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2020-08-06陆志良黄志杰
陆志良 黄志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1]同时也明确,要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督导评价。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自2013 年起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迄今已开发出10 余个专业衔接项目,通过区域集中、资源共享、衔接协同,实现了在本区域内职教协同共赢的目标,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职教竞争力。相对于人员、物质方面的衔接,建立制度、标准、质量、内涵等层面上的稳定机制则更为重要,所以,在学校双元制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构建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监控和督导的重点在于推动学生技能与学历的双提升。本文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就该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
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病情诊断”
中高职衔接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衔接、转段考核要求等方面,但是对于分段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却较少关注,最终导致中、高两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无法体现一致性,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不够清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各中高等职业学校积极联合申报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但是学校对于人才质量的输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把控、企业的人才需求等均未深入探究,多数学校并未制订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协同管理机制仍需完善。中高职衔接双方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独立运行,仅落脚在专业教研室层面,没有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监控与保障组织机构,制度缺失,意识薄弱。中高职双方没有融入彼此的校企协同管理、校校协同教学管理、校校协同教研管理等工作,如果高职校向中职校提总体要求,中职校因条件有限、力量有限,统一的质量标准难以落到实处;而中职校遇到的困难也无法获得高职校的实质性帮助,协同问题凸显。
第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方案有待强化。中高职衔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仍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没有按照“共定培养目标、共订教学计划、共定评价方法、共建实习实训、共享企业资源”的思路推进工作,也没有进行逐年滚动修订。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完成一体化,分段培养力度不够,整体优化程度不足,“接口”质量问题尤为严重。
第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型。目前中高职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转段考核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尤其重视转段考核,形成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课程纳入考核范畴、技能证书替代部分核心课程等考核方式。但是课程内容重复、资源不足、评价落后、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仍制约着中高职衔接的整个过程。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人才质量评价与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治疗手段”
在双元制校企协同本土化的基础上,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现代化职业人,其监控的方向应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目标并行,确保现代职教体系对中高职衔接要求的有效落实。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学校引入功能丰富的信息化平台来支撑整个质量监控体系的完整性,教学质量监控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企业岗位需求等方面出发确定质量标准,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通过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形成反馈内容(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强化目标、达成标准
构建“强目标、达标准”的目标系统,目标在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可以有效地引导、促进、达成标准。
1.办学模式与定位(引导)。以学校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中高职衔接培养为例,双方均有明确的办学定位,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持之以恒地走“双元制”本土化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之路,坚定不移地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职业人,同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技能和学历的双重需求,为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校正在承担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项目试点工作,中高职项目人才培养的流程包括衔接专业设置的需求调研、专业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的定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确定、课程的一体化设置、教学科研的一体化探讨、转段评价的一体化衔接、实验实训的一体化建设等,最终形成双方共定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从综合性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逐年滚动修订和执行过程最为贴切,其涵盖面最广,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核心依据。
3.质量标准(达成标准)。监控应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达成度,共同制定合理的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成功构建的必要条件。学校为了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标准:(1)学校发展规划、师资发展规划、校企协同建设标准、企业师傅标准、企业学徒标准等校企协同管理标准;(2)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滚动修订要求、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人才多元评价标准等专业标准;(3)学校岗位(含管理、教学、生产)工作的职责、要求、完成度等形成的岗位标准;(4)中高职一体化建立的组织机构、衔接运行机制、衔接要求、转段评价、质量跟踪形式等程序性文件,规定了在一体化探索过程中,中职与高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双方开展的日常合作活动都参照此衔接标准来执行。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有力保障。
(二)注重过程、多点监控
中高职双方共同成立由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衔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家长、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等组成的学校质量控制委员会,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决策机构。而中高职学校质量控制室作为联合执行机构,是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对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公平、公正的质量监控。[2]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省市教诊改工作各项要求,将各项要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紧密结合,确定培养要点和质量控制点、诊断点,进行实时监控(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质量监控点一览表
(三)多元评价、提升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起点评价、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
1.起点评价:依托校内外质量控制委员会的优势资源,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通过调研、检查等,对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专业进行客观的指导与评价;跟踪调查前三届毕业生的实习质量、衔接质量、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形成专业的动态管理机制。
2.过程评价:教学评价是个多元、变化、复杂、综合的过程,除了常规的督导听评课、教学检查、师生互评外,学校着重开展职业素养综合评测、企业师傅评价、1+X 证书考核、学业水平测试、衔接转段考核、毕业作品考核等,并将这些考核的结果纳入职业发展档案中。学校质量控制室还面向社会、企业、家长、新生、实习生、毕业生、衔接学校等开展调研工作,结合质量监控点形成一个个学生发展的成长点,并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学生成长网”。
3.阶段评价:结合双元制本土化探索经验和“双元E+”数据分析平台,阶段性地开展项目进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评测分析会议,引入麦可思等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力争客观、公正、公开地展示培养全过程动态数据。
(四)及时反馈、全面完善
在“制定目标—过程实施—结果反馈—反复改进”这个教学过程中,反馈重点体现在循环改进上。反馈要求全面的信息采集,这就需要信息系统的保障。学校的信息数据平台为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个性化定制开发具有太仓双元制本土化特色的“双元E+”智慧云系统,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该平台整合了学校发展、管理、业务、信息中心等多方面,通过管理驾驶舱大数据的采集、加工、挖掘、分析、决策等环节,起到数据采集、标准值比对、评价结果生成、预警提醒的作用。[3]“双元E+”智慧云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子系统是“双元E+”质量监控系统,它能够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进行制度机制设计、目标计划制订、过程执行实施和质量评价反馈,同时能与上述信息化平台各功能模块、合作高职院校及省市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有效衔接,实现平台数据共建共享。
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诊疗效果”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构建、初步运行、循环完善等环节,初步建立了中高职协同、分段监控、信息畅通等重要机制,实现了“六化”:
中高职衔接的连贯化,即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方案、课程教学要求、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实习实践、评估反馈等连贯化设计与管理,明确了中高职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课程的衔接要求、技能的分段标准等。
质量监控机制的系列化,即在中高职一体化制度逐步健全的基础上,重点完善质量监控自我约束机制、校企共育协同管理机制、质量监控调控机制和运行机制。系列化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为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质量监控标准的职业化,即从人才培养目标、过程监控、评价3 个系统共13 个维度出发,细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素,着重考量中高职教学标准要求的相互融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有效融入。
质量监控内容的系统化,即从控制论的角度而言,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改进的过程,有效的教学管理其实是一个闭环且呈现持续改进的状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系统、过程系统、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4 个系统构成了一组闭环回路,同时配套建立组织系统、制度系统等运行保障系统,全方位为学校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质量监控主体的多元化,即校企协同呈技术与技能、工作与学习的融合管理形式,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总目标,教育教学空间从校内到校外、从中职到高职不断延伸。这就需要学校主动将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家长等多元主体纳入监控体系,将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拧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质量监控数据的实时化,即全面依托“双元E+”智慧管理平台和“双元E+”质量监控系统,从数据采集、分析到实施反馈、预警等,实现了用数据说话,真正做到监控数据等同于问题出现的证据和问题改进的依据。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技能贯穿、职业资格分级、人才培养分段、平台实时反馈、质量控制保障”。当下,我校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距离总体目标的达成还有一段距离,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在随着内外部各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完善。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双元E+”智慧云系统和“双元E+”质量监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实时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链,通过数据来显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