独呢?是不是有了爱,人反而多情起来?”“难怪古人总是智慧地强调,要清心静思,朱熹不是爱写‘静我神?”

另一方面,借助某些手法设置的典型形象,也可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意境效果。在《海边的钢琴》里,不得不提“钢琴”的隐喻和武夷岩茶的作用。我们大致按照金大成的人生履历来梳理一下:钢琴的首次出现来自一个华侨女孩的琴声,母亲叹气后的那句“那架琴我们家一辈子都买不起”的话,让钢琴的美妙永远停留在一位懵懂少年的纯洁记忆里。后来妻子询问要让女儿参加什么样的校外培训和辅导时,他鬼使神差地想起了钢琴,在妻子的强势和家居条件之下,他再次按下买钢琴的念头。妻子的最后时光是在女儿带来的钢琴曲中度过的,那《爱的纪念》流淌着妻子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回味。还有金大成后来告诉女儿,他母亲小时候获得过学校钢琴比赛三等奖,以及临终前说出的唯一的遗憾。这些关于钢琴的经历,是美好的记忆、深沉的爱以及自责后悔的感情。

钢琴为媒,金大成和杜品慢慢走进了彼此的生活,海龙屿的世界多出了一份纠结。他希望她是那个弹钢琴的她,现实让她不得不暂时放下钢琴。于是,钢琴在最后的告别中完成了彼此的成全,杜品倾尽心力为金大成弹奏了两个小时的钢琴专场,《爱的纪念》诉说追忆的美好,《天空之城》导演现场的感受,《给爱德琳的诗》则寄予深切的希望。在琴声悠扬的日子里,钢琴是畅通无阻的艺术语言,吐露斑斑情愫。

而从雅号甚多的武夷岩茶里发端,金大成的生命俨然有了更从容的生命底色。在首次接触武夷岩茶的客厅泡茶后,他便不可遏止地爱上了它,并联想起了朱子与同道之人“煮水品茗,坐而論道”的记载,兴奋而迟归。后来,他从妻子手里接过那些“心头肉”,会“自得其乐地品尝很久”,甚至悠然地冥想朱熹品茶的场景。在与蒙香的几次见面时,武夷岩茶发挥了缓解气氛、解开心事、达成共识等功效,他不仅讲茶道、谈商业运作,还意会人生。

茶文化历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茶文化和朱子文化结合时,浸润身心的传统文化意境飘然而至。这种状态下的金大成必然散发着如武夷岩茶般的传统精神气息。而钢琴艺术从金大成的美好触动开始,贯穿于他和杜品的诸多交集中,合围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大圈,推动金大成完成对自己现代精神的塑造。这两种新旧艺术意境的营造,在纠缠、交锋中方便了我们多角度探索金大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带来了关于人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还想提及的是小说形象结构艺术评价的含混性。我们应该先来个假设:海龙屿的金大成始终坚守着或囿于对亡妻的爱。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个人物的形象将基本固定在铁城生活里,成为较统一的艺术和道德评价结构。庆幸的是,作者在金大成对亡妻深厚感情之外,又添加一场上瘾的新爱。站在人性理解的基础上,对于这个产生自我冲突的形象结构,我们实在难以直接定性“好”和“坏”。

这种含混性和多义性为小说增添了很多艺术魅力,比如在完成杜品为生活奔波而为死人弹钢琴的叙述后,作者捧出一段话:“生活好像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么简单,瓜豆种的有好坏,卖的也有价差,吃时也讲究,吃的人也有不同的口味,一个小小环节的细微变化,就会形成后来巨大的落差和变化。”这些话可以看成是金大成的感慨,也可看成是作者的生活观表达,抑或理解为供给读者思考的引线。

总的来说,《海边的钢琴》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后现实主义小说。它的问世,不仅体现这部小说在文体上的意义,而且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种鲜活度。

责任编辑林东涵

猜你喜欢

海龙现实主义钢琴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封面人物
新法律现实主义
叶海龙,你别装啦
钢琴
海龙卷是什么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