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离于潮流之外的美丽牝鹿

2020-08-06何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野兽派玛丽

何茜

摘 要:玛丽·罗兰珊(Marie Laurencin,1883-1956)是20世纪巴黎画坛风格独树一帜的女性画家,画风柔美梦幻。文章通过对玛丽·罗兰珊生活经历和作品进行梳理,从题材、色彩、造型等方面探究其绘画作品中的诗意:罗兰珊的出身奠定了其后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基调;早年受到野兽派和立体派影响,作品形成了平面化、程式化的造型特征;與诗人阿波利奈尔无疾而终的爱情和战乱时的颠沛流离为罗兰珊蒙上了一层浪漫而忧郁的色彩;虽然从现代艺术思潮中汲取养分,但罗兰珊有意识地探索革新,游离于艺术潮流之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绘画语言。

关键词:玛丽·罗兰珊;立体主义;野兽派;诗意

一、少女情怀总是诗

玛丽·罗兰珊的绘画作品女性气息浓郁,充满了少女情怀,即便在四十多岁时所画的自画像中,眼神也一如少女般纯真。她描绘的对象多为美丽的少女、芭蕾舞者,人物形态颀长优雅,喜欢用饱和度和对比度较低的粉色和蓝色来描绘人物的着装,这种柔和的色调和明亮的灰色是其用色的主要特征,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梦幻又神秘的面纱,浪漫中又带有一丝忧郁。

玛丽·罗兰珊的成长经历或许奠定了其往后作品中唯美又忧郁的基调。罗兰珊的母亲波里·罗兰珊(Pauline-Melanie Laurencin,1861-1913年)是一个乡村铁匠的女儿,父亲安德烈·杜雷(Alfred Toulet,18??-1905年)则是巴黎的一名官员,这段不相称的感情注定是不被祝福的。罗兰珊是私生女,只能随母姓,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擅长缝纫和刺绣,将罗兰珊的一切布置得柔美华丽,两人一起生活在没有任何男性化因素的女性世界中,这对罗兰珊日后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品中充满了如发带、丝巾、蝴蝶结等女性化符号。由于无法接受女儿不光彩的出生,母亲在罗兰珊儿时对她十分冷漠,使罗兰珊的童年充满了孤独。直到罗兰珊长至少女后,母女二人的关系才有所改善。虽然罗兰珊是一名私生女,但幸运的是他的父亲给予了她充足的经济支持,这使得罗兰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文学、艺术、诗歌、音乐的熏陶,为她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1]。

二、夹在野兽派和立体派之间的小牝鹿

根据绘画风格的不同,可将玛丽·罗兰珊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学院派古典风格的求学时期;第二,对野兽派和立体派的模仿时期;第三,个人风格成熟期。虽然罗兰珊的画风经历了几次转变,但野兽派和立体派对她的影响颇为深远,她的作品中始终保有平面化的特点,“很少用素描和阴影来塑造人物和环境,而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2]。

1902年,19岁的罗兰珊先是在塞夫勒(Sèvres)学习陶瓷画,次年转到巴黎的安贝尔学院(Académie Humbert)学习传统绘画,接受传统素描技法训练,那时的作品受教育影响呈现出古典学院派的写实风格。1905年,罗兰珊在安贝尔学院结识了后来成为立体主义绘画大师的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年),布拉克当时已对被官方画展排斥在外的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次年,在布拉克的引介下,罗兰珊结识了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成为了“洗衣船”社交圈的一员。洗衣船位于巴黎蒙巴特一座由舞厅和钢琴厂房改造的简陋建筑,因为租金低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吸引了许多艺术家租住,其中就包括毕加索。罗兰珊在这里接触到了最前卫的艺术思潮,受到社群中立体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她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粗黑线条与饱和的色块,并有意识地简化自己的绘画造型,将背景及人物的服装都简化处理,仅用极少的线条刻画人物的姿态及动势。罗兰珊的《优雅的舞会》(图1)的线条和构图中可以看出毕加索《亚威农少女》的影子,线条将画面切割成不同的空间,但是不同于毕加索的画面以直线为主,罗兰珊的画作中直线与曲线相结合,更具有音乐的韵律感和诗一般的意境。诗人、评论家让·谷克多(Jean Cocteau,1889-1963年)曾这么评论“洗衣船”时期罗兰珊的绘画特点:“夹在野兽派和立体派之间,小牝鹿呀,落入了圈套。”[3]

