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互助”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2020-08-06刘凤茹
刘凤茹
好知不如乐知,好学不如乐学。学生学习意识只有由外驱力变为内动力时,才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充满乐趣,“自主+互助”式学习型课堂就是在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更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科学化、人性化的学习方式。下面我以古诗《别母》一课为例,来谈一谈“自主+互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学前自主预习——记录感悟与收获
多年来,许多教师都会在留完作业后说:“同学们,明天老师要讲某某课,请同学们回家自己读三遍。”学生回家真的读了吗?听话的学生一定会去读。然而在强制性的预习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朗读能力并没有提高,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去读书,或者称为读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应运而生。教师要先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平等、和谐、自主、互助的学习氛围中。第一阶段,学生只要把读后的感觉或收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这种让学生用心读文的方法需要配合一些激励手段,如,用小红花去奖励引导,用真诚的赞美去引领。同时,通过“小组预习分享会”来加强学生在自主与互助中的快乐体验。学生由原来的“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找出独特的用词、别样的句子、不同的方法、不一样的情感……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文。在学习古诗《别母》前,学生自主预习,有的用铅笔在配画的母亲脸上画了一串泪水;有的在“艰辛”一词边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还有的写了一句话:我不想长大,我不想离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课前预习,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把读诗后的收获、感悟表达出来。学生发自内心地去读、去感受、去表达,成为预习的主人。
课中自主解读——叙述原发的体验
课堂上,师生共同解读古诗。教师先请学生出示自己记录在预习本中的关键词语或相应句子,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预习笔记理清思路,为最后的自我解读预习内容奠定基础。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在古诗上的图画或文字进行阐释,让组员们体会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商讨与建议,最终修改成一个或多个解读方案,再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解读者”,并到黑板前进行全班的汇报。在配图上画一串眼泪,是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与担心;在“艰辛”一词旁边大大的问号,表达了学生当时的不解,他不知道诗中母亲与儿子会说什么;儿子要远行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母亲的担心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里,学生思想是自由的,学生的表达是真诚的,学生的想象更是放飞的。学生自由地表达对世界的感知、对文字的理解、对语言原生态的体验。自主解读,用自己的心去告诉别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学生是解读的主人。
共同学习探究——学之乐非教之乐
自主的学习、个性的表达,使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认识、掌握。此时,再进行全班的汇报与研讨,先学后教,因势利导,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真正的乐趣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这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所要阐述的含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集体汇报时,梳理出几个有难度、有探究意义的点,出示在大屏幕上。然后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来共同探究。
教学古诗《别母》时,出示问题:1.对照两幅图,一幅图片上母亲流下串串泪滴,一幅图片上母亲没有泪水。这两幅哪个更为准确?经过学生反复研讨和推敲,最终认定,虽然画上泪水让人直观上感觉更难过,但细想母亲不会愿意让即将远行的儿子再多添一份哀伤。所以此时,无泪的母亲内心更是充满悲痛与不舍,表达得更符合实际。2.如何理解“艰辛”一词,学生最终根据教师的提议,进行了情境再现。通过师生共同表演,一下子把母子之间所有的“艰辛”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顿时体会到了母子一夜未眠道出了多少“艰辛”之情,预见了多少“艰辛”事。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大家共同面对问题,一起研讨对策,合力解决提升。纵观这节课,有发现、有思考、有研究、有生成、有方法、有互助、有提升、有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學生想要的课堂,学生是探究的主人。
课后互助检测——以点面促高效
文道统一,方法与内容兼顾,教学至此也可谓圆满,但互助学习仍在继续。古诗词也好,其他课文也罢,都有大量需要识记和检测的内容,教师逐一检查或者抽查,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对有自信面对检测的学生进行第一轮的测验,将过关的学生授予本节课的“小导师”称号,“小导师”再对其他学生进行检测,授予过关的学生“师”之称号,以此“小导师+师”最终共同完成测验。这样,既高效地完成了当堂内容当堂检测,又达到了互助学习的终极电目标。一节课反馈,学生没有感觉到疲惫,学习最终变成学生自觉、自愿、自发、自主的行为。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课堂变得有生机,让学习变得有意义。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互助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