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治中与黄麓师范

2020-08-06王伯文洪琳孙功兵

党史纵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张治中师范师生

王伯文 洪琳 孙功兵

教育救国

张治中,原名本尧,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现为合肥市管辖的县级市巢湖市)洪家疃一个贫苦农家。他早年当过警察,曾以“警魄”为名,后来取两字中的偏旁“文白”为字,以志艰苦。

洪家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背倚当地的西黄山,南望烟波浩渺的巢湖。这里山清水秀,一派田园风光,但远离城镇,闭塞贫穷,文化教育极不发达。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想曾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风行一时。张治中认为,要实现国富民强首先就要重视教育。他曾说,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先应重视教育,尤其应重视农村教育。张治中还说:“中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是农民,如果农村的优秀青年,不能在乡村工作,不能为农民服务,而趋向政治活动、做官、干差事,把乡村风气弄坏,人才减少,这不是国家的好现象,倒正是农村衰败原因之一。”因此,他极力主张办学,在农村培养人才,以改变这种状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张治中于1928年在他的家乡洪家疃村创办了一所小学,称为“黄麓学校”,校名匾额由戴季陶题写。开学之际,张治中亲自沿着村巷吆喊:“农友们,让你们的孩子上学吧!”偏僻的山村,从此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在创办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张治中意识到农村小学需要师资,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小学教育就无法普及与扩大,而师范学校就是培养小学师资的摇篮。于是,1933年,张治中又创立了安徽省立黄麓简易乡村师范,学制4年,秋季招生,主要为农村小学培养低年级教师。黄麓学校遂改为附属小学。以后学校不断扩展,还开设了简师班和青年服务班。

当时乡村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特别是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对张治中影响很大。张治中主张教育应服务社会,将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他创办黄麓乡师,为的是“造成有用之材,建设农村,贡献国家”,这所学校正是践行张治中教育理念的地方。

黄麓乡师的教育以大众为对象:“男女老幼,皆为学众;民众失学,应怪我们失教。”它以建设农村为目的,“以教育所有民众为己任,推进乡村建设”。学校实施农闲教育,广设“共学处”,从事普教运动,同时辅以话剧团、国术团、电影教育团、流动教学团、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团等,从事各种活动。全校师生每人都有自己分担的工作,仅一次就收教男女老幼1万余人。当时有人作了这样的描述:譬如行船,创办人张治中是船长,校长杨效春是掌舵者,所有教职员是水手,他们同心协力,集中趋向,鼓舞前进。

“敬、勇、诚、毅”

张治中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是愿意把从事教育作为我终身事业。”抗战前,张治中每一两年就要回家乡一次,看看学校的发展,得知学校就学人数不断增加,他感到无比快慰。他亲自指导办学,助力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并一再勉励师生“建设农村,贡献国家”。

张治中曾给学校明确提出“复兴农村,复兴民族”的方针。他认为,办好乡村师范,服务于农村,需要有热心乡村教育,并且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人才,因为那不是做官,而是从事一种崇高的事业。他亲自聘请晓庄师范教导主任杨效春等教育名流担任校长,还亲任名誉校长,并设下校训:“敬、勇、诚、毅”,意为“敬以待人、勇以行义、诚以存心、毅以立志”。他认为,这4个字“不但包括着学问,并且包括着做人,不但包括着做人,并且包括着做事”。

张治中办师范时,曾特地请教从事乡村教育的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高践四诸位先生,决心走陶行知的办学路子,把农村教育和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倡教、学、做合一。

“桂翁堂”是学校师生集合的场所。张治中每次回乡都要在这里给师生作报告,鼓励师范生要埋头苦干为农村服务,使大家知道为乡村服务是国家民族的基本工作。1935年,张治中归乡,与本校师生共同探讨“农村建设问题”,他用“有山皆造林,有塘皆养鱼”来鼓励师生种菜、养猪、植树、修塘。张治中还捐款购买植树工具,捐助露宿帐篷,并购买桃、李、杨、柳、法国梧桐等树苗数千株,植于校园及清水塘边。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师生仅当年就在西黄山栽树45.3萬余株。1937年10月,张治中返乡小住,又亲临工地,率领师生和洪家疃群众一起挑水塘,工地上群情激奋,争相传诵:“总司令挑塘!总司令挑塘!”

办小学,办师范,把钱花在乡村教育上,张治中义无反顾。当时的《安徽教育辅导旬刊》第1卷35期有篇报道:“张文白先生在黄麓设奖学金。他在给校长杨效春的一封信中说:查黄麓区人才极感缺乏,推厥原因,大多限于经济力量,无法深造,一般优秀学生,往往至小学或中学即止,殊为可惜。治中早欲筹措资金,采用奖学办法,以期培植若干具有天才之青年,奈限于力量,迄今未能举办,但觉不能再缓,兹拟本年起,按年筹拨奖金若干,规定办法,开始实施。”

不仅是筹钱,张治中还要求子女支持黄麓乡师办学。1937年淞沪抗战即将开始时,张治中一封电报拍往英国,要求正在那里求学的长女张素我立即回国。女儿回国后,张治中让她到黄麓学校任教,并担任了3个月的校长。在回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时,张素我深情地说:“(父亲)真是身教言传,要求很严,常常在他的谈话中,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就把我们从海外召回,为祖国服务。”

