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沧源翁丁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20-08-06许忠俊文耀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

许忠俊 文耀荣

摘 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以云南省沧源县翁丁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探究该景区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结果显示:在景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本地居民、游客等几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由于权力、地位和利益需求的不同,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为促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达到平衡,促进景区旅游协调发展,应做好旅游开发规划,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实现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完整性保护。

关键词:景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翁丁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49-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we took Wengding Village, Cangyuan, Yunn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d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scenic spot.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cenic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core stakeholders such as local governments, tourism enterprises,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Due to differences in power, status, and interests, there ar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conflicts, which hin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area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alance among all stakeholder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enic tourism.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measures such as doing a good job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enhancing tourism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ity protection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resources.

Key words:Scenic spot tourism; Stakeholder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engding village

當前,随着全域旅游理念普及趋势的上升,人们开始关注景区旅游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景区周边环境是指一个景区的周围环境,既包含人文社会环境,也包含自然景观环境。胡炜霞[1]认为景区旅游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自2005年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保护开始受到重视,并通过了文物古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该宣言第1次将周边环境概念引入遗址的保护中,并提出要关注文物古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随后,“周边环境”作为一种新课题被纳入旅游环境研究中。我国对景区周边环境的研究涵盖了基本理论问题的界定、景观外观与大气异质性边界的定性研究、“影响拐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等,从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环境治理、景观设计与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不同角度拓展研究内容,整体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

“利益相关者”一词始于1963年,首次被美国斯坦福研究所使用,“是指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人,或者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人”[2]。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追求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又被引入旅游研究中。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运用到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涉及风景、自然和文化价值3个方面。笔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评价遗产价值,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旅游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样本

选取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翁丁村(有400多年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村落建筑风格基本为茅草搭建,室外建筑形态元素可分为木鼓房、宅心柱以及村落布局[3]。翁丁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距乡政府17km、距县城39km,海拔约1500m,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900mm,适合种植茶叶等农作物。2015年10月,翁丁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列为第3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5];2018年10月8日,农业农村部将翁丁村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2019年1月,翁丁村入选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现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项,其中,国家级名录2项,分别是佤族木鼓舞和佤族文学作品《司岗里传说》;省级名录2项,分别是佤族木雕制作技艺和佤族甩发舞[5]。翁丁村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充分整合人员、资金,使分散的村民抱团发展。现有特色佤族织锦手工作坊12户;特色民族村农家乐4家,从事佤族传统菜肴的制作和销售,年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农家客栈7家,可接待500人。2018年,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实现景区门票收入160.9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458元,比2014年增4733元,增幅82.7%[6]。旅游收入已成为翁丁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交通、卫生、环境、文明旅游、住宿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景区形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核心利益主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个人、组织或企业被称为乡村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7],有核心利益主体及非核心利益主体之分。本研究主要针对核心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分析,如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乡村旅游者、社区居民。

2.1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公共资源和公共关系的管理者和协调者,负责处理和协调翁丁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2.2 旅游开发企业 云南珑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负责翁丁村项目的开发与改造、文化村内涵的深挖掘,属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2.3 本地居民 翁丁村的居民是整个旅游发展的主体。开发过程或多或少会改变或损益当地环境,所以村民也属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2.4 游客 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需求方,希望观赏到翁丁村的自然风光、田园美景或體验到乡村情怀以及感受翁丁村的各项风土文化,因此也属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3 翁丁村各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3.1 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的冲突 基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视角,当地政府希望旅游企业加大对乡村绿道、乡村建设、环境整治、休闲娱乐设施等景区配套体系建设的投入,但旅游企业更关心经济利益,因此两者的关注点存在冲突。景区规划和旅游管理的利益表达是地方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主要冲突,当地居民参与景区规划管理的兴趣表达渠道受到限制。地方政府与乡村游客的冲突主要集中表现在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程度。

