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辩证分析
2020-08-06周丽娟
周丽娟
高考作文虽然对文体没有限制,但绝大多数学生会倾向于选择议论文。要想出色地完成一篇議论文,除了积累一定的素材,把握篇章结构,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培养。临近高考,笔者就议论文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辩证分析给大家一些善意的提醒,希望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辩证分析,简单来说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常犯的错误之一。因此,我们平时在看待问题时,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注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面对某一作文素材,有的学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例如,提起秦始皇,多数学生想到的是秦始皇是一位残暴的帝君,广建宫殿,繁重的徭役,让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他还制定了残酷的刑法,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大家也不要忘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是他;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的也是他。他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如谈“手机”的利弊,很多家长、老师谈“手机色变”,认为它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害虫”,侵蚀着每一名学生,殊不知,若正确地利用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不仅能扩大知识储备,还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只有我们全面辩证地看待材料,才能挖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其次,我们要注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要注意内外部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间的联系。《三字经》中有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如真是如此,那么社会上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恶人呢?想必其恶应该是后天形成的,接下去的两句“性相近,习相远”就说明了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例子就能给人以启发,孟母的做法再一次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又如《晏子春秋》上曾有“南橘北枳”一语,淮南的环境适合橘子生长,所结的果实既饱满又香甜。一旦到了淮北,没有充足的雨水、肥沃的土地,就成了不可口的枳,可见环境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说明了我们在作文立意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注意彼此之间的普遍联系。
第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这样一则材料: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岛国去开辟市场。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推销员甲心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部发了电报“没有市场,他们的需求量是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部发了电报“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为什么相同的信息在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不同的反馈呢?因为甲只看到市场现状,没有看到内在潜力,不是用发展眼光看问题而忽略了材料中的辩证关系;乙的认识则相反,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所以积极地开辟市场。
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多是很接地气儿,与我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参与“生活”,让学生们对周边发生的事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作文材料是这样的: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边开车,边接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出于家人安全考虑,迫于无奈,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一举报发到了网上,此事引起很多人点赞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面对这样的材料你怎么看?
这样的材料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每名考生都不会无话可说,但有些考生可能只是一味地说小陈这样做对或不对,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小陈也是出于无奈,热爱父亲,敬畏生命,才这样做,但方式方法有些不妥。这才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又如:立交桥下,潘师傅驾驶公交车向前行驶,突然发现前面路段电缆线着火。潘师傅将公交车停在路边,拿起灭火器下车扑灭火焰,车上有人拍照有人观望,没人帮忙,还有乘客投诉潘师傅延误了他们上班时间。对此你怎么看,阐述你的看法。
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为潘师傅点赞,这完全可以。但这则材料同样也存在辩证关系。事件中潘师傅见义勇为、扑灭火灾的行为应该是属于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这种义举本该得到赞扬,但这一义举也与他的职责,也就是将乘客按时送到目的地相悖,即使做好人好事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能考虑得这样周全,是否会让作文更出彩呢?
(主持人简介:王光佑,三级教授、四川省特级教师、泸州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泸州市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作协会员。长期致力于高中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领衔省市名师工作室,撰写的诸多文章在多家报刊社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