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紫兰音乐题材绘画作品研究
2020-08-06刘露萌
刘露萌
摘 要:关紫兰被认为是中国闺秀油画家的代表,在其留存的绘画作品与个人写真照片中都多次出现音乐相关的题材和元素,音乐题材绘画作品也几乎成为关紫兰绘画创作的一大特色。《良友》画报第45期封面曾刊登关紫兰手持曼陀铃的照片,《良友》第57期“关紫兰女士个人展览会”专版中选取并刊登《曼陀铃》作为其静物画的代表,另外,画家1930年个展现场也特意与音乐题材作品合影留念,由此可见,关紫兰对音乐题材的重视与偏爱。关紫兰音乐题材绘画作品的产生与日本留学经历密不可分,是留日背景下对西方现代艺术题材内容与风格特点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画家的生活记录与丰富女性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关紫兰;西洋乐器;题材探索;风格尝试;情感表达
一、关紫兰初识西洋乐器
西洋乐器自明末时期就被传教士带入中国,但当时多为宫廷内部消遣娱乐之用,普通平民难以接触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上海租界地区中西杂居的复杂环境使得西洋乐器首先出现于上流社会,而西洋乐器真正在普通社会中出现到流行主要还是依托于20世纪初留学归来的青年学生。西学东渐与留学热潮的兴起,中国诞生了最早一批留学生,他们将西文中的“modern”翻译成“摩登”,强烈地表现出对西方文化与思想的追慕,西洋乐器作为这一时期新鲜、前卫的事物随之流行。
关紫兰初次有机会了解西洋乐器大致是从求学之初。1903年关紫兰出生于上海,其父母长期从事纺织品贸易,从小就看多了父母为纺织品设计图案,关紫兰十几岁时就去上海神州女校学习西洋画。据资料记载,留日画家李叔同于1913年受聘于浙江两江师范学校时就担任图画与音乐教师,成为20世纪初期将西洋音乐引介到中国的先锋人物。在早期美术教育实施日本或欧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西洋音乐课程也在上海得到了普及,加之关紫兰家境富裕,作为上流社会名媛,她必然从小就对西洋乐器有所耳闻甚至接触,但当时只是将其作为新奇事物看待。
20世纪20年代,关紫兰就读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这是一所充满新兴艺术气息的专业美术院校。在中华艺大习画期间,关紫兰经常前往导师陈抱一的画室沟通交流绘画技艺,且与陈抱一的夫人和女儿交往密切。据记载,“陈抱一夫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日本女性,年轻时曾在日本女子美术大学习画,喜爱音乐,弹得一手很好的曼陀铃(又称曼陀林)琴”。据此可知,关紫兰在1927年6月留学日本之前,对西洋乐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趣很有可能源于导师陈抱一与在陈抱一画室的所见所闻。由此,关紫兰对于外来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也为她日后出国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留日背景下的音乐题材探索
关紫兰真正接触西洋乐器是在前往日本留学之初。1927年夏,关紫兰抵达日本神户,随后进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美术部学习油画。在关紫兰画册中,有一张画家1927年留学日本时的留影,是画家初到日本接触到西洋乐器后,特意身穿日本和服与小提琴的合影留念,照片中透露着关紫兰对西洋乐器的喜爱与重视。其实这一时期前往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大都思想活跃,涉猎广泛。画家关良在回忆录中就曾提到,1917年赴日留学时初到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的宿舍,就听到楼道里什么乐器咿咿呀呀的声音,后来得知是日本学生弹奏“梵哑铃”(小提琴)的声音。当时日本西洋乐器正处于流行阶段,留学生大多都有接触西洋乐器,有的甚至因为迷恋乐器而更改专业。
中国的留学生画家大量云集日本学习西洋画的时期也是日本洋画艺术发展的高潮时期,来自欧洲的现代艺术诸流派绘画作品经常到日本进行展出。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起音乐题材作品就属常见,20世纪以来,乔治·布拉克曾创作立体主义代表作品《曼陀铃》,毕加索1910年创作《弹曼陀铃的少女》等。另外,日本传统绘画中对扇子、乐器、花束等道具的使用就很频繁,日本浮世繪中也常常描绘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到19世纪末,日本画家黑田清辉、藤岛武二等开始出国深造,学习油画,他们回到日本后便成为了影响中国留学生的一批重要画家,黑田清辉也曾于20世纪初创作过《手持曼陀林的女子》。现代主义绘画对留学生画家的创作思维产生冲击与震荡,他们开始追求新潮与前卫,寻求另类异质的创作题材与形式。
关紫兰音乐题材作品中的西洋乐器以曼陀铃与小提琴为主,通常出现在静物画与人物画作品中。从创作时间来看,音乐题材作品大多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应是画家留学日本期间亲自接触西洋乐器后创作的作品。作品中的曼陀铃与小提琴无疑满足了画家初到日本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且为画家的日本留学时光带来了诸多欢乐,因此画家才留下了如此多与曼陀铃和小提琴的合影,并多次将乐器画入油画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将乐器画入作品就已属常见,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如此频繁地将新兴的西洋乐器作为绘画道具画入作品中,除关紫兰外,其他同时期的西洋画家中并不太多见。
