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实训基地绩效评价问题分析及应用*
2020-08-06唐春刚于辉辉冯美仙
唐春刚 于辉辉 冯美仙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通过财政投入或校企合作建设了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如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市级和校级实训基地等。这些实训基地在实际建设运行过程中对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呈现出“重建设、轻运行、轻管理”的趋势。学校往往只注重实训基地的申报和验收,忽视了投入使用后的绩效评价,导致实训基地建成后出现低效运行的情况,造成实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与最初的投入不成比例。因此,对目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实训基地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案不完善
对于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的研究,现阶段多从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等方面入手,且多为理论研究和问题研究,未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结构完整、应用性强的绩效评价方案。我国各层次实训基地的申报建设、建成后的评估等,各有自己的一套评估指标和方法,使得不同项目的评估结果偏差较大。实训基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等关键指标不能及时清楚地展现出来,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效也无法得到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评价主体一元化
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往往由相应政府部门或教育部门组织验收和评价,忽视了企业、学生和教师等主体的参与,这就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合理,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最终导致学校主动参与绩效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想通过绩效评价来改进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三)缺乏动态跟踪管理
许多职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申报前期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旦申报成功,学校在项目建设和建成使用后投入的精力却少之又少,对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的绩效评价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评审部门很少会动态跟踪实训基地的实际运行效果,导致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效能低,无法实现实训基地效益的最大化。
(四)缺少淘汰机制
实训基地一旦申报成功,就是终身制,这种只“授牌”不“摘牌”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在实训基地绩效评价过程中缺乏危机感。实训基地一旦挂牌,就成了一种荣誉,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亮点,这与政府和教育部门创建实训基地的初衷背道而驰,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应有的效能。
二、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策略
(一)搭建管理平台,优化绩效评价方案
基于云管理平台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将实训基地在建设、运用和管理过程中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信息汇集起来形成基础库,并将数据信息存于云端,建立一个开放式的面向服务的教育云管理平台,达到实训基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从而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在建立实训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二级指标实训基地管理,其核心是获得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的集成信息和数据,其中对已有数据的精确核准与深度挖掘至关重要。在大数据时代,通过云管理平台采集实训基地运营管理中的实时数据(如下页表1 所示),对实训室利用率、开放共享率、投入产出率、教学效果、使用记录、耗材用电、设备完好率和人员进出识别管理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网络信息化监控和追踪分析,对实训基地进行可操作的绩效评价,形成优质、良好、一般、不合格共4个级别的评价结果。
表1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数据采集项目
(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实现绩效评价智能化
通过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以大数据思维搜集便于多维分析和多角度展示的数据,按特定模式进行存储并建立能够满足预测、决策分析需要的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实现数据分析,协助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对分析和挖掘出的数据做预测性判断,通过建立预警指标,指导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发挥评价和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教师、学生的行为模式。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据此可提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实现师生管理数字化、实训室服务智能化、教学体验个性化。
(三)多方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
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实训基地进行绩效评价。不同的管理者和评估者,如实训教师和学生、实训基地主任、部门管理者、校级管理者、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专家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实训基地的管理情况和运营状况,进而使实训基地绩效管理得到不断提升,实训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实训基地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评价应用
通过实训基地人员、设备、使用情况的数据采集,建立完整的实训基地信息系统,可清晰准确地反映实训基地使用运转情况,将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益和管理等客观、科学、合理地展现。再结合建立的实训基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训基地运营进行管理评价应用。
(一)考核评价内容组成
实训基地绩效考核主要从实训基地功能、效益、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实训室综合效能,即实训室利用率、实训室开放共享等方面的使用情况;实训教学效果,即实训教材质量、实训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课程实训课标与学期实训计划、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实训效果反馈等;实训室综合管理,即实训基地在运营过程中,对实训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率、安全卫生、制度规划及执行等进行检查;社会服务,即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
对实训基地和组成实训基地的各实训室进行分别考核,具体考核项目和比例如下:
1.实训室评价。内容包括实训室综合功能(30 分)、实训教学效果(30 分)、实训室综合管理(30分)、社会服务(10分)。
2.校内实训基地综合评价。实训基地综合功能(30分)、实训基地综合效益(30分)、实训基地综合管理(30分)、教科研及社会服务(10分)。
(二)考核评价组织
各专业成立考评小组对所辖实训室组织日常考核,填写《实训室绩效考核评分表》(如第38页表2所示),撰写自评报告,同时填报《实训室使用统计表》《实训室运行情况统计表》等相关表格。学校考核小组再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考核,依据评分标准,采用听取报告、查阅资料和实地查看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实训室绩效考核情况进行抽查,对校内各实训基地的绩效进行考核,并记入《校内实训基地绩效考核评分表》,写出评语。考核小组按照学校对实训基地的评分权重70%,教学院部对各实训室考核评分的平均分权重30%,计算出各实训基地考核分值,并写出综合评语。对绩效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的实训基地,在今后教学项目建设中重点投入;对管理效果、使用效益低下的不合格实训基地,减少投入,限期整改。
(三)绩效评价应用成效
自开展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以来,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向高效、绩优、精准化方向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下面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例进行阐述。
1.绩效评价体系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营状况。绩效评价中将道路桥梁工程实训基地的实训室、授课时间、授课对象及数量、授课内容、应用设备及模型、消耗品应用及数量、实训室负责人、实训课管理等信息进行集成,将信息资源与该专业学科教师、授课对象共同分享。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定上课班级相关信息,有效支撑实训基地管理系统,达到高效应用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降低实训耗材、提高实训室使用率、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目的。
2.促进了实训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提高了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的利用率。“实训基地综合功能”评分过程中存在少数实训室利用率低、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由于GPS 实训仪器设备精密、价格较昂贵,桥梁健康监测实训内容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等,造成相关实训室利用率和开放程度低。
此外,实训基地在运营建设中配备一些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的购置花费较多,给学校带来压力,而利用率和开放程度相对低,但若不配置,又会逐渐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前沿技术发展脱节。解决该矛盾的关键一是在实训基地建设前要在可行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把握好此类设备采购的数量比例,确保投入的精准性;二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能更好地使用新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设备的利用率。
3.鼓励实训基地向企业开放与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训基地“社会服务”成绩突出,体现出了学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这得益于该实训基地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该专业将实验室建在工地上,积极实践“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技能,又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实训基地要想取得高效益,除了满足校内实践教学之外,必须进一步与社会企业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
4.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依托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实现实训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实训基地运营管理中关于管理和效益的指标量化是绩效考核的关键点,而实训室利用率、设备完好率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准确核算是绩效考核的难点。传统的表格统计和纸质化的考核评价效果不佳,只有通过准确的数据统计分析,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进行动态采集和管理,实训基地的绩效考核才能有效实现。我校利用建设智慧校园的契机,搭建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今后将加大视频监控平台的建设,对实训基地使用过程动态控制,跟踪实训教学过程轨迹,对实训教学结果进行自动评估和自动分析,从而实现实训教学管理的智能化。
表2 校内实训基地绩效考核评分表