1938年初,黄麓师范在抗战的烽火中被迫停办。

抗战胜利后,张治中多次与安徽省教育厅联系复校,并捐资添置设备,修整校园。在他的关怀下,1946年春,学校重新开办。

1947年2月,张治中返乡过春节,他感慨万千:八年抗战和胜利后的两载,黄麓师范和附属小学还能增加学生,学校基础日趋发展,“这实在是料想不到而又难得的事”。他在“桂翁堂”给师生们作了“如何发扬黄麓精神”的报告,鼓励大家一致努力,发展与推动农村教育。他最后说:“在我创办‘黄麓之初,曾研究过关于‘黄麓的前途,现在唯望诸位先生拿出所有的教育经验,以我们这许多同学的力量来完成,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共同目标。”

风雨前行

张治中毕生主和,不遗余力为国内和平而奔走。他的爱国思想一直影响着黄麓学校的师生员工。

1937年10月8日,从淞滬战场卸职、接任南京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后的张治中再次回到故乡。其间,他两次向学校师生讲述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情况。他说:决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外援!中国是不可欺的!

在他的影响下,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师生们的胸中燃烧。黄麓师范师生深入农村,将普及教育与抗日救亡宣传紧密结合,教唱抗日歌曲,唤起民族意识;创办《兴农壁报》,唤醒同学认清世界大势,认清中国的地位;邀请新安旅行团来校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团”,成立“上海各界救国会安徽分会”。上海抗日救亡演剧八队在汽油灯下演出的《流亡曲》《两兄弟》,令师生无不失声痛哭;邢台师范流亡团的《声声泪》,更激起师生们抗日救亡的热情。他们组成黄麓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辗转数千里,沿途宣传,义演募捐,救济难民,历尽艰辛,抵达长沙。

抗战胜利后,内战的硝烟又很快弥漫。黄麓师范的中共地下党员和师生设法与中共皖西四地委联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反内战”“反迫害”“反南迁”斗争。他们在学校秘密设立地下交通站,转送京、沪、杭一带进步骨干到解放区,并组织一批学生骨干担任秘密交通员;组织师生研究时事,召开时事议论会,提高全校师生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组织秘密读书小组,阅读进步报刊和文学作品,学习革命理论著作,在师生中传播新思想的种子;到农村去开办工友识字班、农民夜教社,到小学去联络进步教师,发展壮大进步力量。

桃李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领导人,张治中尽管国事繁忙,仍念念不忘黄麓师范。他说:“我对这个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解放前我是经常注意的,解放后我也关心。这个学校跟从前比,正如我们国家的一切事情一样,有不可估量的前途。”

1955年,张治中返乡视察黄麓师范;1962年,他捐赠人民币3000元,以资学校的文体器材;1963年,赠“作育光辉”锦旗一面,庆贺黄麓师范创建30周年;1964年5月,寄赠图书4箱,同时赠附属小学儿童读物两包及若干体育活动器材……

1964年,74岁的张治中又一次来到学校。他神采矍铄,兴致勃勃地巡视校园的每个角落:图书馆、办公室、教室、宿舍、厨房、饭堂……新的建筑、新的设备、新的教师、众多的学生,这一切标志着黄麓师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壮大。当了解到学校形成“五会”“八风”的新气象(会写、会算、会生产、会教学、会讲革命道理;学习毛主席著作成风、艰苦朴素成风、阶级友爱成风、调查研究成风、认真读书成风、热爱劳动成风、练基本功成风、讲普通话成风)后,张治中说,我看这“五八作风”倒真可以在师范学校里提倡。

时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的曹川林这样称赞黄麓师范:这个学校一贯有艰苦朴素、热爱劳动、认真读书的优良校风,全体师生员工精神焕发,整个学校充满着生动活泼的革命朝气……张治中十分感谢省县负责同志和主管部门对黄麓师范的关心,并且坦诚直言:中等师范应当面向农村,这样更易于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在《回乡访问记》中写道:“我只希望它能牢牢地扎根在农村里,更好地面向农村,有助于我国的全面发展。”

1990年10月,在张治中百年华诞之时,故乡人民为缅怀张治中当年奠基教育之功,表达敬仰之情,在黄麓师范校园里铸起了一座张治中全身塑像。塑像高达5米,底座上镌刻着张治中将军的简历,颂扬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辉一生,文中写道:“文白先生热爱人民,关心桑梓,亲自创办黄麓师范学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培育人才数以千计,荫及几代农家子弟,功在家园,勒石以颂。”在塑像揭幕仪式上,邓颖超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等纷纷赠送花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洪学智为张治中塑像揭幕。洪家疃的村民又传唱起民谣:“洪疃张本尧,捐资办学校,老人齐欢喜,儿童哈哈笑。”

同时,张治中长女,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五、九届委员,第六、七、八届常委的张素我也被聘为黄麓师范名誉校长。她说:“如今,政府聘请我担任黄麓师范名誉校长,我一定继承先父未竟的事业,为家乡,为黄麓师范的发展尽一点力。”

黄麓师范创办以来,扎根江淮大地,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人才,其中有党的高级领导,有知名教授、工程师、企业家、医师、艺术家,更有大批坚持为农村服务的中小学教师,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文军)

猜你喜欢

张治中师范师生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小书画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和平将军张治中 心系中共的国府重臣
让思维的花朵更绚烂
麻辣师生
张治中“婢”而不“卑”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张治中,守候一生的包办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