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埇桥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08-06翟正美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治危害

翟正美

摘 要: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宿州市埇桥区的发生范围和程度呈逐年扩大、加重的趋势,防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粮食安全。该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在宿州市埇桥区的发生概况、发病条件、主要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表现症状;发病条件;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04-02

近年来,受气候和栽培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宿州市埇桥区的发生范围和程度呈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防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粮食安全。为此,本文根据多年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实践,介绍了埇桥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1 发生概况

埇桥区在2010—2019年10年中,2012、2013年小麦赤霉病重发,2018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其余年份为中等或偏轻发生。

2 发生症状

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是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小麦扬花时颖壳打开,病菌孢子成熟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霉层,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竭,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 发病条件

3.1 田间菌源量大 小麦赤霉病近年来在埇桥区频发,尤其是2012年、2013、2018年发生严重。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可以在还田的秸秆上存活和繁殖,这几年秸秆还田比例逐渐扩大,田间菌源量逐年积累升高。近几年调查显示,玉米秸秆带菌率为1.25%~39.4%,一旦天气条件成熟,田间菌源量就会引起赤霉病的大流行暴发。

3.2 种植易感病品种 埇桥区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强,甚至高感小麦赤霉病,如百农207、华成3366、济麦20、周麦27等。若不及时预防,一旦条件适宜,极易造成流行暴发。2018年埇桥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暴发,对于同等条件下防控,这4个品种发病较重。

3.3 气象条件适宜 小麦赤霉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真菌病害,利于小麦赤霉病镰刀菌孢子繁殖与传播温度为25℃左右、土壤湿度≥85%。随着全球气温变暖,这几年埇桥区4月中下旬常出现阴雨、雾霾天气,而此时正是小麦抽穗杨花期,此时的温、湿度正适宜小麦赤霉病菌的繁殖传播。此期如遇连续3d以上的阴雨、雾霾天气,极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的暴发流行。

3.4 栽培措施适宜 农户一直受“有钱买种,无钱买苗”思想的影响,播量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加上偏施氮肥,造成旺苗,且近几年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量增大,这些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4 主要危害

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生流行,一是造成小麦减产,造成病发程度轻的地块一般减产10%~30%,病发程度严重的地块减产会超过50%,更严重时甚于造成麦田绝产;二是品质下降,危害人畜健康。发病后的小麦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人食用病麦会引起发晕、发热、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当小麦赤霉病病粒含量达到4%就不能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5 防治技术

5.1 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病害,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预防技术,坚持“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的法则,科学防控,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5.2 防治措施

5.2.1 选用抗病品种 赤霉病已成为小麦后期的主要病害,小麦感染赤霉病后造成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收益。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埇桥区可选用徐农029、徐麦31、紫麦19、郑麦9023等中高抗小麦赤霉病品种。

5.2.2 农业防治 坚持适量宽幅播种,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对发生过小麦赤霉病的麦田、有病玉米田,要减少秸秆还田量。发生过小麦赤霉病的种子基地所生产的小麦不能留作种子。

5.2.3 化学防治

5.2.3.1 合理选药 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和真菌毒素控制效果,以及对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叶部病害的兼治作用等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提倡使用复配制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戊唑醇是高效、广谱、内吸性、传导性三唑类杀菌农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3大功能,杀菌谱广、活性高,不仅可以预防赤霉病,还可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首推戊唑醇复配剂,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900g/hm2,或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75g/hm2,或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50g/hm2,或48%甲硫·戊唑醇悬浮剂900g/hm2。据近几年调查,多菌灵在埇桥区已产生抗药性,所以要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

5.2.3.2 适期用药 小麦齐穗至杨花初期(扬花5%)是预防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窗口期,时效性强。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1次预防,视天气情况开展第2次预防。第1遍用药预防后,如遇阴雨、大雾天气,相隔5~7d及时再补打1遍药,阻断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施药后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5.2.3.3 科学施药 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喷杆喷雾机、智能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器等进行防治。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功能。第1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量上限。选择无风的天气打药,机械喷头离开麦头33cm左右,智能无人机保持在1.8~2m高度。智能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红雨艳、蜻蜓飞等飞防专用助剂,以利于雾滴飘移降落,增加穗部着药机会和数量,提高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5.2.3.4 综合防治 穗期不仅是小麦多种病虫害的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注重应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兼顾做好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蚜虫、吸浆虫、棉铃虫等病虫的防控和防干热风、防早衰工作。防治蚜虫,可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50g/hm2,或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69~105g/hm2,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20~150g/hm2。为补充营养,提高小麦功能叶的光合作用,延缓植株衰老,调节小麦生长,防干热风和早衰,同时加入尿素3000~4500g/hm2、磷酸二氢钾1500~2250g/hm2或其他氨基酸类水溶肥类喷雾。以上推荐的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任选一种混合喷雾。为保证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坚持二次稀释法、用足药量、加足水量,“一喷多防”,实现增产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翟二华,焦军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2020(3):40.

[2]侍山林.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简析[J].农业工程技术,2019(11):36.

[3]何庆,田坤发.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不同时期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0(7):104-106.

[4]杨继红.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6):84-85.

[5]吴飞龙.2018年宣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對策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4):80-81

[6]时雨.太和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预测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65-6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防治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