三、现代主义风格的借鉴与尝试
19世纪以来,现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在艺术领域不仅表现为绘画题材与内容的改变,构图与技法都有了重要的更新。关紫兰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立体派与野兽派等多样的创作风格与画法,其音乐题材作品的风格从整体来看是多元的。画家是在努力寻找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与技法,20世纪30年代的绘画作品是关紫兰现代主义风格探索的集中体现。关紫兰的绘画是注重主观表现的,以期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真挚而丰富的情感。从她的画面中常常可以感受到来自野兽派大胆狂放、挥洒自如的笔触,针对印象主义对光感的捕捉关紫兰也有所感悟,她非常注重绘画中色彩的丰富表现,同时又不脱离再现对于物体形状与轮廓的准确把握。
关紫兰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与创新首先体现在构图方面,关紫兰并不拘泥于特定的风格与流派,而是围绕创作音乐相关主题和主体物而展开富于张力的构图形式。画面中的一切元素都以乐器为中心,突出与表现主体物,营造画面的音乐主题氛围,或悠然闲适,或活泼跳跃。印象主义的色彩表现与野兽派的笔触特点是关紫兰作品中较为明显的对现代主义风格的选择性借鉴与使用。《静物》(画曼陀铃琴、瓶花、鲜果)通过色彩的明暗、冷暖、光线的强弱对比,以细腻微妙的丰富变化实现对静物及光色现象的瞬间捕捉与完美表达。《春之声》(画小提琴等)具有野兽派笔触特点,画家运用笔触的运动使画面具有活泼、热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彰显出画家对于音乐题材创作的自信。
关紫兰的作品始终在寻求浓郁的个人特色与丰富的情感表达,作为中国闺秀油画家的代表,其作品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与魅力。事实上,同画家关紫兰一样,在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的创作环境中,大多数留学生画家都处于现代主义的选择性借鉴与取舍中,同时也不忘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总体来看没有固定的风格与样式,而是多种技法的取舍与融合。如《海派油画史》中所说,“早期海派油画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中国早期油画家的探索过程也恰与海派兼容并蓄的艺术趣味和开放求新精神不谋而合。也正是这样的兼容并蓄与开放求新使得中国油画在经历了早期的模仿与借鉴后,开始不断向本土化与民族化方向发展。
四、生活记录与女性情感的表达
音乐题材绘画作品反映了关紫兰20世纪30年代生活中的见闻与感触。留学期间,乐器为关紫兰带来愉悦,从起初接触到西洋乐器时的好奇与新鲜,到后来以乐器作为绘画创作中的道具,画家通过绘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她富足美好的日常生活,并在归国举办画展时以此作为自己现代主义风格探索过程的展示。关紫兰与乐器的合影以及绘画作品中对乐器的强调也体现着她对自身“新女性”的定位和认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艺术等诸领域都建构“新女性”,文学作品中也充斥着新时代女性对时尚前卫个性的追求,作家笔下的女主角大多都是“新女性”,接受过新式教育,会弹“悲婀娜”和“梵哑铃”,过着相当西式的舒适生活。关紫兰的照片与作品中都在表现着这样一种生活环境,这也仿佛体现着画家作为“新女性”的自豪感。
从几幅典型的音乐题材绘画作品所营造的画面氛围可以看出,关紫兰留学时的心情大都是悠闲舒适、愉悦满足的。音乐题材作品中与乐器一同出现的通常都是鲜花、水果、乐谱、书本与牛奶等,这也与画家追求新知、高雅娴静的闺秀气质相呼应。音乐题材也是画家女性情感的体现,优雅美丽的身体外貌与小提琴琴身的流畅线条和优美弧度相契合,关紫兰绘画时几乎是以乐器自我比喻,横躺的曼陀铃与小提琴就像是一个优雅的身体,它也是画家自己的反映,在画面的纯粹世界中享受音乐鲜花与水果,传达真挚而纯粹的情感。关紫兰多次与乐器合影,并将乐器画入自己的作品中,可见画家对美与时尚的深切关注,那也是画家引以为傲的个性与气质。
1930年关紫兰学成归国,在上海华安大厦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的作品多为画家对留学时期生活的记录,其中音乐题材作品中对西洋乐器的描绘也成为此次关紫兰个展的特色之一,引来众多的关注。同年,《良友》画报第45期封面刊登了关紫兰手持曼陀铃的形象,自此关紫兰正式以画家身份进入普通大众的视线,其音乐题材的绘画作品也随之呈现于公众面前。《良友》第57期“关紫兰女士个人展览会”专版中选取并刊登《曼陀铃》作为其静物画的代表,与此同时,关紫兰在个人画展中也特意选择在音乐题材绘画作品前进行合影。关紫兰与西洋乐器的多次“同框”使西洋乐器悄然成为其绘画的一个创新点与特色,也成为其区别于其他画家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龚云表.海派油画史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4]吴果中.《良友》画報与上海都市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