三、给诗人以灵感的缪斯

1909年,亨利·朱利安·费利克斯·卢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1910年)为玛丽·罗兰珊和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年)画了一幅肖像画,画名为《给诗人以灵感的缪斯》,“缪斯”即为罗兰珊,她与阿波利奈尔曾有过一段炙热的爱情。阿波利奈尔不仅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评论家,他对罗兰珊的作品推崇备至,认为罗兰珊和毕加索、卢梭是三位“最上乘的肖像画家”。阿波利奈尔把罗兰珊引介给许多前卫艺术家,对罗兰珊作品风格的完善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07 年5 月,玛丽·罗兰珊在萨戈画廊(Clovis Sagot)通过毕加索结识了阿波利奈尔,阿波利奈尔被罗兰珊少女般的纯真与活力所吸引,把罗兰珊奉为自己的缪斯女神,不久后两人便坠入爱河,邀请卢梭画了《给诗人以灵感的缪斯》这幅肖像画。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段美好的感情在1913年破裂,阿波利奈尔以一首《米拉波桥》表达对逝去爱情的缅怀,此诗成为了阿波利奈尔最有名的一首诗,现在被镌刻在巴黎米拉波桥头的碑上。

1914年,罗兰珊与一个德国男爵结婚,后来于1920年离婚。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珊与丈夫流亡西班牙,而阿波利奈尔则加入法国军队。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离开了巴黎的罗兰珊变得忧郁而消沉,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负伤离世的消息更是让她悲不自胜。虽然罗兰珊在1921年重返巴黎,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忧郁似乎渗入了她的绘画作品,她不再使用明快鲜艳的色彩,偏爱清淡柔和的色调,特别是灰色,同时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所绘的模特眉眼间总有一抹淡淡的哀愁。

四、巴黎黄金年代的美丽牝鹿

受到了立体派和野兽派等现代艺术思潮的滋养,又经历了爱情的失落和战乱,玛丽·罗兰珊的个人风格逐渐成熟,她自成一格,独立于当时的艺术潮流之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她成熟期的作品往往有着笼罩在灰色下的柔和色块、平面化及程式化的造型、水墨意味的线条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玛丽·罗兰珊在20世纪20年代初重返巴黎,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海明威曾称那时的巴黎为一场“流动的盛宴”,伍迪·艾伦也借《午夜巴黎》表达对这个黄金年代的向往。20年代的巴黎聚集了全世界最有才华艺术家、文学家、剧作家、舞者、音乐家、设计师和艺术赞助人,这些巨匠聚集在一起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无数伟大的绘画、文学、戏剧作品在这个时期诞生。罗兰珊是20年代巴黎一朵独特的柔美玫瑰,她的绘画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关注,她成了巴黎社交界令人瞩目的人物,许多名流邀请她来为自己画像,还有许多剧团邀请她来为演出设计舞台及服装。

在罗兰珊的肖像画委托名单里包括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Gabrielle Bonheur Chanel,1883-1971年),罗兰珊在1923年为香奈儿女士创作了一幅肖像画,画中的香奈儿坐在褐绿色的背景中,身着蓝色服装,脖子上系着长长的黑色披巾,右手托着头,左手搭在腿上的白色贵宾犬上,眼神中充满了忧伤,身后有一只白鸽和一只黑色的牝鹿。罗兰珊柔美且忧郁的肖像画未能得到香奈儿女士的喜爱,当时的香奈儿事业如日中天,是巴黎时装界的宠儿,她不能接受自己被描绘成柔弱的女性,于是拒收这幅肖像画,使得这幅画在当时鲜为人知。这幅香奈儿的肖像画如今被收藏在巴黎的橘园美术馆,美术馆的女主人,即著名的艺术商人保罗·纪尧姆的夫人朱丽叶(Juliette Lacaze,1898-1977年)也曾委托罗兰珊为自己画像,这幅1928年的肖像画中的纪尧姆夫人与香奈儿一样有着斜倚的坐姿,腿上靠着一只模样神似小鹿的灰狗,粉色的服装与画面右侧的粉色帷幔相呼应,把女性的优雅和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牝鹿是玛丽·罗兰珊的标志性符号,她曾在1923年为芭蕾舞剧《牝鹿》设计舞台及服装,之后她的许多作品中都绘有一只黑色的雌鹿。在罗兰珊为《牝鹿》所绘的设计稿中(图2),娴静温婉的少女们和牝鹿在一起载歌载舞,仿佛不染世俗的乌托邦,正如罗兰珊的艺术一般遗世独立。罗兰珊就像牝鹿一般灵动而优雅,不被艺术潮流所束缚,在巴黎的黄金年代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皓莹.玛丽·洛朗桑绘画艺术的启示[D].南京艺术学院,2019.

[2]夏亚楠.玛丽·洛朗桑人物画风格研究[D].中国藝术研究院,2019.

[3]王中忱.奔跑在野兽派与立体派之间的牝鹿:读鲁迅藏《玛丽·罗兰珊诗画集》[J].鲁迅研究月刊,2017(8):79.

作者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野兽派玛丽
难忘的八个字
和我一起玩
别出心裁
十月画
自由组合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行走的贾科梅蒂
立体主义绘画及上下文关系探究
花房姑娘
女生玛丽莎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