3.2 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者的冲突 利益分配是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主要矛盾。当地居民的核心利益集中于收入、就业和生活环境,但居民的资金、技术和文化水平有限,只能从事简单的劳作或经营农家乐,回报较小,与居民设想有所差距。而企业忽视了对当地居民劳动技能、拓展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冲突由此发生。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游客的参观获得感是居民与乡村旅游者冲突的主要体现。居民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另外,某些景区环境杂乱也会降低游客参观时的获得感。

3.3 旅游企业与乡村旅游者的冲突 乡村旅游不仅在于追求自然风貌,更多是想感受翁丁村的神秘文化资源。但是目前翁丁村主要通过传统的农家乐以及无章序的地摊来销售当地旅游产品,且多以农户自营为主,包装简单,同质化现象普遍,更深层次的佤族文化价值没有被发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进而引发旅游企业和游客之间的利益冲突。

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

4.1 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引导全域旅游发展 政府应考虑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首先,从宏观角度把握旅游发展方向,制定法律和政策。其次,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明确旅游开发理念,确保旅游开发的同时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者,地方政府做好市场的必要补充,对市场不能或不愿意承担直接投资的项目进行规划布局,也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福利建设和区域旅游宣传。良好的旅游服务要素是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最后,地方政府监督地方旅游开发项目的规划实施,积极维护旅游发展秩序,引导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4.2 激发旅游企业活力,优化全域旅游市场体系 激发旅游企业活力,优化市场运作,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创建、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政府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增强旅游企业的实力,降低门槛,壮大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其次,加强旅游融资平台建设,力推旅游金融产品的创新,培育多元化主体参与,完善政策体系对金融的支持。景区与周边环境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更多的旅游企业的加入,中小旅游企业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旅游企业要为良好的市场创新环境搭建平台,使其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敢于创新,并获得合理收益。

4.3 鼓励非旅游企业参与,推动全域旅游产业融合 非旅游企业也是构成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综合体验的组成部分。因而,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离不开非旅游企业的参与。地方政府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产业以“旅游+”为途径进行产业融合,以适应游客体验式消费需求的旅游新产品、新形态,如,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工业发展、旅游+文化发展、旅游+医疗发展、旅游+教育发展等。

4.4 坚持游客需求导向,完善全域旅游服务管理 游客是主体,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量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地方政府坚持游客需求为导向,加强游客获得感的服务管理。游客的满意度是影响目的地游客流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游客需求是旅游供给侧的发力点,地方政府必须能准确梳理、分析及预测游客多样化需求,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借力于区域内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力促全域旅游服务升级。

4.5 重视当地居民参与,实现全域旅游利益共享 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分配公平的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意味着责任和成果共建共享,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自身文化素养,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全域旅游重点强调社会共建共享,打破旅游发展中的壁垒,提倡主体参与,收益共同分享。

4.6 促进区域内外联动,加强全域旅游资源整合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明确各区域分工,既要注重区域内的资源特色发展,也要致力于融合区域外的资源,引导游客跨区域流动,提升区域间的利益共享。首先,地方政府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合理布局重点基础设施,以此提供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保障;其次,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旅游跨区域的合作门槛,拓宽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渠道和范围,制定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开放和共享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及加强各区域间合作的必要姿态,资源整合能够使区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跨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5 展望

笔者以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乡村旅游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但仅对乡村旅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研究,而未能分析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扩大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范围,并引入定量分析、动态跟踪等方法,并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胡炜霞.景观生态视角下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协调规划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6):155-159.

[2]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72-77.

[3]纪繁芳.佤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与探索——以佤族的建筑文化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9):173-175,215.

[4]安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23):64-66.

[5]高源.翁丁村公共空间与文化旅游的关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9,32(2):51-57.

[6]俸琴.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翁丁村不断擦亮世界佤文化名片[J].民族大家庭,2019(3):37.

[7]李正欢,郑向敏.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10):85-91.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