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艺术与社会影响
2020-08-06柳敏钰
柳敏钰
清初的画僧石涛(1642—1707),因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变的艺术面貌、反对法度的创新精神等,近百年来始终为海内外学界关注和研究。在其主要经历、书画诗歌创作、艺术思想等方面,学界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石涛的研究该如何出新,是很多学者都在思考的新问题。
2019年8月,张长虹教授推出新著《我用我法——石涛艺术与社会接受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这本关于石涛的研究著作,以广阔的研究视野、明确的方法论意识,梳理了石涛的艺术成就和他持续至今的社会影响,尤其关注石涛的艺术创新精神与特定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编——史实考证篇:下编——艺术接受篇。自序篇开始,便将石涛的社会形象做了一个梳理。石涛其人其艺,在绘画史和社会史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对清初画坛及稍后的“扬州八怪”有影响外,也对中国近代画坛甚至现代画坛的艺术变革起了特别的引导作用。
石涛的生平、作品等问题,是基础的研究。但是在以往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史实错误和过度阐释等问题。在本书的上编,作者主要以史实考证为主,修正了一些现有研究中的错误,弥补了一些不足之处。开篇《石涛研究中的史料鉴别问题》一文指出以往研究中一些使用材料“张冠李戴”的错误。同时,作者以汪世清《石涛诗录》作为正面对象,着重指出了汪世清先生在史料鉴别上的严谨态度,以此提醒学界:在提高文史修养的基础上,文献材料处理上的严谨性仍是美术史研究的基础。毕竟,对于文献史料的审慎选用和准确解读,和书画作品的真伪鉴别一样,是美术史研究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上编其余四篇文章分别讨论与史料相关的几個问题:《石乾小考》,主要辨析了石乾并非石涛别名,而是其弟子石乾。《石涛“一枝”问题新证》,越过以往的研究者,确认了“一枝”的词源:同时通过对“一枝阁”“枝下人”落款的辨析,提供了石涛南京时期无纪年作品的断代基础。《山川草木尽玲珑——(石涛花卉册)研究》,以单本册页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年时期的石涛在扬州的创作心态。《石涛(黄山图)及相关问题研究》讨论石涛的《黄山图》系列的创作。对于黄山的描绘,石涛不是第一人,但其对黄山的钟爱以及其黄山系列作品的风格特色,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至于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下编的《“海派”画家黄山图像与写生的观念》一文中,有充分的展开。该篇具体讨论了石涛的创造精神对近代中国画转型的影响。
下编《我用我法》则从社会学视角,考察清代中后期直到近现代的社会环境对石涛艺术的接受和重构。
关于石涛的艺术接受问题,涉及石涛作品的收藏与传播、影响等方面。当其在世之时,欣赏艺术的人已不少。在下编部分,作者主要讨论了石涛的艺术赞助人江氏家族对于他作品的世代承传。《家族收藏及其终结——(白阳石涛书画合册)流传研究》《江恂家世、交游与艺术的研究——以(写生花鸟草虫图册)为中心》两篇文章,都是以花卉合册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迁,传统中国画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遭到批评。而石涛艺术创作上的大胆革新精神与《石涛画语录》的传世,使得他成为可供画家们取用的传统资源。《“海派”画家黄山图像与写生观念》以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干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海派”艺术家们在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中,通过“师古人”与“师造化”的道路,总结出“写生”的观念与经验,促进了中国画学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转型。
至于石涛对于现当代艺坛的影响,书中结合对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的解读而展开,展示石涛的艺术精神如何被重构之后走入当下,并成为当代艺坛的精神资源。怎样“古为今用”?张长虹教授这本新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这也正是本书不同于一般石涛研究著作之处。
从序篇就可以看出,本书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对于300年来石涛的社会接受过程,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梳理和总结。作者既有扎实的文献学基础和文献考证的技巧,又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而这些方法和理论都被问题统贯,和史料相交融,读起来并未感觉有不协调之处。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的熟悉以及对问题把握的精准。
虽然作者说研究工作持续T20年,不过读完全书,我们感觉作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始终审慎地保持着距离。作者反对过度阐释,所以书中各章的研究结论相对客观,言必有据。且其研究视角不仅限于石涛,而是以石涛为中心,反思300年来中国绘画发展之路以及明清家族鉴藏等相关问题。而《清代美术史研究与美术通史写作的问题》与附录内容,既增强了本书的资料性,也有“却顾所来径”的意味和作用。对于石涛研究的未来,张长虹教授也有思考,他认为对石涛思想中禅学渊源的探讨,应该是石涛研究的下一个突破点。所以,让我们共同期待海内外石涛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
约稿、责编:徐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